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觀後感:彰顯反腐堅定決心
2023-08-11 05:57:13 1
歷覽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敗由貪。興廉政之風,樹浩然正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篇一】
觀看了《永遠在路上》的感觸很深:
一是改進作風,關鍵在情感上。我們都非常清楚,焦裕祿同志擔任XX省XX縣委書記僅一年半時間(1962年12月-1964年5月),但是群眾對他的感情和他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多黨員幹部工作幾十年,甚至工作一生都無法超越或達到的,這就是源於他對老百姓的真情、真心的付出。我們局機關絕大部分黨員幹部來自於農村,「血液」中先天就有群眾情懷的「基因」,應該容易與群眾打成一片,因此在工作中應該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良好的精神狀態,先把自己工作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好。
二是改進作風,核心在思想上。改進作風,根本目的在於強化黨的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根本宗旨。作為基層局的每一位黨員幹部都應該從思想上、行動上體現宗旨意識,這也是我們黨員幹部黨性修養的核心內容,是檢驗共產黨員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標尺。因此我們應按照「自加壓力、自我鍛鍊、自強不息、自律有為」的要求,切實加強自身黨性鍛鍊與修養,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榜樣的正能量,引導機關幹部職工為市場監管事業健康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三是改進作風,落實在行動上。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但作風建設重在行動上。黨員幹部代表黨的形象、代表政府的威信。抓好作風建設,黨員幹部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這是改進作風最基本、最現實、最直接的要求;同時,在服務上要搞清服務與監管、服務與發展、監管與發展的辯證關係,做到沉下身,經常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訴求,有效解決為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問題,這是改進作風基本途徑;第三,在實踐上要始終把保障民生、實現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效能建設、作風建設為載體,切實提升自己對落實工作的執行力和擔當力,達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目的。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電教片帶給我們是心靈上的觸動、思想上的教育、行動上的推進,我們應該回過頭來認真審視自己、檢討自己、改造自己,以優良的工作作風促進局機關各項工作的全面落實!
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篇二】
10月17日,很多網友開始了一場特殊的「追劇」。由中紀委和央視聯合製作的8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開播,多位因嚴重貪腐、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首次在鏡頭前講述他們的懺悔和反思。(本報昨日報導)
反腐會不會或者什麼時候會降溫?這個「反腐之問」時時出現於網上,並伴隨著各種江湖版的猜測解讀。「永遠在路上」,這個片名也許是一種答案。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現的並不只是簡單的反腐決心,在周本順、白恩培、李春城這些曾經的高官講述中,我們還看到了腐敗之所以發生的內在邏輯。
比如人性弱點。白恩培說起他的腐敗動因,特別提到商人「住豪華的房子,坐豪華的車,個人還買的私人飛機。我也追求像他們一樣的生活,這思想就變了。」眼熱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員也不例外。對於這樣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當權力和誘惑都足夠大,單純的教育就會顯得蒼白。儘管人性弱點,絕不是貪官腐敗的藉口,但從反腐的角度講,這是必須要正視的。人性共通,意味著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錯犯罪的「本能」。腐敗永遠可能發生,反腐自然只能「永遠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周本順關於「站臺」的說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個面幫他站個臺,一起吃飯,我什麼話也沒有說,別人就知道這個人上面有人,這個事都會辦得通」。簡單一句話,道盡現實的複雜,反腐的困境。儘管權力的「籠子」在收緊,但永遠都可能有疏漏。
從這些貪官的講述來看,腐敗並不需要多麼專業的技能,無非給商人站臺、親朋「搭權力便車」等,這就意味著制度還不夠嚴密,反腐還極有必要「永遠在路上」。
那些曾經位高權重、始終容光煥發的官員,如今鏡頭前一副塵滿面、鬢如霜的樣子。這些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敗的風險和可能的落寞結局,演繹得非常到位。從教育的層面說,可能比發文件、開會宣講的千言萬語更有直接效果。《永遠在路上》還在繼續,也許從這些「巨貪」的演繹中,可以進一步反思過去的問題所在,探尋未來的希望所在。
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篇三】
《永遠在路上》引發較大關注,不僅是因為其中有落馬大老虎的最新畫面,讓公眾看到了他們落馬前後的鮮明對比,同時更是通過案件當事人現身說法、辦案人員講述鮮活監督執紀故事,再次對所有的領導幹部敲響了警鐘,並表明了反腐倡廉的決心和力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永遠在路上」,任重而道遠。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