曾仕強怎樣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想達到格物致知的修為)
2023-08-01 06:30:13 3
曾仕強教授 儒道易行
閱讀本文您將徹悟
1.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2. 知行合一,務必掌握五個方法。
3.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麼?
|全文共1200字,深度閱讀需4分鐘,受益終生|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說的是通過格物來獲得智慧。
那麼,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格物是做學問的基本方法,把觀察所得的事物,逐一加以分類,就像放置在架子上的格子裡一樣。
接下來,把每一格的事物,分別分析、研究,並且把不同格子的事物,加以比較、分辨其異同,找出其共通的原則,再嘗試用這些共通的原則來「格」其他事物,才是「格物致知」的功夫。
四書之一的《中庸》中提到格物致知的程序和方法,分別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明如下,供大家參考。
1、博學之
勤學、時習、溫故、知新,這些都是博學的有效方法。平日多留意所接觸的事物,從實踐中學習、在行動中求知,實在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途徑。
換句話說,要通過廣博的學習,擴大知識的範圍,使自己的學識日愈廣大而深厚。
2、審問之
學會向別人求教,只要問對人、問對事,通常會對自己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在求教於他人之前,自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被請教的人,通常會依據向他請教者的態度和誠意,做出不一樣的解答。
我們當然不能問道於盲,徒增自己的困擾;卻也不應該盲目請教,反而使別人看不起,甚至於不願意解答我們的問題。
3、慎思之
慎重的思慮,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遇到互有矛盾或衝突之處,必須進一步探究其原因,或是請教高明,然後再次用心思慮和領悟。
《論語•為政篇》明確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知道學習而不能用心思慮,就會經常迷惘,而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單憑空想,卻不能實際體驗,那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可見,博學、審問、慎思,三者關係十分密切,若能聯合運用,將有助於明辨是非。
4、明辨之
有些人經常說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話,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深思熟慮之後,便會發現其不堪一擊而流弊百出。這是由於平日格物致知時,缺乏明辨的功夫,不慎陷入望文生義、不求甚解,而又自以為是的陷阱中所造成。倘若以訛傳訛,更是禍患無窮。
所以,我們平時要通過博學、審問、慎思的功夫,來增強自己明白辨別的能力,這才有助於是非、真偽、正反、同異、善惡的分辨,以免成為是非不明的鄉愿。
5、篤行之
我們格物致知,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等過程之後,若是能再進一步,於日常生活中躬親實踐,付諸實行,對於自己的實力給予嚴格的考驗,應該就是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實力的最佳方式。
知人不易,知己尤其困難,透過篤行的方式了解自己,實在是自我覺知、覺醒的良好途徑。
綜上,格物致知的五個程序和方法,告訴我們要重視知行合一,從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成果。「知」的用意,是把原先不知道的,變成知道的;「行」則是把已經知道的付諸實踐,並且養成習慣,使其自然而然,合理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並不斷因時因地而調整。
格物是為了致知,致知才能意誠,而意誠導致心正,心正而後身修,這也是《大學》告訴我們的道理,環環相扣,層層相依。
一個人通過格物致知,日有精進,把修身的功夫做好了,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