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精選
2023-08-05 14:23:58 1
鑑史問廉觀後感-第1篇
《鑑史問廉》第二集《清官之念》。片頭的製作依舊那麼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隨著螢屏上包拯的出現,這首歌自然地迴蕩在我耳邊。包公擲硯,表現了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為民情懷;鍘美案,表現了他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剛正;包公立下的家訓,則表現了他治家嚴謹的家風。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可是歷史上的真相卻顛覆了包公的傳統「形象」——真正的包公面龐白皙,博物館收藏有包公同時代人為他畫的像,有圖有真相。但不要責怪民眾「篡改」歷史,「黑臉的包公,白臉的曹操」,黑臉是清正廉潔的象徵,表達了民眾對公平公正、一心為民、執法不阿的期待和嚮往。包青天是清廉和正義的化身。
中國的福爾摩斯狄仁傑更是斷案如神、執法廉明、剛正不阿的典範,為維護法律的尊嚴,他敢於頂撞皇帝,據理力爭。一生斷案無數,拯救無辜百姓無數。活著,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後,更是尊享皇帝廢朝三日,感嘆「朝廷空也」的哀榮。
那個小小的芝麻官洛陽令董宣,是「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典範。為此,他膽敢殺公主的人,不給皇帝面子,寧死不向公主認錯,贏得了「強項令」的美譽。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無論到哪做官,都讓當地的貪官如臨大敵,雖最終被罷免,卻迎來了如潮的民眾爭相一睹其尊容。死後靈柩回鄉,沿途百姓為之披麻戴孝者綿延百裡而不絕……
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一個個清官的故事,感動著觀眾,震撼著觀眾的心靈。25年前,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了《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深受感動,揮毫寫下了「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深深表達了習近平對焦裕祿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愛民為民、責任擔當的堅定情懷。何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兩袖清風來去」的清官無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裝有百姓。
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三嚴三實」,要求領導幹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仍舊體現了他的「清官」情懷。縱觀十八大落馬的官員,原因雖各有不同,但細分析之,不難看出,落馬官員無一不是在「三嚴三實」上放鬆要求,在腐化墮落、追求個人享樂的過程中,貪心漸起,丟掉了清廉,最終把總書記「三嚴三實」的告誡拋之腦後。導致鋃鐺入獄,追悔不已;為了讓官員做「清官」,習近平曾多次告誡幹部:「心無百姓莫為官」。在山東調研時,他念了這樣一幅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語重心長地對當地幹部說:「封建時代的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去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諄諄告誡青年學子「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裝著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為民眾謀福祉,當是這個時代領導幹部的最強音。因為,我們黨是最清廉的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當深明「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明,廉則威」的道理,當代的領導幹部應該以歷史上的清官為榜樣,學習他們,超越他們,以清廉之身,取信於民,服務於民。
鑑史問廉觀後感-第2篇
觀看中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8集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鑑史問廉》第一集《興衰之思》,不由想到習近平曾經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啊,歷史這本教科書真的值得我們去好好讀一讀。於是,《鑑史問廉》這部紀錄片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速讀」歷史、鑑往古今的平臺。
坐在電視機前,重溫那一段段湮滅的歷史,觀看那一個個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發出「歷史塵煙滾滾來,朝代興衰廉與貪」的感慨。螢屏裡,我看到了秦國雖有萬裡長城,能抵禦外敵的入侵,卻抵擋不了「奢」的侵蝕,最終始皇千秋萬代的帝國夢因「奢」而止於二世;我看到歷史上最腐敗的政權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晉,毀滅在「鬥富」中,正應了當今人們所說「不作死就不會死」;我看到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崇尚「恭儉愛民」,開創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榮;我看到了繁華汴京(開封)因「艮嶽」的奢侈建築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恥,皇帝被擄,恥在亡國,實為貪腐,皇帝成了囚犯,當應了這句話「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看罷《興衰之思》,李商隱的這句詩蹦了出來,奢是禍胎,奢是壞兆——奢必將引起腐敗,腐敗必將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將亡國。這就是「歷史老師」給我們傳授的明鑑。共產黨人最知歷史,從建黨之初,我們黨就繼承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具有共產黨人革命風格的艱苦奮鬥精神。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吃草根、咽樹皮,走完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用「小米加步槍」,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國。奪取全國政權後,黨又率領全國人民繼續發揚戰爭年代的拼命精神,衝破封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一個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了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鞍鋼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都是共產黨人在執政條件下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生動體現。當然,我們黨也清醒地看到,由於黨長期執政,地位變了,權力大了,有些人逐漸脫離群眾。特別是一些幹部抵禦不住各種誘惑,不是用手中權力為人民工作,而是用來謀求私利想方設法維護和擴大既得利益。但是,我們黨的領導人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我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認識的腐敗是附著在黨的肌體上的毒瘤,嚴重影響了黨的健康和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於是,狠抓開展作風建設、反對「四風」,反腐倡廉、打虎拍蠅,清除黨內毒瘤,把那些貪腐的官員一個個拉下馬,從嚴治理黨風,贏得了民心,就是以史為鑑的最好體現。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國人,尤其是黨員幹部,都應該好好去看看這部紀錄片!
鑑史問廉觀後感-第3篇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每當聽到這首出自《詩經》的詩句時,除了朗朗上口之外,那其中的寓意總是觸動著心弦。看完央視九套歷史文化節目,其中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讓人感到震撼。幾千年來,深厚的中華文化影響到一代代,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滲透著文化的力量。
從古至今,不管是文人士大夫還是老百姓,雖處於不同的政治環境,位居的地位也不同,可對清明的政治與公正的期盼是相同的。豫劇《七品芝麻官》就很好的展現出這一點,在那個官官相衛的時代,有太多太多的悲情故事發生,黑暗的政治環境中,那些當權者不怕老百姓的眼淚,他們害怕的是老百姓的笑,透過明了的事理,解釋他們醜惡嘴臉的笑。《七品芝麻官》就是通過笑的方式表達對當時官場的痛恨和對正義的嚮往。一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也反映了人們對當權者能為民請命的渴望。
元曲《竇娥冤》大家都耳熟能詳,元代應屬歷史上腐敗最嚴重的政治最黑暗的朝代,以至於不到一百年就被推翻,在那個敢怒不敢言的年代裡,戲曲文化是現實社會最好的傳播途徑,也是當時社會最真實的寫照。曲中「六月飛雪」,可見人們在黑暗的統治下的絕望,也更突顯了對正義的強烈渴望。
上述都是文人通過戲曲的文字寄託的願望,而文化的力量不單是體現在文字上,也深深的影響著那些時代中的當權者。
馮夢龍的「三言」警示,可謂是明代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時任偏遠的壽寧知縣,那是個動蕩的時期。他遇民以恩,有著「治縣如治家,愛民如愛子」的原則,成為壽寧的一位「神」,三百多年來一直受當地百姓的供奉。心繫百姓的官斷不會被遺忘的,清代的鄭板橋曾經寫過這麼手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由聽竹而至於聽民間疾苦之聲,以見主人對災民的關切之深。鄭板橋喜歡竹,是因為他也有著竹一樣清廉的品質,板橋竹風,這也是後來士大夫清高品格的寫照和為官者清廉的嚮往。貪官能被清理,能者能夠上任,是每個朝代都需要的治政之道,範仲淹就是這樣的例子,當他主張的減冗員,精簡機構,毫不留情的清理貪官汙吏,不拘一格的舉薦人才時,他的這種為民的行為顯然觸動了當朝統治者的利益。變法失敗,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終究這千古名句成為每一個有良知的士大夫的一個參照。以天下為己任,這種憂樂思想沉澱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處處作用著每一件關乎民生的民事。
在時間的長河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植在人心,文化歷史變革而彌新,每一種文化的背後,都彰顯著中華兒女五千年的精神精髓,它是中華的力量和源泉,推動著我們偉大民族一步一腳印穩健而夯實的勇往直前。習近平總書記反腐強調,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需要積極借鑑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我們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