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幾道少年西樓(寫秋思數晏幾道的思遠人最細膩)
2023-07-27 14:22:15 3
八月裡清晨的風,微微有些涼意,吹散了昨夜殘留下來的燥熱。
生如夏花般絢爛,那些開在三山五嶽的繁花,把耀眼的光彩,燃燒在炎熱的夏天,不曾黯然失色。
而八月的初秋,未見層林盡染,也不再有繁花三千,卻多了一份歲月的沉澱。
那是四季給予的回贈,用三千繁華,沉澱下來的成長的閱歷。
故而,秋才有了幾分思念,幾分滄桑,那不過是,歷經風雨之後的成熟穩重,沉著淡定。
銀杏葉Ginkgo leaves
那些飽含了秋天的思念的詩詞,又有哪一首,最能撥動著你的心弦呢?
這首晏幾道的小詞,用紅葉、黃花、飛雲、歸鴻等意象,細膩地描繪出了一段用淚研墨寫就的傷秋念遠之情,字裡行間不見濃烈,不見激情,卻自然而然的滲透出了濃濃的深情。
思遠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裡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譯文
林葉轉紅,黃菊開遍,又是晚秋時節,我不禁想念起千裡之外的遊子來了。天邊的雲彩不斷向遠處飄去,歸來的大雁也沒有捎來他的消息,不知道遊子的去處,能往何處寄書呢?
我越失望越思念,傷心得臨窗揮淚,淚流不止,滴到硯臺上,就用它研墨寫信吧。點點滴滴,一直寫到離別後,情到深處,淚水更是一發不可收,滴到信箋上,竟然把紅箋的顏色給染褪了。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雲:"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讚賞。
這是一首閨怨詞,詞牌名為晏幾道創調。因為詞中有「千思念行客」句,故取「思遠人」為調名。整首詞有著閨怨詞常有的別離悽苦,卻與小晏慣常的"情溢詞外,未能意蘊其中"的風格有所不同。全詞用筆甚曲,下字甚麗,宛轉入微,味深意厚,堪稱小晏詞中別出機杼的異調。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裡念行客,開頭兩句,點明了時間與環境。是在紅葉飄飛,黃花滿地的秋天,滿滿的秋意籠罩著大地,不知不覺的,便想起了千裡之外未曾歸來的人。這個"晚"字,是說秋天來得晚了,還是已至深秋呢?這是為了營造出秋天的意境,為下文的「念」做鋪墊。同時也是暗示別離之久,"千裡",點明相隔之遠。這兩句交代了時間和空間,給下文留了鋪展的餘地。
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鴻雁,隨著天際的浮雲,自北向南飛去。閨中人遙望渺渺長空,盼望歸鴻帶來遊子的音信。"過盡」與「無信」做比較,寫盡了心中的失望之意。因為"無信",便不知遊子今何在,自己想要寄書也無處可寄。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兩行清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還當窗滴下來,並滴進了硯臺中,足以用來研墨寫書信了。正因為無處寄書,才更添傷感而落淚,淚彈不盡,而臨窗滴下,有硯承淚,遂以研墨作書。明知書不得寄,仍是要寫,千言萬語,都化作一片痴情,執著而不甘,用意尤其深厚。孟郊在《歸信吟》裡寫道:淚墨灑為書,將寄萬裡親。淚與墨而而為一寫成書信,便要含糊了幾分,晏幾道在此明確點明是「就硯旋研墨」,寫得更加具體,更加的情真意足。
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收語寫閨人把自己全部的思念都投進其中,感情也升華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思念至深,淚流不止,寫到情深處,書桌上的紅箋,已變成了像淚一樣透明的顏色。陳匪石在《宋詞舉》有一段極為透闢的分析:"'漸'字極宛轉,卻激切。'寫到別來、此情深處',墨中紙上,情與淚粘合為一,不辨何者為淚,何者為情。故不謂箋色之紅因淚而淡,卻謂紅箋之色因情深而無。"無論是淚、墨、紅箋,都融進閨人的深情之中,物與情已渾然一體。作者的用筆之細膩,足以得見。
這首詞後人評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淚洗面,還算常事;以淚研墨,卻是痴態;以淚研墨、潤筆作書,更屬痴絕。結語不說紅箋因淚褪色,反說情深使紅箋無色,語似無理,卻是慧心妙語,令人稱絕。
整首詞將一個個意象有序地濃縮在一起,寫出了秋天的思念之深與用情之深。這樣極盡細膩的手筆,也使得筆下的這份秋思,更能走進人的內心,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