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高口碑魔弦傳說觀後感

2023-07-27 15:46:43

  今日上映的口碑動畫神作《魔弦傳說》在北京舉行媒體和院線看片會,並獲得全場喝彩。很多媒體表示這是一部開年看到的最佳動畫。

  20xx高口碑魔弦傳說觀後感一:

  《魔弦傳說》是由美國萊卡工作室出品的定格動畫電影,由塔拉維斯·柯奈特執導,查理茲·塞隆、馬修·麥康納、魯妮·瑪拉、拉爾夫·費因斯聯合配音。該片於2016年8月19日在美國上映,20xx年1月13日在中國上映。

  《魔弦傳說》以日本文化為背景,講述了生活在海邊的小男孩久保無意中召喚了邪惡的怨靈,為了拯救他的家人,他踏上一場激動人心的冒險故事。不僅是場景製作,在《魔弦傳說》中人物表情的製作也是一大難題。《魔弦傳說》中的角色用3D列印了66000個臉模,不過因為每個臉都是由可互換的兩個部分,眉毛那塊和嘴那塊組成,所以光久保就可以做4800萬個面部表情。

  影片在製作時用的是定格動畫技術和電腦特效的混合。有綠幕也有木偶,大多數數字特效都會先用實際手工完成的效果測試。同時,影片用了最大的一個定格動畫木偶,由於一具25英尺高的骷髏,因為太大,得分開不同部位來操作拍攝。影片涉及的場景眾多,既有幻想風格的場景,也有自然景觀。

  20xx高口碑魔弦傳說觀後感二:

  《魔弦傳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古代日本的傳奇故事。和母親在海邊相依為命的獨眼少年久保,有著神奇的力量,可以用一把魔琴操縱紙片,並以此賣藝為生。然而,違背母親命令的久保在黑夜中遇險,為了阻止即將降臨村莊的血災,他必須找到父親留下的三件寶物,而為此踏上了徵程。然而,旅途中等待著他的不僅是冒險,還有家族的驚人秘密。

  作為專註定格動畫電影的萊卡工作室數年一度的動畫長片,斥資五億人民幣打造的《魔弦傳說》可謂是主創人員傾盡心力的作品,該片同時兼具了魔幻、冒險與親情的特質,為這個冬季增添了一份別樣的溫暖與熱情,領跑今冬寒假檔。

  在電影《魔弦傳說》上映前,不妨先看看了解一下電影中涉及的這些「冷知識」,不僅可以在觀影過程中收穫意想不到的新體驗,還可以在朋友面前小露一手哦!

  萊卡工作室

  2005年,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特拉維斯·奈特實習過的動畫公司WillVinton工作室瀕臨破產,特拉維斯的父親菲爾·奈特——耐克公司創始人投資10億美元,特拉維斯正式出任該公司CEO,並將工作室更名為「萊卡(Laika)」。從此,公司經營由他一人獨立承擔,特拉維斯不僅是製片人,更是首席動畫師。

  萊卡工作室專注製作定格動畫,並以一貫的「哥特風」讓人印象深刻,此前經手的最著名作品應該就是蒂姆·伯頓的《殭屍新娘》了。但其實在《魔弦傳說》之前,萊卡就已經有三部成功的原創動畫長片:《鬼媽媽》《通靈男孩諾曼》和《盒子怪》。這三部作品均獲得過奧斯卡提名,並且都由特拉維斯帶領工作室成員親手打造,而《魔弦傳說》則是他的導演處女作。

  定格動畫

  定格動畫(stop-motionAnimation)是通過連續放映拍攝好的靜止圖像而產生動態效果的動畫,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來演出的。定格動畫的形式歷史與手繪動畫的歷史一樣長,甚至可能更古老。

  超過24幀/秒的靜態圖片連續放映,可以被肉眼認為是動態畫面,所以,每一秒的定格動畫至少要拍攝24張照片。《魔弦傳說》影片完整時長是101分鐘27秒,是迄今為止最長的原創定格動畫,有1359個鏡頭,133096幀畫面。而儘管技術嫻熟、全力投入,但由於製作精細,每個萊卡動畫師平均每周也只能完成3.31秒素材,製作用了94周,總共工作時間是1149015個小時。

  為了使人物面部表情真實細膩、更加傳神,萊卡工作室製作了海量人物模型,僅僅主人公久保的嘴部表情就有11007個,專用眉毛表情3789個,總共23187個面部表情。這部電影有動畫電影中最大和最小的3D列印面部替換品:最大的是一個兩倍大小的久保面部,被用來拍攝眼淚從臉頰划過的特寫,每個有4.5英尺寬,最小的是一張猴子的臉,猴子被骷髏抓住時被用到,只有半英尺大小。

  3D列印和各種新技術

  在2016年二月13日,萊卡工作室因為他們發明了快速成型技術(RP)被授予了奧斯卡科學與工程獎。萊卡使用這樣專利改變了定格動畫中的面部替換過程:數十年來,為了改變木偶的面部表情,整個頭部會被替換掉,這是非常耗費預算和精力的,但突破的快速定型3D印表機可以製作出面部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省去了大量工作,也打破了定格動畫這一電影媒介的界限。

  特拉維斯·奈特表示:「當有什麼我們需要的尚不存在時,我們就自己去發明。」《魔弦傳說》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嘗試定格動畫中從未被企及和拓展到的種種可能,用到了來自劇院、舞臺、機械師、木工活中的技巧,從傳統藝術家到手藝人,再是未來主義者和技術偏好者…甚至有些是恐懼症患者。

  來自美國的東方物語

  《魔弦傳說》是美漫英雄式的敘事方式,但撥開外殼,觀眾看到的會是一顆柔軟細膩的東方心。奈特個人對東方藝術和文化的尊敬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製作《魔弦傳說》的這五年時間,也是全體影片主創寫給東方文化的一封情書——造型設計的狄波拉·庫克學習了現代日本時尚設計師三宅一生的知名摺疊技術;燈光攝影師迪恩·福爾摩斯觀看了一系列東方取景的紀錄片;木偶組研究了波特蘭藝術博物館中的武士盔甲構造,90歲高齡的舞蹈藝術家仲西沙橘,帶領舞者們完成了影片中的節日舞蹈……

  為了講述好這個發生在古代東方的傳奇,主創們不僅參考、致敬了大量東方藝術,對細節的把控也做到了極致。顧問及翻譯後藤太郎在東京為《魔弦傳說》進行遠程指導,看到一個村婦和久保交流的場景時,後藤先生發現這個角色表演時坐在地上,便指出「那個女性,無論她社會階級如何,都絕不會像那樣坐在地上」。主創們十分震驚和重視,當即修改了這個鏡頭。

  配音的奧斯卡明星們

  萊卡過去的作品中就有不少強勢的女性角色,例如《盒子怪》中的淘氣女孩Winnie,而在《魔弦傳說》中,這個女性角色就是久保的同行者猴子。為猴子配音的奧斯卡獲得者理查茲·塞隆說:「我本以為我的孩子在55歲之前都不會想看我的作品,現在我想《魔弦傳說》會是他們看的第一部我的電影。我參與《魔弦傳說》,也正因為自己成為了一個母親。」

  另一位參與配音的奧斯卡影帝,馬修·麥康納,會將劇本作為睡前故事讀給他的孩子聽。他說道,「我孩子們會支持故事中的失敗者,支持哪些最笨拙的或被拋棄的人。」

  配樂

  在萊卡的作品中,是先有聲音再配上動畫的,這為配音演員和配樂師的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但為《魔弦傳說》配樂的奧斯卡獲獎者DarioMarianelli對這樣的創作流程並不陌生:「在《傲慢與偏見》中,很多配樂我就要在很早就寫出來,因為演員需要在銀幕上表演出來。」他同時調侃道:「這是一個住在倫敦的義大利編曲家和在美國的俄勒岡人一起合作的純正的東方音樂。」

  久保的祖先出現時,日本傳統的水燈令場景極具東方風情,整體影片的配樂同樣融入了一系列的東方元素。配樂混音錄音師NickWollage提到,僅僅片尾音樂就由倫敦的75位演奏者完成。演奏配樂的交響樂團使用了非常多種類的樂器:「我們有弦樂組,50到60個木管樂器、雙管樂器,另外還有六隻號,包括兩個小號、長號三隻,大號一隻,兩隻琴分別在兩邊達到聲波分離的目的,而在另一個展臺是的打擊樂器,還有一些現場打擊樂器和定音鼓。這些樂器按照交響樂規則排列。」

  三味線

  影片的主人公久保擁有操縱摺紙和三弦琴的神奇力量。三弦琴顧名思義應該有三根弦,但影片的英文片名中卻說有兩根弦,其實是有意安排的,並在結尾會給觀眾解釋。三弦琴通過撥子彈奏,形態和吉他及班卓琴有相似,都有一個琴頸,上面是琴弦,琴身像鼓一樣,內部中空。和班卓琴不同的一點是三弦琴正反兩面都覆蓋著皮革。音樂剪輯JamesBellamy表示,影片的配樂中也使用到了這種樂器:「結尾的音樂就像最後一曲七巧板。我們用到很多特色樂器,比如長笛,當然還有久保的三弦琴。」

  版畫

  《魔弦傳說》的世界裡有微小也有廣闊的場景,其中有一場耗費全組人員19個月才拍攝完成的巨船迎浪的場景,是參考東方傳統的版畫藝術描繪的。這組鏡頭中,萊卡工作室致敬了日本著名的版畫藝術家葛飾北齋。版畫大師葛飾北齋是江戶時代的藝術家,他的名作「神奈川沖浪裏」成為了這個穿越險浪場景的重要參考。

  除此之外,更近的版畫大師齋藤清的作品為《魔弦傳說》提供了更多的靈感。齋藤清以名作「會津之冬」為人所知,是版畫創作的卓越支持者,該藝術運動產生在20世紀初期,鼓勵作者進行自我表達。

  創作版畫的第一步是藝術家在準備草稿,然後轉移到雕刻板上,再將畫連接到木頭上,傳統上使用櫻桃木—然後仔細在上面雕刻出圖像的線條。最終,所有這些色塊會被一位畫家印在紙張上,刻版工沿著圖案刻掉周圍的木頭,留下凸起的表面,即木質浮雕。接下來,印刷工的油墨刷在浮雕上。再用溼潤的紙張放在著色的木塊上,用拓寶壓擦製成的。在圖案顯現出來之前,可能會需要上千次擦制。

  《魔弦傳說》的美術總監NelsonLowry說道:「版畫製作的每一個步驟都要求精煉自然,我們場景中的許多是簡化大的自然的形狀,還在電影中應用了許多具有版畫風格的木頭紋理。」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