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輩子沒吃過的野菜(金州老輩人的智慧)
2023-08-05 22:35:13 1
邊外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邊外,即柳條邊外的簡稱。17世紀後半葉,清政府為劃界需要和防止流民竄入「龍興之地」, 在東北興建寬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木,謂之柳條邊。金州人把黑龍江、吉林一帶稱為邊外。邊外這些特產對於遼東半島南端的金州莊稼人而言,只是聽說過,沒看過。那時候人參貂皮不是普通人能夠消受得得起的,烏拉草稀賤,可本地不產。
據資料介紹,烏拉草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伊春市、集賢縣、富錦縣;吉林省撫松縣、渾江市;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牙克石;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蒙古、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冬季裡偶爾還能看到老車夥子(車老闆)穿著靰鞡。鞋面皺皺巴巴的,像包子褶兒。鞋體通身生牛皮縫製,很長很寬,走起路來像踏著兩葉小舟。有了靰鞡,就應該有烏拉草。本地不產烏拉草,難道鞋窠裡是空的?
當然不是!活人不能讓尿憋死。老人們就地取材,用苞米窩兒做烏拉草。苞米窩兒是當地的方言,其實是包裹苞米棒子的那幾層皮兒,因其形似苞米棲身的窩兒而得名。苞米窩兒的用途可大了,一到秋收季節,家家戶戶都要割一些苞米窩兒曬著,平日可以用它編簍、編蒲團,可以代替屜布蒸饅頭、大餶子(菜餃子),還可以做烏拉草!
圖:當年人造烏拉草的利器——五齒小叉子。 圖:當年人造烏拉草的利器——五齒小叉子。
看看上圖,認識嗎?這個小東西叫叉子,長約5寸,有五個尖齒,中齒長約一寸半,是用來做人造烏拉草的利器。挑選曬乾的內層細軟苞米窩兒,幾張疊放在一起,用小叉子扎透,再順紋理反覆劃成條縷狀,墊在靰鞡裡,防風保暖又吸溼。車夥子趕車經常坐在廂板上,腿腳得不到活動,很容易凍傷。穿上絮了苞米窩兒的皮靰鞡,甭提有多舒服了!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抗美援朝。爺爺和夥伴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趕著自家大車,滿載部隊給養奔往莊河。爺爺說,那一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北風掃到臉上跟刀剌似的,眼淚鼻涕一譁譁的……半路上又突降暴雪。軍情似火,不敢耽擱;再者,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官道上,一直坐車或停下來休息就可能凍死。爺爺跳下車,殺了殺腰上的繩子,把大鞭子換成了小鞭,一蹅一滑,連推帶拽,步行50裡到達目的地莊河。帽子上、皮襖上全是厚厚的冰甲;靰鞡底兒已經磨漏了,幸虧絮了很多烏拉草,腳才沒被凍壞。即將返程的時候,爺爺找人補好了靰鞡,又咬了咬牙,花了23萬買了一頂狐皮帽——這是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奢侈的一次花費。回到家裡,被當家的太爺吷了一頓,當聽完爺爺的解釋,太爺嘆了口氣:該花就得花。
八十年代以後,皮靰鞡慢慢絕跡,但還有一些老人仍然保持著往黑靴(音水)襪子(東北叫棉靰鞡)裡絮苞米窩兒的習慣。再後來,五齒小叉子被丟在角落裡,慢慢長了鏽跡,再也找不到當年扯裂苞米窩兒的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