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王寶強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觀後感

2023-07-27 17:10:09 1

  天竺是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統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鬧天竺》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xx王寶強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觀後感一:

  今年大年初一的票房差不多8個億,賀歲檔市場如何已經不用說了。排前三的是《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和《功夫瑜伽》,給文藝小清新看的《乘風破浪》屈居第四。(不過《乘風破浪》我還沒看,看過的可以跟我說下質量如何…)

  前三的片子共同特點挺簡單,熱鬧——其實西遊不算熱鬧,但大家看之前覺得應該挺熱鬧——這應該算是將來賀歲片的主旋律,五年之內應該沒什麼變化。

  我來說下我去看天竺的時候什麼情況,我身邊大概圍坐著一家十幾口人,其中四個抱著孩子。十幾口人什麼概念!大年初一一家十幾口出來看電影,基本上是拜完年半家子人集體出動了,有老有少,估計就留了一兩桌麻將的人在家。

  我看天竺的功夫全用來觀察觀眾了,畢竟像我這種一個人初一跑去看電影的還是在少數。除了我身邊這十幾口人,其餘的大部分也是以家庭為單位出動,偶有幾對小情侶。其中一對特別打眼,女的長得特別好看,男的特別猥瑣,我一直琢磨這姑娘到底是為了什麼…好吧偏題了。

  天竺是沒逗我笑的,但你以為你沒笑就沒別人笑了嗎?我要說我身邊環繞的十幾口人笑得特別開心,而我統計了一下他們——還有其他觀眾——笑的最開心的時候,是露內褲(大約露過三次)、香腸嘴和放屁。

  我相信這群人是不可能寫影評的,大概連打分都不會,可能知道微博,但一定沒聽過豆瓣。起碼在大年初一,在網上打分的人,和在線下看電影的人,並不是那麼重合。

  我們來看天竺和春晚的構成。春晚的作用就是,在老百姓娛樂生活匱乏的年代,為年飯後的無所事事(打麻將?)的一大家子人提供的,聚在一個小屏幕前的理由。整個春晚總體來講,就是歌舞+語言類節目,一般就是小品和相聲,圖個熱鬧,中間穿插著煽情,這個煽情不會是愛情,並且一定包含親情。到了末尾,還要暢想一下美好的未來。

  天竺呢?歌舞,有了;耍寶——無論你喜不喜歡吧——有了;靠親情來煽情,有了;最後正能量,也有了。總得來說,就像是一場大屏幕上的濃縮型春晚。在春晚越來越式微的年代,很多當年春晚的觀眾,自然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大屏幕上。

  有人之前看到初一票房八個億,買票的時候影院爆滿,就疑惑,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無聊,大年初一好像沒有什麼其他娛樂活動,全跑來看電影了。事實上就是這樣啊,中國本來也不存在什麼電影文化,你讓很多人區別電影和電視,大約就覺得電影院主要就是屏幕更大。

  所以天竺也不是給什麼愛電影的人看的,全國愛電影的人也挺少,大部分是愛熱鬧的。過年能有什麼娛樂呢?我一年回一次家,除了見見朋友以外,也想不到別的什麼活動了。對於很多吃過年飯的家庭來講也一樣,除了打牌,就是唱K,現在有了電影這個選項,很自然也選擇了電影。

  所以賀歲檔這幾部片子,本質上都差不多。成龍的《功夫瑜伽》稍好點,也是我之前評價《鐵道飛虎》的時候說過的,成氏喜劇體系已經很成熟了。明年、後年、大後年的賀歲檔,估摸著還會是差不多這樣,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的,沒必要因為賀歲檔就哀嘆我國電影完蛋了,人民審美不行了,反正也沒有真好過。

  20xx王寶強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觀後感二:

  在接受新快報記者專訪的時候,王寶強除了強調之前在很多個城市都說過的「我是王堅強」、「打不倒的小強」理論之外,他也首次坦言這次之所以能「刷爆人情卡」,是因為自己在圈中積累的好人緣:「我這個人沒有仇人,即便別人對我不好,我也不會較真,因為那沒有意義。」

  《大鬧天竺》是王寶強的導演處女作,除了主演白客、柳巖、嶽雲鵬,片中還有大量寶強的圈中好友前來客串,包括王祖藍、劉昊然,就連同檔期競爭的鄧超,也主動為他唱了主題曲。黃渤錢都沒收,就來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最讓觀眾驚訝的是,王寶強居然請到了陳佩斯和朱時茂這對多年不曾一起亮相的喜劇演員在片中合體。「你們看完電影,也會感受到我滿滿的誠意。」

  一直以來,王寶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刷新大家對他的認識。「我在少林寺學藝的時候,就說我想做演員,當時的師兄弟們沒有一個贊同。後來去北漂,沒錢,就去工地幹活,別人問你不是要做演員嗎?我是說我還會回去的。演了《天下無賊》,人家就說你只能演傻根這樣的角色,但我又演了《士兵突擊》,又嘗試了喜劇,後來還在《一個人的武林》中和甄子丹大哥拼功夫。我是一次一次挑戰自己。」

  拍《大鬧天竺》王寶強2016年推掉了很多工作,包括一些非常好的角色以及很賺錢的角色,只專注做這一件事。花一個月時間跑路演,他說也不是為了要贏別的電影,只不過是怕輸給自己。

  20xx王寶強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觀後感三:

  實話實說,《大鬧天竺》的問題很多;同樣實話實說,我看的很開心。作為演員,王寶強一如既往的出色,「武空」這個角色塑造的很成功,成功到讓我情不自禁的喜愛、同情、尊敬這個養猴的「釘子戶」,成功到讓我忽略影片情節上的bug和技巧上的生澀。此外,王寶強在自己導演處女作中表現出的讓人出乎意料的真誠才更加難能可貴。尊重觀眾,尊重自己,即便是這樣一部貌似胡鬧的合家歡喜劇,王寶強也「胡鬧」的很認真。

  印度和「天竺」

  電影名叫《大鬧天竺》,大部分的場景是在印度拍攝完成的。天竺是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統稱。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Indu讀音正名為「印度」。

  天竺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四大帝國:孔雀帝國、笈多帝國、德裡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因此,天竺實際上與現在我們常說的印度還是有些許區別的。

  海報中的「猴神」

  電影海報出現的半人半猴的神像其實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哈奴曼是風神之子,他的出世就有著其不凡的經歷。哈奴曼得道於始祖大梵天的真傳,專為天地冥三界除惡揚善。他的武器虎頭如意金棍在鋤妖鏟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勞,其來歷與去向既令人稱奇,也使人迷惑不解。哈奴曼從小苦練功夫的精神感動了各路神仙,在眾天神的教導和幫助下,他的功夫與法力舉世無雙,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無法與他匹敵,尤其是他的智慧,在正義與勇武的糅合下產生的巨大力量,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他。

  王寶強從小就是孫悟空的超級粉絲,這次飾演的角色更是乾脆叫「武空」,電影中出現猴神哈奴曼的形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這麼多年過去了,王寶強終於在自己執導的電影中完成了對偶像的終極膜拜。

  嶽雲鵬的「頭巾」

  嶽雲鵬飾演的「朱天鵬」甫一出場腦袋上便圍著碩大的頭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頭裹長巾、鬍子很長是典型的「印度人」形象,其實這些都是錫克教特有的標誌。錫克教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於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亞的巴基斯坦,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蓄長發、長鬚表示睿智、博學和大膽、勇猛,是錫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標誌。加發梳是為了保持頭髮的整潔,也可以促進心靈修煉。戴鋼手鐲象徵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佩短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穿短衣褲是為了區別於印度教教徒穿著的長衫。不過,今天的錫克教男子平時很少穿短衣褲、佩短劍,但蓄髮、加發梳、戴鋼手鐲仍然極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頭髮之後,再包上一條長長的頭巾,成為錫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此外,錫克教徒還要持守「五戒」:不偷盜、不姦淫、不抽菸、不吸毒、不叛教。而這「五戒」恰好又與嶽「朱天鵬」的「八戒」相互呼應,不得不說,《大鬧天竺》在劇本的雕琢上還是用了一番苦心的。

  白客為什麼會變「麻小」

  電影裡有這麼一段,王寶強和白客被人追殺,手忙腳亂的跑進一條巷子,氣兒還沒喘勻就突然被一群小孩揚了一臉的老乾媽,白客秒變「麻小」。沒錯,他們正是趕上了著名的「灑紅節」。灑紅節,也叫「胡裡節」、「色彩節」,是印度傳統節日,也是印度傳統新年(新印度歷新年於春分日)。在印度,尼泊爾,蘇利南,蓋亞那,特立尼達,英國,模里西斯和斐濟等地都是重要節日。灑紅節原是慶祝春天,與創造和復始的行動有關,代表春分和穀物豐收。在灑紅節節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尋常百姓,載歌載舞,盡情地用五彩繽紛的顏色裝扮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到時候,印度人為了表示喜慶和祝福,會向人們身上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

  關於灑紅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人們認為最有權威性的說法是,灑紅節源於印度的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傳說古代有一個國王希蘭卡亞西普生性殘暴,而他的王子普拉拉德愛護百姓,受到百姓擁護。王子對父親的專橫跋扈表示了不滿,於是父王大怒,讓其不怕火燒的公主霍利嘉抱著王子跳入大火之中,準備把王子燒死。然而事與願違,霍利嘉被燒成灰燼,普拉拉德卻因為維施努的保護安然無恙。百姓們為了慶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潑灑紅顏色的水。灑紅節便由此而來。想必大家都看出來了,白客就是「普拉拉德」,王寶強則是「維施努」,看似荒誕而不經意的地方,草蛇灰線,伏脈千裡。

  「難陀伽耶」在哪裡

  片中王寶強、白客一行人為了尋找遺囑勇闖印度,而遺囑存放的地方就叫「難陀伽耶」。這個地方在地圖上是找不到的,因為壓根沒有一個地方叫「難陀伽耶」,但是如果我們把「難陀」和「伽耶」分開看,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梵文中的「難陀」(nanda)可意譯為「歡喜」,而「伽耶」則會讓人聯想到著名的「菩提伽耶」。「菩提迦耶」(Bodhgaya)是佛教的誕生地,據經典記載,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菩提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Bodh是印地語中智慧的意思,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結合影片中的情節,「武空」在「難陀伽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與親生父親重逢,「唐森」收穫了友誼、解開了心結,「朱天鵬」和「吳靜」成為了彼此的歸宿,所有人都在這裡重獲新生。也許,導演把最終的目的地稱作「難陀伽耶」,正是因為這裡是他心目中的歡喜之地吧。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