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節的來源作文
2023-08-11 10:23:14 2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漢族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孝順節」、「送窮節」。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拗九節的來源作文一:
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黝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又以粥的顏色黝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節的來源作文二:
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他的母親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送的食物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後來,他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騙過看守送去給母親。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因為粥的顏色黝黑,叫「拗九粥」。世人讚嘆目連的孝心,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雙親及鄰裡長輩,演繹出「拗九節」這個民俗,流傳至今。
拗九節的來源作文三:
據傳,古印度僧人目連之父常年經商,家中騾馬成群,財寶無數。其母青提則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連一心嚮往佛、法、僧。
長大後,一次他外出經商,臨行時對其母說:「孩兒出外求財,母親在家要積德積善,對出家人要如同對孩兒一樣。」其母應允。誰料目連走後,其母依然如故,兇悍地把登門化緣的僧尼全都趕走,吝嗇到一頓飯也不肯布施。半年後目連返家,聽說其母對出家人極不友好,遂向其母查問原因,其母一聽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親?我要是對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內不得好死,死了墜入阿鼻地獄!」七天後其母果然暴死。目連大慟葬母,隨後他拋棄了榮華富貴,歸依釋迦牟尼,修成了阿羅漢,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
目連經打聽知道其母死後果真墜入阿鼻地獄。他在地獄找到已變成餓鬼、正受苦刑的母親,悲哀異常,當即用缽盛飯餵其母。可飯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連悲號涕泣。如來佛見目連至孝,便對他說:「你雖修成了羅漢,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親,須廣造盂蘭盆會,使天下餓鬼全能吃飽,你母親才能得救。」於是目連請十方僧眾廣設盂蘭盆會,超度眾餓鬼,其母方得脫離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