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民的名義觀後感
2023-08-01 07:05:20 4
篇一
周梅森、李路首次合作情懷與擔當缺一不可
周梅森曾創作過《忠誠》《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一系列收視口碑雙豐收、堪稱經典的政治劇,他的作品力求寫出「大中國」的故事,「有責任心的作家要拿起自己的筆,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他們發現的這個時代,給社會提供一份觀察和思考」,體現著一份深深的關切和擔當。當初面對項目發起方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三顧茅廬」的誠意邀約,周梅森一開始是拒絕的,他認為超越自己最難,但也正是內心那份割捨不下的情懷令他蟄伏歸來,把積蓄十年的洪荒之力都使在這部《人民的名義》之中。而首次與周梅森搭檔的李路導演,同樣是個把控現實主義題材的好手,《老大的幸福》《山楂樹之戀》《坐88路車回家》始終保持了他關注現實、細膩深沉的風格特徵,同時作為該劇的總製作人,李路表示自己當初看到前三集劇本就深受震撼並立刻決定投資該劇,這在「反腐劇」前景尚不明朗時需要極大的勇氣,李路認為現實主義題材植根生活、直面當下,既要具備思想深度、又要經得起推敲,創作上的難度之高超乎想像,從最初的設想一步步如履薄冰地孕育作品直到誕生,自己可以說是「脫了幾層皮」。因此編導演的超強集結,讓這一作品不僅先聲奪人,更加具備了長久播放、耐品耐看的絕對生命力。
「青春平臺」無縫對接「嚴肅題材」
作為一部重磅現實題材劇,《人民的名義》牽手主打「青春」的湖南衛視有些令人出乎意料,但是「青春平臺」如何與「政治大劇」實現無縫融合,這本身就足以勾起無數觀眾的好奇心。
古裝、玄幻、青春IP在近些年受到追捧,追逐90後、95後的「網感」也一度成為很多製片方的創作方向,但往往能夠引發強烈社會共鳴從而成為經典的大多數仍是貼近生活、觀照當下的現實主義題材。今年十月,八集專題記錄片《永遠在路上》播出以後,在全社會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效應並引發廣泛討論。《人民的名義》作為一部十八大後首部深度描寫反腐鬥爭的文藝作品,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起到了積極引領大眾文藝創作方向的作用,之前首發的預告片憑藉強烈的大片質感和劇情張力在網絡上備受年輕觀眾推崇。湖南衛視相關人員表示,該劇聚焦社會的多個維度,既具備諜戰的懸疑元素,同時也充滿很強的「職場戲」特徵,而且包括陸毅、張豐毅、吳剛、許亞軍、柯藍、胡靜、張志堅、張凱麗、趙子琪、馮雷、丁海峰、李建義、李光復等40多位兼具「顏值」和「演技」擔當的演員集體飆戲也能牢牢鎖定年輕觀眾,觀賞性、社會期待值以及屆時播出時的全民參與度都會很高,因此對該劇未來的播出效果信心滿滿。
篇二
《人民的名義》不僅是普通觀眾的期待,也是黨員幹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
「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像。」編劇周梅森說。劇中一位國家部委項目處的處長,住在家具裝修土的掉渣的舊屋中,吃著炸醬麵,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裡,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這是電視劇開篇還原小官巨腐魏鵬遠的情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有貪必肅,真反腐敗,堅持鐵腕反腐,「打虎拍蠅」,尤其是堅決查處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腐敗案件,體現了捍衛國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敗頑疾的決心意志,在黨內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壯士斷腕,刮骨療毒,黨中央向全黨表明,在貪腐問題上,沒有特殊黨員,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懲治腐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強化不敢、知止的氛圍。
《人民的名義》,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醬麵的「底層」寫照,又有一杯高檔酒的「階層」腐朽,既有三百塊孝順金的初心殘留,又有兩億元貪腐金的人心異變,這樣的故事,在大刀闊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時今日,催人深思,發人深省,引發共鳴。
《人民的名義》,以懲治腐敗的許多典型案例為原型,在何謂「名」又何謂「義」的深究中?劇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實的「執權者」,那些滿嘴人民正義而又滿身銅臭氣味,滿臉風光得意而又滿心紙醉金迷的「老虎」「蒼蠅」,究竟會給螢屏幕觀眾多少深思,又將喚起多少黨員幹部對人民「名」與「義」的考量?劇情仍在繼續,「老虎」「蒼蠅」最終會被繩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