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重視覺技藝乃武俠之末路(側重視覺技藝乃武俠之末路)
2023-07-27 20:56:49 1
重乎視覺技藝 乃武俠之末路
——觀《狄仁傑之四大天王》有感
徐兆壽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下午得空去看《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很想知道這「四大天王」是哪四位,看來看去,發現上當了。這名字與電影有點關聯,但不大。武俠片,我從來沒將其當藝術電影來看,所以看的時候當作一場遊戲,極其投入,不知不覺中電影竟然結束了,有些意猶未盡。電影從頭到尾解讀了地藏菩薩的一句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圓測從小乘佛教的苦修進入大乘佛教的入世而普渡眾生是一個內核。當然,從真正的成佛理路上來講,這個離成佛怕是還有很大的距離。此話長,按下不講。
卻說趙又廷飾演青年狄仁傑,單眼皮,小眼睛,聚光生慧,一臉乾淨,又沉靜穩重,是走心的角色。馮紹峰飾演尉遲真金,俊美、健朗,開合之間有大將之風,也不錯。林更新,另一個小眼睛角色,飾演沙陀,雖身世與當下的角色之間揭示得不飽滿,但有戲,被馬思純飾演的水月進行了大膽的調戲——這是電影中唯一帶彩的地方。劉嘉玲的戲我看得不多,很多時候只是個配角,一個角落裡的符號而已。她陰鬱、高傲而自足的氣質飾演皇宮裡的某個角色自然是合適的,但飾演一代女皇武則天多少令人失望。那絕非帝王之言行。
不過,既然是武俠,還是忍不住要與過往的武俠片做比較,就會發現徐克也在退步。其實是迷失。前幾年他導演的《智取威虎山》真的是好,每一個形象都拍得栩栩如生,對話也經典。但這部影片顯然是受到了好萊塢的影響,動用了高科技的力量,引進了很多西方電影早已用爛了的巨獸形象和一些令人作嘔的動物變形的場景,失去了他先前擁有的那種中國武俠所特有的動作和暴力美學風格。有所敬,自然有所守。現在,那節制的暴力美學和人性美不存在了,大概是有所失,所以也就無所持了。
說實在的,今天來看,《新龍門客棧》《雙旗鎮刀客》和李連杰飾演的《少林寺》《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是百看不厭的武俠經典,甚至李連杰飾演的黃飛鴻系列都稱得上經典。那時,徐克是神話。那些暴力美學就在他的心中固守,節制,內斂,有中心,有情感,有所持,有所放,故而有美。那些電影中,武俠動作只是一種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才是其藝術目的。《新龍門客棧》中的張曼玉、林青霞、梁家輝,個個都演得個性飽滿,每一個動作都走向永恆的形象,連那幾個太監和小韃子都讓人念念不忘。
可是,現在的電影從頭到尾都在炫技,不重視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對情感的敘事似乎無能為力、力不從心,所以看的時候非常吸引人,可看過後留不下什麼。修辭太過了,技術拿住了藝術,視覺效果只是眼睛的盛宴,卻抵達不了靈魂的深處。
這大概是當今電影的通病。姜文的《邪不壓正》的問題也在這裡。當然,真的讓我對比這兩部電影,那還得說,姜文的《邪不壓正》雖毛病多多,但是其作為藝術電影是有抱負的,絕非《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可比。這是另一個話題,下次再表。
徐兆壽
徐兆壽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教授。著有500多萬字,含長篇小說《非常日記》《荒原問道》《鳩摩羅什》等8部,詩集《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麥穗之歌》等3部,學術著作《文學的扎撒》《精神高原》《人學的困境與超越》等20部,在《新華文摘》《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藝評論》《小說評論》《文藝爭鳴》等刊物發表文藝評論百餘篇。
歡迎投稿~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郵箱▼
原創稿件等你來。擇優編審,稿酬尚可哦!
期待您推薦給更多熱愛文藝的朋友們!盛夏祝福!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總編輯:周由強
選編:何美
美編:木子
延伸閱讀:
微影評|《復仇者聯盟3》《侏羅紀世界2》《後來的我們》《超時空同居》《完美陌生人》《路過未來》
《我不是藥神》:民生疾苦的藝術表現有待深入(薛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