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作品《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2023-07-27 05:44:53 1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典型的張藝謀作品,其創作模式延續了第五代的製作傳統,講述個體在大環境中的痛苦和選擇。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一)
國破家亡,商女當真只懂儂語唱後庭?——題記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淪為一座死城。滿眼望去,皆是死屍,生者像那無頭蒼蠅般亂竄,只求找到一棲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無幾的中國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風塵女子在這個嚴肅甚至危險的時刻,卻還是如往常那般輕慢嬉戲。這不禁讓人唏噓,她們真的是在向喬治求助嗎?
電影伊始,無論是喬治還是女學生,沒有人喜歡她們,更別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熱情的男主角,也只是衝著美色而去。她們粗俗、淫靡,與矜持、高貴的女學生簡直是雲泥之別,因此也不配踏入這片還殘留這著的淨土。
當僅存的潔淨被汙染,暫時的寧靜被打破,誰又曾想到正是這些低賤的風塵女子散發出的人性之光保護了孩子們的純潔。她們清楚日本軍隊的邀請沒有想像的單純,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也許當初一句「姐姐們替你們去」只是為挽救孩子們別做傻事所找的藉口。可是回到地窖,誰也沒有多少片刻的輕鬆。玉墨的提議有人猶豫,有人反駁,但最終這些女人的善良戰勝了內心的恐懼。
在臨走的前一天,她們高興地讓約翰為自己化妝,因自己從未試過的裝扮而像個小女孩般雀躍不停。如此模樣其實正是她們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濃妝豔抹實屬被迫無奈之舉。最後送給妹妹們的一首《秦淮景》,又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或許被送上敵車回首的那一剎那,正是她們人生中最美的時刻。
最後電影的結局只講述了約翰含淚開著載有學生的卡車逃出了南京,卻並未交待女人們的下場。但誰都明白包括她們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們的是死也不能輕易解決的可怖。
魯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他為紀念並稱頌劉和珍所寫的。雖然這些風塵女子手無縛雞之力,但在我看來「勇士」二字,她們當之無愧。或許這十二人在百年之後只化作一抔悽慘的黃土,永遠無法擺脫那令人唾棄的卑賤身份。可我想她們並不會在意那所謂的身份與可笑的名譽,她們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讓我們真正看到汙穢外表下,原來藏著的是一顆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二)
李安的《臥虎藏龍》給中國的導演們挖了個坑,都以為以西方的視角去展現中國故事更容易得到認同,更容易得獎,於是爭先恐後往裡跳,其結果是中國外國都不買帳,一個個死得好慘。
一部好的電影絕不只是讓人哭了笑了那麼簡單,還要有比情緒宣洩更深刻的內涵,能喚起觀眾的價值判斷,運用自己的經驗與電影中的人物進行反思和對比。廣義地講,觀眾們的每一次觀影體驗,所得到的結果其實與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人物無關,只是進行了一次形而上的價值判斷,任何人在觀後都會很直觀簡潔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壞。
當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民族信仰也許會影響某一個人對某一部電影的具體評判,但並不會影響到總體,因為全人類有著一個共同的標準,即普世價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維國王之後,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意識形態的嚴格控制,但即便是這樣,伊朗的導演們也還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認同的電影來,比如說《白氣球》《小鞋子》之類,原因無它,就是展示了人性,講述的都是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我曾說過,自《秋菊打官司》之後,張導演似乎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當時有幾個張的同學在場,都說他要是不會講故事,中國誰還會講故事?張、陳是導演中的老大,而他們的同學在影視界也是個個如日中天,自然聽不進這樣的批評。
我所說的「講故事」,其實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捨和切入的角度,在技術上與剪輯相關,在創作上與主觀意識相關。張導演在畫面營造上堪稱大師,但是「講故事」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弱項(這也與編劇有關,但導演起主要作用)。在這方面,日本的黑澤明是個高手,他能把一個事件的臺前幕後用鏡頭交待得條理分明。
觀看《金陵十三釵》,張氏風格一以貫之,營造畫面不惜工本,戰爭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會。尤其是十三釵們身上那曲線畢露精緻華美的旗袍,對男性觀眾有一種曖昧的暗示,跳脫於殘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說是氣氛渲染的敗筆。再對比史匹柏對《辛德勒名單》的黑白處理,以及那個小女孩紅衣的出現對觀眾感官與心靈的衝擊,高下立判。
對于貝爾這個演員,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他所飾演的那個人物,比起小說,因電影的形式所限被壓縮了不少,顯得不夠豐滿。他的表演,總體上中規中矩,但給我的感覺還有些游離於中國演員之外,或許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相比於《三槍》那樣的庸俗電影,張導演的這部《金陵十三釵》有了明顯的變化,有評論稱是「回歸了水準」。但是在藝術上,至少在藝術觀念上,張導演還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突破。文藝作品,說到底都是製作者自身素養的客觀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懷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視點和人文關照。題材可以討巧,技術也可以討巧,但也只限於一時一事,不可能獲得永恆。
寫到這裡,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近三十年來,中國有幾部好電影?細想了一下,我認為有三部。一部是張導演的《紅高粱》,儘管不乏粗糙,但拍得盪氣迴腸,充滿了象徵意義;再就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細膩深刻地詮釋了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能引起觀眾對歷史的認知與反思;第三部是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哀而不頹,歌頌人性,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
至於這部電影能不能獲得奧斯卡,實話實說,真有點兒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