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2023-07-27 09:26:07 1
《我不是潘金蓮》電影描述了光明縣的一個普通女人,李雪蓮的一系列故事。下面是《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20xx年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一:
我和男票一起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蓮,看到李雪蓮無數次的告狀。我抬頭問他,這一切真的值得嗎?一開始我有些不能理解,李雪蓮不能跟秦玉河復婚了,而離婚騙房最後被弄成這個樣子本來就是活該。就算我沒有學過法律也覺得李雪蓮的官司是一場迷茫的沒有結局的官司。可惜李雪蓮是個過于堅持的人,執拗的拖著一口氣,一口說不出的氣直接告給法院院長,告給縣長,市長,告到北京。終於,故事顯得有點意思了。首先,好多官員是怕事兒的,層層像是踢皮球。這倒是符合中國國情,第一次李金蓮找院長,院長一次攬下都會好很多。可是院長說這塊兒不屬於我,於是李雪蓮懵了,她不知道找誰,她覺得不過癮,她覺得這個世界的人都在騙她。於是,她覺得自己變成了鬥士,開始尋找起了自己的公平。如果說秋菊打官司為的是官司怎麼判的正,李雪蓮只是圖一口氣。去踏上了漫漫的告狀長途,一個法盲能去哪裡?上訪。
其實官員都怕上訪,而中國的百姓,知道官員害怕上訪,害怕丟帽子,一窩蜂的都去上訪。我曾在一個小縣城的街道上聽說,打什麼官司,花錢,走,我們去上訪。走,我們去北京。事情啊,就是鬧的越大越好,因為鬧的越大,他們眼裡,自己得到的利益越多。這就是中國的利己主義的狂歡。
中國的官員呢,更是如此,人人都想保住自己得官帽子,人人都不想管事兒,真正片子的主角,不是李雪蓮,是中國官員那幅嘴臉。踢皮球,諂媚,對下級的命令……太符合中國國情了!賈聰明為了得到上級的提拔不擇手段,拿著職位做交易,事情敗露後,李雪蓮要繼續告狀。縣長說你這是因小失大啊。縣長口中的當然是職位轉正是小,李雪蓮告狀是大。可我們眼中到底是熟小熟大。太多的黑色交易到現在還在進行,在我們不能發現的地方進行,而我們有的時候還不如李雪蓮,就那樣被滿住了。李雪蓮不告狀了,黑色交易會停止嗎?
其實裡面王公道挺可憐的,王公道做了正確的判決,卻到最後對李雪蓮點頭哈腰,一口一個「大表姐」,王公道,一開始本是沒有錯的,後來卻有了錯。他怕自己的院長沒了,兢兢業業,萬分害怕。王公道也變得不公道了。
也許《我不是潘金蓮》裡每個官都沒有壞心思,至少他們還沒顯得像貪汙腐敗的蒼蠅老虎,可是這個社會的官員體制,每個人民公僕的心思還是那麼不令人滿意。看到的太小隻看到自己的利益,是每個人都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對畫面表現表示極大好感每一幀,都像一幅山水畫。最後用某人話,他們每個人都在立場上考慮事情,所以世界是小的,最後事情解決了,想開了,世界……就大了。
20xx年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二:
看完影片後,我掏出手機來,給一個在鄉鎮做主官的朋友發了條信息,「推薦看下《我不是潘金蓮》,相信會有感觸。」
為何這樣做?原因很簡單,看了影片之後,我覺得此部影片就是講的上訪與維穩的故事。該影片雖然在片中用略顯誇張的藝術手法來展開情節,但是故事很現實。一些從事政府維穩工作的觀眾看完後表示,很真實,就是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想起和鄉鎮主官聊天時,談及百姓上訪,他們均表達了不堪其累,累的是信訪體制對他們的約束。不管上訪群眾有理無理,只要上訪了,他們就要想辦法處理,讓上訪群眾不再上訪,不管採取什麼手段。不過,以前是硬手段,現在是物質安撫,變成軟手段了。否則,他們的「位子」就不穩。如果不是和他們長時間的接觸了解,我肯定認為是官員在矯情。我聽他們講了好幾個案例,沒有一起官員是惡意,想辦壞事的意思,相反,上訪民眾也未必在理,有的更為過分,但是在信訪機制約束下,地方政府官員只能把問題「按」在表面,採取的手段多為違心和不情願。
此部影片講述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婦女叫李雪蓮,因為前夫欺騙她,假離婚變成真離婚,前夫又說了一句刺激她的話-「她就是潘金蓮」,兩相刺激下,她從縣法院開始,一路上訪到北京。用片中最後馬市長的話講,這件事情本身,她並不在理;各級官員也沒有一個是惡意的,可是她上訪了十多年。而且,因為她的上訪,之前的縣長和市長都被停職。現任的市長和縣長對她也很頭疼,為了截訪,採取了各種手段,都沒有攔住她的新一輪上訪。頗具諷刺色彩的是,最終促使她取消上訪的是她前夫的非正常死亡。
在這個故事裡,我認為,李雪蓮的上訪故事是個中心,眾多官員被這個中心耍的團團轉,不堪其累。也正是在這樣的故事裡,折射出當下中國基層治理中的困境與問題。信訪體制逼得地方政府官員「不惜一切代價」維穩,這樣的故事正在中國大地上此起彼伏的發生和消失;政府官員怕麻煩,不作為,導致問題積累下來,這正是當下中國基層治理中的「新問題」,也是中央政府極力呼籲要避免的;在處理民眾問題時,如何和群眾打交道,用片中各級領導訓斥下級時講的,要注意群眾工作方法,可實際上怎麼做他們也未必得其要領。
在此部影片裡,雖然馮式幽默在發展,但是幽默裡的誇張反而凸顯了對現實問題的寫實。在影片發布會上,馮小剛轉述劉震雲的話,說幽默分三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事情本身,還有一種是生活中的道理。他說他以後的影片就朝這個方向努力。不知是劉震雲本身文字作品裡就具備的境界,還是影片保持了和文學同樣的追問水準,此部影片給人的觀感就是在講述當下各級地方政府維穩的「異化」,「異化」成以讓民眾不上訪為目標,而民眾的生活則不是關注重點。
此部影片最後,愛思考的馬市長對鄭縣長說得一番話,既是對李雪蓮上訪案例的總結,也是當下中國基層治理問題的一個思考,值得政府官員看看,反思自己工作中問題出在哪裡,不要追求表面維穩;也值得民眾看看,看到新聞不要人云亦云,被情緒綁架,要有自己的思考,避免民粹主義。大意在前文中也陸續說了,即這十多年中,各級政府官員沒有惡意,李雪蓮在這件事情本身並不在理,可為何拖了十多年未解決?可為何從上至下,都怕她告狀呢?各級官員是真想幫李雪蓮呢,還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呢?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擔當,只對上級負責,不對下面負責。對老百姓的不負責,是對上級的最不負責。
此外,此部影片結尾處有個小故事,雖然看起來充滿幽默,但是其中蘊含的生活意味值得人細品。當李雪蓮得知自己多年狀告的前夫已死亡,覺得生活已無意義,準備自殺,範偉扮演的果農過來說,不能在他莊園自殺,要自殺,就到對面莊園自殺。範偉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因為對面莊園是他對頭的。結果,李雪蓮反而不自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禪悟」,範偉扮演的果農看似說得「沒心」的話,顯示出他對生活的物質理解,反而從另一個角度啟發了李雪蓮生活下去並且要生活好的想法。這樣一個笑話,和馬市長最後的總結髮言,給我印象最深。
一向強調政治的《人民日報》竟然前兩天專訪馮小剛,在採訪中,馮大導演直言官員沒有擔當、不作為就是最大的腐敗,甚至比貪汙還厲害。他說,最大的腐敗就是不負責任,而且用負責任面目出現,一些政府官員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寧左勿右,寧嚴勿松。這樣的負責是對自己負責,而對黨和國家的事業是不負責的。
難得,作為文藝界人士,馮大導演說出了大實話。尤其是在當下中國目前的基層政治環境中,此部影片說的問題仍然存在,類似的故事還在發生。用馮小剛的話講,這部電影是一部社會寓言。只是希望,此類社會寓言所生存的社會現實早日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