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認為做事就是捉豬呢(古人為何認為做事就是捉豬)
2023-07-27 22:33:07 1
作者:尤磊
若有人誇你「生龍活虎」,你大抵不會生氣,但若有人祝你「聰明如豬」,你肯定會杏眼圓睜了。
對於豬,大家都不陌生。豬肉以其價廉味美,成為凡夫俗子餐桌上的必備食品,雞鴨魚肉之「肉」便專指豬肉。富裕的香港,豬肉要靠大陸來供應。不吃肉不行嗎?答案是肯定的。正因為此,國家將豬肉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曾經,「瘦肉精」治理就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但是,好處多多,不可或缺的豬同志,卻以其懶惰、骯髒、貪婪、遲慢背負罵名。其實,在古代,豬一直是勇敢、聰明與財富的象徵。
說豬勇敢,當然主要是指它的祖先野豬,但是家豬發狂傷人之事也屢見不鮮。「豬突豨勇」是個成語,指一往無前的勇猛,頭戴雄雞翎為冠、腰佩豭豚皮(小公豬的毛皮)為帶是好勇鬥狠者的標誌,子路未入孔門之前,以此打扮欺凌孔子。後來,文明戰勝了野蠻,子路成為孔門七十二傑之一。
在古漢字系統中,「事」像雙手舉網捉豬之狀,「敢」則像徒手捉豬之形。在古人的概念中,做事就是捉豬,能徒手捉豬則是勇敢之人。而「家」字則是在房屋內養豬,沒有豬這個寶貝坐鎮,家則不家了。
甲骨文中,豬寫作「豕」(讀如史),長吻,大腹,四蹄,有尾,象豬形。以「豕」為基礎,又造出了豚(讀如屯,小豬)、豭(讀如假,公豬)、豨(讀如希,豬)。豬還有一個統稱:彘,這也是個象形字,表示箭射野豬,後來泛指一般的豬。中國漢字就有這一點好處,同義字多,便於避諱。
中國人養豬的歷史迄於父系氏族、狩獵文明肇始之時,打下的野豬吃不完,便開始了家養的進程。
商、周時代中國人就發明了閹豬技術。《易經》記載:「豶豕之牙,吉。」意即閹割了的豬,性子就會變得馴順,雖有犀利的牙,必不足為害。到了漢代,豬由放牧走向了圈養,豬的生存環境越加惡化,「圂」(讀如混)字的本義就是廁所,也是養豬的地方。
其實豬是已知圈養動物中最愛乾淨的,豬能保持其睡窩乾燥清爽,會在遠離睡窩的固定地點大小便。但是,由於人為因素,加之豬沒有汗腺,常在泥漿中打滾以散熱,就給人一種髒兮兮的印象。
豬為祭祀六牲中少牢之一種,這足以說明豬在古人心目中聖潔高尚的地位——不潔之物是不能敬獻給祖宗神靈的。
有科學家研究過,豬的學習能力超過狗,經過短時間訓練後,它們能跳舞、打鼓、遊泳、直立推小車。古埃及人用豬在耕地裡來回走動,在豬腳趾窩裡丟種子,這叫「踩踏種植」。 法國人則利用豬的嗅覺功能,讓豬幫忙搜尋一種長在地底下的黑蘑菇。通常,他們會在豬的鼻子上套一個圈,不讓豬在工作時吃掉蘑菇。這有點像牛兜嘴,或者魚鷹脖子上的套。
唐代洪州人靠養豬致富,美稱豬為「湯盎」、「印忠」、「黑面郞」,已經形成了產業。當代民間有「肥豬拱門」的節日窗花,表示招財進寶之意。而儲錢罐則多為豬的形狀,就是因為豬代表了財運。
《詩經》中有關豬的字句非常多,《召南.騶虞》雲: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彼茁者蓬,壹發五豵。於嗟乎騶虞(蘆葦初生已長粗,一次轟出五隻壯年的豬,全部射中,這個虞人好功夫!蓬蒿初生密蒙蒙,再一次轟出五隻稍小的豬,依舊全部射中,這個虞人好功夫!)!一年豬名為豵(讀如宗),二年豬為豝(讀如巴),三年豬為豜(讀如尖),四年豬為特。騶虞相當於畜牧局長,養豬越多,食物越富足,就證明畜牧局長越稱職。
《豳風.七月》云: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十二月獵人來集中,繼續打獵比武功,捕得小豬自己烹,大的野獸必交公)。
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很風騷,與大夫宋朝私通,當時民謠說他們: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婁豬指母豬,艾豭指公豬,嘲諷他們是一對豬男女。
漢魏時東北夫餘部用六畜為官名,如「豬加」,大概就是農畜部長,可見並不忌諱。
古人有以「豬」為姓名的,春秋時士會之子士魴食邑在彘(今山西霍縣東北),諡號彘恭子,其後世便以彘為姓。此彘邑就是當初國人暴動時,周厲王逃亡之地,以彘為地名,可見此地荒涼,野豬遍地。以豬為名也是有的,西漢開國大將陳豨,官至趙相國。漢武帝劉徹乳名就叫「彘兒」。
曹操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對於劉表的兒子則很鄙視,曰,若豚犬耳!後世常謙稱自己的兒子為豚兒、犬子,意思就是普通不出眾。此時,豬的形象已有了貶意。
在唐朝,舉子趕考上路之前,親友們紛紛贈送紅燒豬蹄,寓意「朱(豬)筆題(蹄)名」。
蘇軾謫居黃州,生活困頓,他將別人不吃的豬肉撿來小火慢煮,調料完全浸入肉中,美味異常,稱為「東坡肉」。他在《豬肉頌》中寫道: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陸遊《歲末盡前數日偶題長句》一詩有云:「釜粥芳香餉鄰父,闌豬豐腯祭家神。」自注云:「蜀人豢豬供祭,謂之歲豬。」實則不僅四川一帶如此,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殺豬過年的習俗。東北農村把殺年豬當成很重要的活動,殺豬時口中念念有詞:豬羊一道菜,殺你別見怪,早死早投生,下世轉人來。每家殺豬後都要請親朋好友來吃豬肉燉粉條,謂之「殺豬菜」。
明武宗朱厚照生於辛亥年,屬相為豬又姓「朱」,於是這個史上以荒唐著稱的皇帝在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頒行「禁豬令」,禁止民間養豬、殺豬,為此,還拋出了吃豬肉會生瘡的荒誕觀點。不但如此,他還禁止民間說「豬」,或者一切與「豬」諧音的字句。萬能的人民群眾當然不會被禁令嚇倒,遇「豬」一般用「彘」、「豕」等字代替,殺豬就說殺「萬裡哼」,倒也形象。
中國遠古就有以豬為圖騰的部落,河姆渡陶器上的豬畫像、半坡陶器上的豬紋、商周青銅文化中的豬造型,據研究都是豬崇拜的遺物。
遼寧紅山遺址群,其中心部位是女神廟,主室上供奉有石豬,豬前足塑成爪型,已開始向龍的形象轉變,稱為「豬龍」。炎黃子孫被稱為「龍的傳人」,據研究,龍這個組合形象中,豬佔了很大比重。
即是當代,豬文化仍然十分流行,「豬之歌」、「豬流感之歌」、「瘋狂的豬」、「三隻小豬」、「豬堅強」、「啥是佩琪」。在民間工藝中,也有許多豬的造型,如河南濬縣的泥豬、四川新繁的棕編豬、陝西洛川的布豬、江西景德鎮的瓷豬......豬,無不代表聰明、勇敢、富裕和運氣。
最最著名的豬形象則非《西遊記》中的豬八戒莫屬。
《禮記》中六牢皆有別名,其中豬叫剛鬣,又叫烏喙將軍。剛鬣是指頸上長毛堅硬如鋼,烏喙就是烏黑的長嘴。《西遊記》中豬八戒一出場就是:果然生得醜陋,黑臉短毛,長喙大耳。在五行學中,黑代表北方,五行屬水,九宮在天蓬,所以豬八戒「赦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這就是豬八戒名諱及職務的國學源頭。
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但是,八戒卻未必守得清規戒律,依舊喝酒吃肉,調戲良家。正因為他純真、質樸,倒也深受普羅大眾的喜愛。
公元2019年,中國農曆為乙亥豬年,有必要為豬做一番正名。好了,再有人誇你「聰明如豬」,你就哼哼兩聲,接受吧。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基層幹部,駐馬店市作協會員。
推薦:
朱熹所稱道的兩個才女一個是李清照,另一個是誰?
歷史上絕色皇后趙飛燕有多美?又有多瘋狂?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