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家風耀中華觀後感

2023-07-27 15:51:18 1

  《家風耀中華》展覽在展現古代先賢修身齊家的家國情懷、革命先輩言傳身教的崇高風範、歷史名人恪守傳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傳的做人操守的同時,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傳承家風文化,建設當代好家風營造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生動講堂。

  家風耀中華觀後感一:

  昨天,由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市級機關工委、市檔案局(館)、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婦聯、市社科院聯合主辦的《家風耀中華》展覽在天津博物館開展。展覽為期兩個月,免費向公眾開放。

  據悉,本次展覽共展出圖片和文獻400餘件,分為「家風與國風」「家風與黨風」「家風與民風」三個部分,展現了古代先賢修身齊家的家國情懷、革命先輩言傳身教的崇高風範、歷史名人恪守傳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傳的做人操守。第一部分「家風與國風」,側重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家風文化發展,展示了多位古代先賢和近代歷史知名人物的家規家訓以及他們修身齊家、愛國報國的事跡。第二部分「家風與黨風」,從不同視角展示了李大釗等革命先烈為革命勝利舍小家、顧大家,捨生取義、舍家為國的崇高精神,展示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嚴格管教子女,嚴格要求身邊工作人員,以自己的言傳身教樹立和倡導優良家風的光輝事跡。第三部分「家風與民風」,展示了6位近現代天津歷史名人的家國情懷、家風淵源和家教事跡,以及10個當代市民家庭的家風故事和家教經驗。

  家風耀中華觀後感二:

  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中央主要媒體接連發起了「家風是什麼」活動,中央電視臺今年春節期間又連續開展了關於「你家的家風是什麼」的調查,家風,這一個被人們淡忘的話題,又重新被提了起來,進而引發了大眾的熱議和思考。金秋時節,我和家人在天津博物館共同觀看了《家風耀中華》展覽,博物館新穎獨特,參觀人員絡繹不絕,通過觀看進一步加深了對家風的感悟。

  本次展覽分為「家風與國風」、「家風與黨風」、「家風與民風」三個部分,展現了古代先賢修身齊家的家國情懷、革命先輩言傳身教的崇高風範、歷史名人恪守傳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傳的做人操守。第一部分「家風與國風」,分為「先儒家道」、「先賢家訓」、「國為家本」三個方面,側重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家風文化發展,梳理了古代家風思想源頭和發展脈絡,闡釋了孔子、曾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大家關於家風的理論觀點,展示了多位古代先賢和近代歷史知名人物的家規家訓以及他們修身齊家、愛國報國的事跡。第二部分「家風與黨風」,分為「為國舍家」、「從嚴治家」、「勤儉持家」、「厚德傳家」四個方面,從不同視角展示了李大釗等革命先烈為革命勝利舍小家、顧大家,捨生取義、舍家為國的崇高精神,展示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嚴格管教子女,嚴格要求身邊工作人員,以自己的言傳身教樹立和倡導優良家風的光輝事跡。第三部分「家風與民風」,分為「津門家風」和「最美家庭」兩個方面,展示了近現代天津歷史名人的家國情懷、家風淵源和家教事跡,以及當代市民家庭的家風故事和家教經驗。

  此次展覽以家風傳承為切入點,時間範圍從古至今,人物類型由儒家先賢到革命先輩再到津門人物、普通百姓,全方位介紹了中華民族優秀家風文化,突出展示了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家風事跡,有效契合了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更好地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自覺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好家風清黨風、淳政風、正民風,提供了有效載體和生動教材。

  很早以前我就想寫一篇關於家風的文章,淺談自己對家風的認識,對家庭、家族,以及家族歷史和文化的感悟,通過這次參觀展覽促進了我的起筆,但也只是一管之見。

  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及作風。家風是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家族長興不衰的精神力量,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風是一個家庭的主旋律,也是一個家族最核心的價值。社會學家將其稱為「家庭文化」,心理學家則稱之為「精神風貌」,通俗點說,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

  家是每個人成長的第一空間,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開展教育的第一個環境氛圍。家風看似是無形,確依賴有形的家規家訓而得以流傳並發揚光大,有的家庭或家族的家規、家訓、家戒流傳千載,有的即使沒有家規、家訓、家戒,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受父母及長輩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和審美風範。家風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一個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習慣及心理因素等都有著家風的印記,直接影響著家族成員的學習、工作、生活。家風是每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精神風貌、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世及生活方式。也有的是在一個家族上,出現某一個有影響力人物引領,為家族其他成員所景仰追慕,再經過家族子孫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訓,流風餘韻,代代不絕。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柏拉圖曾說:「家庭教育是社會的基礎,」家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師,與孩子接觸最早、最多、時間最長,是子女學習最直接、最具體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和性格,留下很深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包括崇尚知識,勤儉持家,熱愛勞動,積極進取,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團結友愛,家庭和睦等。對子女既要有愛,又要嚴格要求,引導健康成長,加強全面教育,及時糾正不良習氣,培養優秀品質和社會公德,學會做人做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是家風形成的基礎,家風是民風社風的組成要素,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成員的社會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創新素質決定了社會的發展水平,每個家庭的文明程度決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

  家規是家庭遵從的規則,家訓是家庭尊從的信條,家譜是家庭傳宗續延的記載。「家規」「家訓」「家譜」是家風內涵的載體,家族子孫代代恪守家規、家訓而長期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徵的家庭文化,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自豪感的源泉。「家之興替,在於禮義,不在於富貴貧賤」。知禮儀、重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中國人的家風由來已久,《文言》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說:「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顏氏家訓》有一種力量,將人性善的一面充分呈現出來,宣揚最本真的內在價值,其思想之光自始至終照耀著人們的心靈,這也是為什麼它能歷經歲月滄桑而保有不變的傳奇魅力。嵇康的《家戒》守志立身,用心做事,告訴子女要有志向,立身當清遠,堅定不移,永不放棄。宏行寡言,慎備自守,控制情感,守好言行,避免被人責備以及做人做事的分寸。體現了理想教育、生命教育、社會化教育、家庭教育思想。鄭氏義門,孝義之家,譽滿省內外的「江南第一家」。歷經元、明、清三朝,十五世同居,三千多人同財共食,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這在家族史上實屬罕見。168條家規中,有關戒奢的就有17條之多,子孫中無一人因貪墨而罷官者。包拯嚴厲要求其後代不犯髒濫,不違其志,否則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而文明不墜,正是因為自有共同尊崇的價值基礎。千百年來,以家族血脈為紐帶的中國社會,家風、家規融入社會道德之中,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範的有機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們的是非辨別,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成分。

  良好的家風、家訓的傳承,關乎社會道德建設。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個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道德建設與社會道德建設的關係。《禮記•大學》裡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一個人的修養,關係到一家,家風的建設,關係到一國。中國古代講究「詩禮傳家」,家國情懷和修齊治平、崇德重禮的德治思想。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始終堅守著「家國一體」的文脈。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感慨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叮囑,從「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忠誠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慷慨,「家國一體」的民族情感,始終在這家與國休戚與共、個人與民族息息相關的歷史中一脈相承。

  家風不唯中國獨有。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創始人、被譽為「國際金融之父」的梅耶在教育後代時始終強調家族的團結和榮耀,羅氏家族的家訓中說:「只要你們團結一致,你們就所向無敵;你們分手的那天,將是你們失去繁榮的開始。」正是對家風的嚴格傳承,才保證了羅斯柴爾德家族成為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

  家風好,則族風好、民風好、國風好。社會精英層、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家風對社會風氣有著重要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引導和示範作用。習近平指出:「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在群眾眼中,領導幹部的家庭與幹部個人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家風好壞直接決定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對領導幹部而言,良好家風既是砥礪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禦貪腐的無形「防火牆」。

  幹部之家應該有什麼樣的家風呢?習近平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毛澤東同志在家風上堅持三條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毛澤東同志對待子女總是要求他們與老百姓一樣,不允許搞特殊化,他常說的一句話是:「誰叫你是毛澤東的兒女呢?」周恩來同志曾專門召開家庭會議,並定下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條家規」。習仲勳同志教育子女要「勤儉持家、低調做人」。習近平在寫給父親的祝壽信中說:「自我呱呱落地以來,已隨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對父母的認知也和對父母的感情一樣,久而彌深,從父親這裡繼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質很多。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產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這些家規嚴、家風正的佳話,既彰顯了共產黨人特有的風骨,也為今天的幹部樹立了榜樣。

  家風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裡的品格,是我們立世做人的風範,是我們工作生活的格調。家風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黨員幹部的家風與作風黨風緊密相連,家風建設是黨員幹部的必修課。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每一位領導幹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三嚴三實」教育和「兩學一做,」推進了個人修身和家風建設。

  家風純正,雨潤萬物。注重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也是黨的優良傳統,良好家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成長的營養劑。習近平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風是一家之風範,是鑄造子女成才的熔爐,就像一棵枝葉如蓋的百年大樹,蔭蔽著子子孫孫。

  良好的家風應堅持的主要內容:一是正能量,風氣要正,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規範,堅持理想追求。二是要有格局和情懷,要立德、修身、齊家、平天下,講政治、講大局,創造價值,報效家國。三是貴在堅持,世代共同遵守,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規範。

  家風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完善。崇尚學習、價值、文明、民主、平等、和諧、包容等新的內容。提倡和倡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好家風,才能更好地打造和諧家庭。

  有認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這種認同感就是讓所有家族成員引以為豪的家風,是一個有影響力、有美譽度家族的必備要素,也是一個家族最核心的價值。完善家訓、傳播家訓,以家訓促家風,以家風帶社風,我們的社會風氣一定會越來越好。

  家和萬事興,每一個家庭、家族,都希望有良好的家風及文化,更好地潤澤子孫,人才輩出,薪火相傳,報效家國。好的家風如同無聲的教誨,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讓後人銘刻在心、代代受益。優良的家風傳承是中華文明星火相傳、燦爛不熄的重要原因。家風是一面鏡子,可以經常修正自己,家風是一盞燈,照亮前行的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好家風利己、興家、耀中華。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