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
2023-07-27 11:34:08 1
《摩登時代》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摩登時代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摩登時代觀後感(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老師為我們放了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
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經濟危機,是有史以來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不包括最近一次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深刻動搖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根基,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世界也從自由競爭階段逐漸過渡到壟斷階段。《摩登時代》恰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影片開始的鏡頭是一些巨型齒輪,之後便是一個個工人在流水線上重複著屬於自己的那一個動作。主人公夏爾洛也是如此——不斷地在傳送帶上擰螺絲,經過長時間的重複這一動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後又被自動餵食機整得死去活來,還甚至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總的看來,影片裡的工人已經等同於機器部件,自由幾乎被機器剝奪了,人的健康也被機器毀壞了。
工業文明給社會帶來了什麼?給資本家帶來了更多的財富,給工人帶來了更多的貧困生活。工人的無時不刻不再給社會創造著價值,當然這些價值全被資本家榨取走了。用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來解釋一下:剩餘價值是由僱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是資本家階級不付任何等價物就佔有的價值額的一般形式。資本家榨取的剩餘價值的基本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片中主人公所處的時代,還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所以資本家們通常採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工廠老闆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儘可能地減少他們的休息時間,其中發明餵食機來縮短用餐時間這一成產模式又用能用另一個理論來解釋——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被管理界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僱主和僱員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要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化的、標準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經驗管理。為了追求最高的勞動生產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講:「我僱你們來是為了用你們的體力和操縱機器的能力。至於用頭腦,我們另外僱了人。」顯然他把工人等同於機器,忽視人性。人在有生產力的同時也有主動性。資本家在久而久之地執行這一管理理念時,與工人的積怨則會越來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罷工,工人運動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寫照。
影片中有幾個美好的理想:夏爾洛的進監獄的夢,伊莎貝爾的「小天堂」夢……監獄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個少女渴望的歸宿。可見當經濟危機到來時,下層貧苦人民的生活是這麼的悲慘。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一事實,工人農民無力購買商品,這又是一事實。資本家就不能降低產品價格來「救濟」貧困的人嗎?我應該多問了,資本家的寧可銷毀食品等商品來限制商品數量從而保持價格不變,甚至還想將商品價格提高。這對矛盾似乎在資本主義世界裡永遠都會存在。
Buck、up-never、say、die。We'll、get、along!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勵,攜手微笑地向前走去,這似乎給影片畫上了一個完滿的結局,但他們會走向哪裡?那裡的生活又會是怎樣?他們仍然不知,這一切還只是個未知數……
摩登時代觀後感(二)
在這部影片中,卓別林演繹了一個衣衫襤褸、窮困落魄的流浪漢的形象。他生活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跌美國對外面臨著克服全球經濟危機,對內面臨著整治大量工人失業造成的混亂治安的沉重任務。國內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治安混亂,工人大量失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別是美國的下層階級更是難以承受資本家夜以繼日的赤裸裸的剝削。卓別林演的夏洛克就是這樣混亂時代下層小人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因為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廠裡不斷加快的傳代式的工作線,最終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出院後經歷了很多事與願違的事情,使他覺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監獄。我覺得,他想法設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進監獄的一系列場景設計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這是一個多麼可悲而又可笑的場景設計啊。可笑的是卓別林那無奈的表情和行為舉止,可悲的是當時可以稱得上是新興強國的美國竟然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本來監獄的開設是為了減少犯罪,穩定社會治安的,現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樣飽受欺壓、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心儀嚮往的好地方。夏洛克從一個被壓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後成為要為溫飽而甘願進監獄的流浪者,這不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嗎?從一個受盡壓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會的黑暗,資本主義的罪惡。而這部電影正是選擇了這樣特定的時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來詮釋流浪者的悲哀,透視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角度雖小,給人的震撼力卻很強。這樣的設計真是一針見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結局並不是悲劇,流浪者夏洛克因為好心在一次次幫助了一位身世可憐的女孩之後贏得了女孩的芳心,結局部分他因為幫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獄,當再次出獄時,他和女主角一起向著遠方走去,留給觀眾兩個弱小卻充滿希望的身影。他雖生在亂世,雖受盡壓迫,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追求。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敗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也會氣憤的用他的小拐杖進行還擊,即使最後希望和夢想再次破滅,他還是只要輕輕聳一下瘦弱的肩膀,轉身離去,繼續尋找下一個機遇。在我看來,他這是多麼堅強而又充滿智慧的流浪者,只是生活在了那個罪惡的制度下,飽受煎熬。儘管他的眼神裡充滿了迷茫,但是他那種不會輕易放棄的精神和毅力,不僅僅激勵了當時的很多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們,而且更成為感動觀眾,震撼螢屏的一股精神力量,至今我們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仍會情不自禁的發笑之餘,為夏洛克的精神和毅力而心生敬佩和感動。
故事的結局留給觀眾無限想像的空間,不知道究竟夏洛克和女主角後來過得怎麼樣?但是看著他們充滿希望的背影,我知道結局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卓別林演的夏洛克的流浪漢的形象已經深深的引入觀眾的腦海裡,事實證明,卓別林的名字已經永遠留在觀眾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