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情心的人是什麼心態(從心理學角度看)
2023-07-28 02:10:55 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很多人看來,同理心和同情心是類似的概念,它們有相同的詞根,有基本相同的情感生發和觸發,但是,從心理學角度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同情心好比一瓶發酵的米酒,雖然也是經過外在幹擾因素的催化發酵而成,但時間卻不用很長。而同理心好比一瓶高年份的陳釀,歷經時間長,過程彌久而悠長,底蘊氣質完全不同。
並且,很多時候,同理心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標準,同情心則不然,具體而言,兩者到底有何不同呢?
心理過程和心境歷程
心理學上,對於同理心的認知和認識是一個深入發展的動態過程,初步結論是:有同理心的人能夠理解、預知別人的情感,並且能夠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客觀而冷靜的去感知對方的感知,關懷對方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同理心的心理歷程是相當複雜而有序的。
具有同理心的人的大腦在定義和處理信息的時候相當繁忙,他們普遍具備解讀別人感情變化和起伏的能力,在解碼分析以後,他們還需要讓自己進入到對方的處境,拋開自己固有的情感和觀點,代入對方的思考方式和感情色彩進行思考和體驗。
最後,再用對方的感受來輸出關懷、安慰和提供切實幫助的方式。這個心理過程對於腦運作處理信息量、心理解析度和速度是有極高的要求,心境歷程長而繁瑣,情感體驗也是多而複雜的。
相比之下,同情心通常情況下是與道德感掛鈎的。我們以仗義行為為例,仗義是一種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共鳴的表露,是對別人的不幸處境所表達的一種情感,或者付諸於行動的關懷和支持,廣義上還包含了對於正面、正義的支持。
所以,同情心包含了情感觸動和行為付諸兩個層面,而付諸於行為則沒有必然性,有的時候即使觸動情感,也僅僅是停留在情感層面,不會發展為行為。
內在氣質閾值
心理學上認為,同理心是親社會性的重要表現,具有同理心人內在氣質閾值更高,在情感感知、社會情感洞察力方面也更加敏感。他們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強。
他們註定是天生的聆聽者,他們在聆聽的過程中,能夠深入了解對方的痛楚,感受對方的歡樂,感同身受。因為這種客觀而切膚的深度感知和感受,讓他們不會隨便開口去論斷和批評別人,「no judge」就是他們的原則,尊重是他們處事的核心。
同理心是一種內在氣質,是一種穩定的、不容易改變的心理狀態。而同情心因為是感情層面的,是每個人都所具有的。只是不同人的情感出發點不同,觸發程度不同罷了,同情心是帶有很強的個人感覺感情能力,比較主觀,不會遵守:no judge原則,是以當事人的思考方式和好惡程度來表達的。
更重要的是,同理心是一種與別人共情的能力,這也是現在很多人將它作為衡量情商高低標準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共」字上面,他們對待別人情感態度是有深度的,並且,在情感和思考方面的代入感非常強烈,在心理諮詢等方面,是需要這樣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
而同情心更強調的是移情能力,通俗來說,就是在被外界環境和人、事物觸動情感以後,將自己的情感轉移給別人,是將自己的直觀感受和外在表象結合起來,然後生發出的主觀的情感。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同情心人都有,而同理心則不一定了。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同理心》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