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班主任觀後感
2023-08-10 18:32:38 3
電影《班主任》以桂賢娣老師在教學中獨創的,並廣受教育界稱道的「情感育人法」、「因生給愛教育法」為主題脈絡,藝術地表現了片中江漢小學,二年級班主任用情伴隨孩子們的成長、用愛照亮孩子們心靈的故事。
《班主任》中有三個印象最深的情節:一、主任滿懷期待地問張老師是否願意接收「壞學生」林寶琦;二、謝惠敏滿心憤慨批判《牛虻》是黃書;三、張老師渴求的文學巨著竟被丟置雜物庫,更被林寶琦之眾玩樂。學校主任滿懷期待並不是期待張老師能夠改造林寶琦,拉他一把,讓他走上正道,而且因為無人接收而急於把壞學生脫手,免得惹得一身騷。在包括主任以及其他老師的思維中,壞的就是壞的,是不可能變成好的,就象林寶琦,打架鬥毆,不學無術,偷看黃書,更是因鬥毆進了警察局,已是無藥可救,最好是被紅衛拉去批鬥。可見,中國人的固定性思維多嚴重,好就是好,壞就是壞,永遠無法轉換,犯了錯就得永遠背著「壞」的標籤。
謝惠敏幾乎是「四人幫」思想獨裁陰謀的成品,她愛學習,懂禮節,疾「惡」如仇,她是眾人眼中的「好學生」。但是,謝惠敏思想僵化,精神營養饋乏,思想方式簡單,「忠誠」被導向盲從,「堅定」被扭曲為偏執,她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尤其代表的是被時代荼毒的成長中的孩子。而被丟棄在雜物庫、被玩樂的文學巨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全文通過這一線索深刻反映這一時期先進民主文化被丟棄被踐踏,而所謂「正統」的腐朽文化被奉為信條的混亂狀況。這些文學著作因為引導民主、思想解放而被批判為反社會主義,中國人也就失了一個認識世界,精神升華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對民主、解放思潮襲全球,而剛走上社會主義的中國極其重要,以致失去這個機會,中國離世界又遠了一大步。
十年動蕩,最終以粉碎四人幫為結局,這無疑應驗了中國老話~邪不勝正。這樣的勝利令中國可喜可悲,喜的是最後的勝利扼制了「文革」浪潮,沒讓中國走上不歸路;悲的是這樣的勝利背負了太大的代價,以致直至今日我們仍在承受文革餘波.文革根本上是一場思想文化獨裁專制陰謀,企圖禁梏中國人的思想,通過壓制民主來實現獨裁。文革得到毛澤東的默認,實施得更徹底,破壞力也更大。有志之士在文革中掙扎反思,試圖以自己微薄之力喚醒中國人。但被「正統」思想荼毒的中國老百姓並不領情,將之認為違法亂紀,鑽社會主義空子,以致在文革結束許多年,陰暗的文化氛圍低迷不散。要說「四人幫」為何能在若大的中國掀起濤天巨浪,中國老百姓脫不了絕對關係。中國人向來推崇「正統」,所謂「正統」,就是領導者提倡的思想,無論對錯,無條件遵從。這樣的中國人沒有靈魂,一切跟「正統」走,「正統」就是權威,遵從總沒錯。這樣的思維殘留至今,許多文革前出生的人至今仍不要承認「文革」的危害,認為文革是社會主義必走之路,所謂「文革」的危害只是後人對它的誣衊。對此,我們只能呼喚中國人不要受「文革」餘毒迫害,正確看待歷史。
一個民族的墮落總會激起一些愛國者救過之心。劉心武《班主任》中的張老師就是一個代表,張老師對孩子受「文革」荼毒而悲痛憂心,思索拯救中國未來之路。作者通過張老師發出「救救孩子」的呼喚,與當時世界倡導解放思想和社會需要合拍,希望以此召回中國人的靈魂,讓中國跟上世界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