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2023-07-27 14:27:20 1

  《感動中國》以評選出當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為主打內容,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小編整理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快來看看吧。

  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一:

  前不久,在祖國西北邊陲,一位連上網是啥都不知道的76歲老人突然成了「網紅」。他的故事在網上傳播後,十幾天的時間裡閱讀量就超過1500萬人次,無數網友為他點讚。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退休職工、共產黨員魏德友。

  魏德友,一個倔強而忠厚的的山東老人,1940年出生在革命老區臨沂。他說:「陳毅指揮打仗時就曾在離他們村五華裡的一個村裡,自己家也曾經給部隊騰出一間房做電臺使用。」1960年8月,老魏參軍來到駐地在唐山的北京軍區24軍4555部隊,1964年4月11日轉業來到新疆軍區農業生產建設兵團161團兵二連,從此他的命運和薩爾布拉克草原上的173號界碑緊密相連。

  在這裡,他放牧在邊境線上,就巡邏在173號界碑管控區內;他種地在界河畔上,就站崗在額敏河邊。如炬的雙眼時刻警惕地望著薩爾布拉克草原。一把放羊鞭,一架望遠鏡,一臺收音機,一個軍用壺每天陪伴著他走在巡邏路上,薩爾布拉克草原100多平方公裡山川上的每一株蒿草都記得老魏的腳步聲,每一塊石頭上都印上了老魏的身影。

  52年來,他用一雙厚實的腳板在邊境線上丈量了18萬公裡,堵截越境牲畜數萬頭只,勸返臨界人員上千人,管控區內沒有發生一起涉外事件。他把自己像一棵樹一樣深深地種在了薩爾布拉克草原上!

  佔地面積100多平方公裡的薩爾布拉克草原地勢狹長,雖然水草豐美,土地肥沃,但卻是西伯利亞南下冷空氣的必經通道。這裡冬季狂風肆虐,暴雪盈牆,夏季蚊蟲狂舞,狼歡出沒。位於中哈邊界173號界碑的薩爾不拉克草原,暢闊寂寥,只有沒膝深的苦豆子和芨芨草在風中寂寞地搖曳!.1964年,來自北京的轉業軍人們在薩爾布拉克草原建起的屯墾戍邊營地番號為新疆軍區農業生產建設兵團161團兵二連,人們稱他們為老軍墾。1975年兵團撤銷,1983年兵團恢復,營地劃歸裕民縣吉也克鄉。建制變了,老軍墾們陸陸續續撤回團裡或內地,只剩下倔強的魏德友不願離開。他說:「我不走,我一輩子也不離開薩爾布拉克,毛主席派我來守邊疆,我一走,這兒又變成了無人區,我死也不離開邊境線!」沒有了人喧馬嘯,營地逐漸荒廢,只有高揚的國旗告訴飛鳥,因為老魏的堅守,薩爾布拉克草原上才有著蓬勃的生機和安寧!

  每天雞聲報曉,晨光熹微,魏德友就披掛出門,一股「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頂天立地傲蒼穹,八千裡風暴吹不倒,九萬重雷霆也難轟」的豪情總在胸中激蕩。相濡以沫50多年的老伴劉京好總要追出門來叮囑兩句:「不光要警惕壞人在邊境線上搞破壞,還要注意腳下的安全,聽見沒!」望著老伴關切的眼神,看著同樣豁著牙,說起話來跟自己一樣就跑風漏氣的老伴,生性木訥的老魏心中湧動著一句臺詞:「此一去山高路遠,莫去問前路是劫是緣,你且自珍重!」但囁嚅著,終究冒出了一句平平淡淡的話:「知道了,你一個人在家也要多小心,有情況別忘了給邊防站打電話!」凝望著老伴漸行漸遠不再偉岸的單薄背影,劉京好喃喃自語道:「死老頭,都76了,還這麼要強。」時間真如白駒過隙啊,轉瞬間,她和老魏在173號界碑已經駐守了52年。52年,她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的邊防,她們把愛情的種籽撒在了薩爾布不拉克草原,她們把自己的人生過得無怨無悔,卻把「攻不破的邊防線難不倒的兵團人」這句話演繹的淋漓盡致。

  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二:

  孫家棟 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1929年4月出生,1956年8月入黨,大學文化。

  孫家棟同志是著名的航天專家,「兩彈一星」元勳,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在我國自主研發的100多顆衛星中,由他擔任技術負責人的就有35顆。50年多來,他傾注於我國的航天事業,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的輝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他先後擔任月球探測工程一期和北鬥導航工程總設計師,建成北鬥導航第一代系統。他擔任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中巴資源衛星等3個我國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解決一系列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各項工程均取得圓滿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為我國突破衛星基礎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礎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孫家棟同志200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突出貢獻者」稱號,2010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三:

  9月26日至28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要媒體集中報導了營山籍百歲老紅軍王定國的長徵故事,在營山引起強烈反響。該縣黨員幹部一致表示,要傳承、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紅軍精神,為營山建設有影響力的山水田園城市和川渝合作示範縣作出積極貢獻。

  《人民日報》以《百歲老人王定國,是健在的最高齡女紅軍》為題,新華社以《百年紅梅———記104歲女紅軍王定國》為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老紅軍王定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為題,《焦點訪談》以《走在人生的長徵路上》為題集中報導了王定國的長徵故事。此外,《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主要媒體紛紛刊載了關於王定國長徵的稿件。通過王定國及其家人的回憶、講述,讓人們重溫紅軍長徵的崢嶸歲月,再現紅軍當年奮戰的英雄史詩,激勵每一名後來者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據了解,王定國於1913年出生在營山縣安化鄉爬山村的一個普通農家。14歲時,她踏上革命徵程,曾三過雪山草地,歷經艱辛,是長徵精神在當代的代言人。她是「延安五老」之一謝覺哉的夫人,長期擔任多項社會職務,是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2012年初,她以發起人的身份,報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2013年5月,又組建了王定國公益慈善專項基金。

  多年來,王定國十分關心家鄉的建設與發展。2009年5月,她在營山縣城北門河畔的親水廣場揮鍬鏟土,栽下了象徵紅軍精神的黃桷樹。2010年10月,她為「紅軍解放營山紀念碑」揭碑,為安化小學捐資2萬元。2013年,她委託兒子謝亞旭,將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王定國公益慈善專項基金的30萬元捐贈給安化鄉,支持爬山村的災後重建。

  「王定國是從安化鄉爬山村走出的傑出女性,她是我們的驕傲。」該鄉黨委書記敖紅蔚說,安化鄉人民將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不畏艱辛,不怕困難,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努力把王老的家鄉建設好。、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