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朗讀者》觀後感精選
2023-07-27 20:29:28 3
《朗讀者》其實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關於《朗讀者》觀後感一:
名人的傳奇,搭配素人的精彩,才是真正的人生百態。首期節目中,不少嘉賓帶來的細節非常打動人心:儒雅的濮存昕年少時因腿疾曾被同學取笑為「濮瘸子」,幸遇一位大夫,不但醫好了他的腿,一顆幼小而脆弱的心也得以被挽救;柳傳志再現兒子婚禮上「父親的演講」,也把自己的父子相處心得送給全天下的父親;曾當選世界小姐的張梓琳,深情分享了初為人母的喜悅。而幾位素人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
四川成都金堂縣有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一年四季花開不敗。這個鮮花山谷是丈夫周小林對妻子殷潔的承諾——為了實現妻子想擁有一個花園的夢想,丈夫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打造出了這片花海。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一個浪漫的男人,我是一個幸福的女人」。這對夫妻帶著相伴26年的情感來到《朗讀者》的舞臺,念著朱生豪的情詩:「我一天一天發現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愛你……」詮釋著相濡以沫的浪漫。
關於《朗讀者》觀後感二: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為,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說,「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觀眾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為製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不斷走紅螢屏。正如主持人白巖松所說,董卿製作並主持的《朗讀者》有著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關於《朗讀者》觀後感三:
第一期節目,文化含量滿滿,令人目不暇接,而參與朗讀的人採用了「星素結合」的方式,為什麼會這樣安排?「其實在最初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其實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說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或者說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的經歷和感悟。所以堅定地採用了星素結合的這樣一種方式。現在看來還是達到了我們的預期,像這一期裡面鮮花山谷那對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一種我們都沒有想到的普通夫妻,還能夠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給我們大家都帶來了無限的想像。」董卿解釋。
今年春節檔,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火爆螢屏,成為文化類節目中的一個爆款。《朗讀者》隨後跟進,這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呢?董卿回答道,「其實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因為是《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的節目就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但是文化類的節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那麼,文化類節目的突圍之路在哪裡?董卿認為:「我覺得首先還是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的一個大的環境有所改善,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做情感類的一種共鳴,去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最溫柔的記憶。」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