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頌我身邊的好規矩觀後感
2023-07-27 12:46:33 1
古語有云:「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下面是相關的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廉潔頌我身邊的好規矩觀後感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健康的細胞才能組成健康的機體。作為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家庭,必定要給社會提供健康的細胞。良好的家風是各種規矩的集合,它對工作有積極的作用,勤勞、孝順、節儉、好學、自強這些淳樸的家風轉化到我們工作之中後就是工作講職業道德。老老實實做人,扎紮實實幹事。做到愛崗敬業、盡職盡責、樂於奉獻、辦事公道。認真嚴肅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按照領導的要求幹好每一項工作,做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下面聽聽不同年齡段的同事們講講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家風和規矩。
1、50年代的故事--買西紅柿
我生於50年代,小時候媽媽給我1毛錢,讓我去買西紅柿。到了國營小合作社一看,西紅柿分成很多種堆放,有5分一斤,2分一斤,1分一斤搓堆的。這是我第一次去買西紅柿,看見5分一斤的又大又招人喜歡,自然就買了5分一斤的,一毛錢稱了2個,高高興興地拿著回家了。到家後,我媽一看就急了,說:「這哪行啊,一毛錢好幾天的菜錢那,就買倆西紅柿?」把我訓了一頓,要我回去換。我含著眼淚回去換,好說歹說,售貨員勉強同意更換了,但是換什麼呢?我犯了愁,後來一想,應該是換的越多越好吧,就買了1分一斤搓堆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10斤西紅柿扛回家。我媽一看,又急了,扛回來的西紅柿一半都是壞的,基本不能吃了,又把我訓了一頓。媽媽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後來我慢慢懂得:無論是小家還是大家,一分錢要掰成兩半花,勤儉持家,家才能長久,要愛惜福分。
2、60年代的故事--一隻鉛筆盒
我生於60年代。家裡兄弟三人,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年9月1日開學,爸媽召集兄弟三人,說新學期開始了,大家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每次學校組織的期中、期末考試誰能考滿分,就獎勵誰一個鉛筆盒。那時候孩子們的文具就隨便的放在布袋裡,鐵質鉛筆盒簡直就像現在的IPAD一樣,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於是我們兄弟三人都暗暗努力,一定要考滿分,爭取拿到鉛筆盒當做獎品。我有了動力,從第二天起,每天第一個到學校,複習舊功課,預習新功課。刻苦努力,最後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我一下拿了三個滿分。而哥哥和妹妹都沒拿到。家長兌現了獎勵,給了我三個漂亮的鉛筆盒。我把三個鉛筆盒分別給了哥哥和妹妹,因為哥哥每天放學要做飯,比我忙;妹妹又最小,我應該關心妹妹,哥哥和妹妹都拿到了鉛筆盒,一家人其樂融融。爸媽因此還表揚了我,首先說我學習認真努力,積極追求上進;二是說我懂得謙讓和關愛,把自己的快樂和別人分享就能變成雙倍的快樂。
3、70年代的故事--大孝和小孝
我是70年代生人。兄弟幾人成年後,有一次我們給母親過生日。我們幾個歲數大點兒的都先到了,有的給媽媽買了健身器,有的給媽媽買了皮大衣,媽媽很高興。到了吃飯的時候,最小的小妹才匆匆趕到,她說因為工作太忙,給媽媽祝壽來晚了。但是慶幸的是把領導交給的工作圓滿完成了,還受到同志們的稱讚。媽媽聽了很高興,說你們來陪陪我就很開心,買的禮物我也很喜歡,很高興,但是對我最大的孝順就是你們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事業有成,這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大的孝道。
4、80年代的故事—一件皮袍
我生於80年代,我媽媽小的時候家裡很窮,舅姥爺經常接濟姥姥家,特別是有件事讓媽媽記了一輩子。那是在三年自然災害的一個冬天,舅姥爺在機關單位把自己的口糧節省下來,晚上下班後頂著寒風送到姥姥家。路上有一條河,舅姥爺怕河水弄溼了乾糧,就把自己唯一的一件皮袍脫下來包好乾糧,然後頂著皮袍渡過河去。到了姥姥家,舅姥爺把皮袍和口糧都留了下來。後來姥姥家實在太難過了,就把舅姥爺留下的皮袍也當了。媽媽說就是靠著舅姥爺給的這些東西,她們一家人才度過了那個難熬的冬天。
後來我們家的日子慢慢好起來了,但媽媽始終沒有忘記舅姥爺的恩情。舅姥爺家裡無論有什麼事,媽媽都會責無旁貸的站出來,從平時生活上的接濟,到孩子上學找工作,到舅姥爺離世操辦,媽媽都盡心盡力、全力以赴。媽媽用實際行動告誡我們兄妹這樣一個道理: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舅姥爺的恩情,要知恩、報恩、感恩。
好作風離不開好家風,好的家風家規,是良好社會風氣的基礎。作為公務員,應把家風建設作為黨風、政風建設的前提,以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廉潔頌我身邊的好規矩觀後感二: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首都歷史文化資源,發揮德治禮序、鄉規民約教化作用,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做好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工作,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知規矩、守規矩,20xx年市紀委、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廉潔頌——我身邊的好規矩」徵集宣傳教育活動。
爸爸,普通的農民,歲月的滄桑刻在了他的臉上,生活的磨礪染白了他稀稀疏疏的幾根頭髮,但是就是這位地地道道的老農民卻給了我們一生的財富。
爸爸沒有多少文化,據說他只上到高小,但是,爸爸全力支持我們去上學並用他僅有的知識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記得上學時,家裡條件很不好,但爸爸常說的是:「閨女,好好念書,不管你們讀到哪兒,我砸鍋賣鐵也供你們!」於是老爹是第一個給我們讀故事的人,第一個教我們寫名字的人……
爸爸沒有多少文化,卻用樸實言行影響著我們!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個臨近春節的數九寒冬,我們全家人吃著玉米渣兒的粥和媽媽千方百計炒出來的老鹹菜,奇怪的是爸爸:一直教育我們「吃飯時不說話」的他在一次次偷笑,我們面面相覷,連老媽也一臉的茫然。仗著平時爸爸最喜歡我,我撒嬌地說:「爸,您有啥高興的事兒呀?」爸爸一下子變嚴肅了,說:「好好吃飯!」正在這時,村裡的大喇叭響了起來,竟是村裡有人把要辦喜事的東西丟在路上了,正著急呢!聽完廣播,妹妹瞪著大眼問:「辦喜事的東西是什麼呀?是很多的肉吧,咱家要是撿到就好了!」「對呀!說不定還有喜糖呢!」我也附和著。是呀!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如果能吃上頓肉,吃上塊糖,就是饕餮大餐了。正在我們討論時,爸爸卻站了起來,一臉的嚴肅。
爸爸什麼時候回來的我不知道,直到有人登門感謝我才知道那東西是爸爸撿到了,廣播後爸爸原封不動地給人家送了回去,面對那家人真誠的謝意,爸爸一個勁兒地說:「應該的!應該的!」送走那家人,爸爸看看我摟著我說:「二閨女,你覺得爸爸這樣做對嗎?」我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見我沒說話,爸爸又說:「真把那些東西留下可以給我閨女改善一下……」「可是咱們也得想想那家人,這年月,誰家也不富裕,人家辦事還等著用呢!是不是?」爸爸看了看我,又說:「再說了閨女,這些東西咱們真的留下吃了還是那個味嗎?咱老吳家可有「(1)不偷不搶,做誠實的人;(2)不蒙不騙,做善良的人」這樣的家訓,記住了嗎?」說完,爸爸摸摸我的頭,那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誠實」的重量!
爸爸對「誠實」的詮釋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做誠實的人」一直是我的追求,當了媽媽之後也教育兒子做人要誠實,記得第一次把姥爺的故事講給兒子聽時,兒子眼裡寫滿了敬佩,那時「誠實」倆字已在兒子心裡悄悄發芽兒,所以,當兒子在小區拾到錢包,他能等一個多小時一直等到了失主時,我一點兒也不感到新奇,我為兒子感到高興,也為老爹高興!
如今,我們姐妹都已經成家立業,這些年雖然我們不是大富大貴,但是我們一家人的內心卻是富裕的!再看爸爸,已經74歲了,但還在用樸實的言行繼續影響著他的子女、孫輩,相信還會影響到他那未曾謀面的重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