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事跡觀後感
2023-08-11 10:41:53 5
郭永懷先生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以下是小編整理郭永懷事跡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xx郭永懷事跡觀後感一:
戰亂頻仍,艱難時勢喚醒了他的科學救國、科學強國之夢,於是越洋跨海,縱橫求索。
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使他看到了祖國振興的希望,他毅然拒絕了美國同事請他參加的機密研究項目,放棄了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攜妻挈女義無反顧踏上歸途。
強權敵國的核武訛詐、「友好鄰邦」背信棄義,無不使他食不甘味,義憤填膺;從受命研製「兩彈一星」之日起,他便作為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之一,嘔心瀝血,發足搶時,立誓拼命也要儘快拿出「爭氣彈」。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決定,對23位「兩彈一星功勳」予以表彰,在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個為許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他就是郭永懷。
為讓後人記住郭永懷,今年他的家鄉山東省榮成市為他建造了紀念館。
鄉人盛頌「聰明娃」
在郭永懷的家鄉——山東省滕家鎮西灘郭家村,記者見到了郭永懷的親屬郭永進老人等幾位老者。
今年82歲的郭永進,是郭永懷的堂弟。他回憶說: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於一個家境殷實的普通農家,這是郭文吉夫婦的第四個兒子。他聰明伶俐,從不認生,郭文吉夫婦將他視若掌上明珠。10歲的時候,郭文吉將兒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辦的學堂裡讀書習文。17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青島大學附中,成為四鄉八疃第一個公費中學生。20歲那年,郭永懷考取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懷預科班畢業轉入本科學習,選擇了物理學專業。
兩年後,他來到北京大學,在光學專家饒毓泰教授門下繼續深造。
1935年7月,郭永懷留在饒毓泰教授身邊,做助教和研究生。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北京大學停課。1938年3月,郭永懷克服重重困難,輾轉南下來到了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半工半讀。
國難當頭,科教興國、科技報國的念頭一次次撞擊著郭永懷那顆拳拳愛國之心。他知道,一個沒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將永遠被動挨打。於是他改學航空工程,立誓要為我國的軍事科學奮鬥終生。
1938年夏,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
蒙受空難天頓足
1968年10月3日,郭永懷又一次來到試驗基地,為我國第一顆飛彈熱核武器的發射從事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可誰會想到,這竟是郭老最後一次來到傾注過他4年心血的試驗基地了。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著趕回北京,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緊聯繫飛機。
他匆匆地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裡,他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郭永懷拖著疲憊的身體登上了趕赴北京的飛機。
5日凌晨,飛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突然,飛機失去了平衡,偏離開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裡以外的玉米地裡一頭扎了下去緊接著火焰沖天竄起……
當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像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燒焦了大半。他和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隻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
中央領導震驚了,整個科技界震驚了!人們為這位慘遭不測的偉大科學家仰天頓足,扼腕垂淚!
郭永懷犧牲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獲得了成功!
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是舉行了一個小型追悼會,但追悼會舉辦得非常隆重。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致悼詞,錢學森、王淦昌等郭永懷生前好友參加了追悼會……
熟知郭永懷的人都知道,時間對郭永懷來說太重要了。為了保護像他這樣的科學家的安全,周恩來總理還特地叮囑不讓乘飛機。但為了搶時間,郭永懷經常強行登機,這次由於時間緊迫,他堅持夜航,就在他臨上飛機前,大家還勸他換個時間再走,郭永懷卻平靜地說:
「夜航打個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留取丹心鑑後人
事隔30多年,凡郭永懷當年工作過的地方,只要一提起他,人們恭敬之情溢於言表。
郭永懷教授當年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涵信將軍提起恩師,感慨萬千:「我永遠忘不了的是那臺手搖計算機,那是郭老的心愛之物,但為了大家方便,他把它從自己家中搬到了所裡;當時的電風扇和電冰箱都是非常貴重的物品,郭老也從家中搬到研究所,供大家一起享用。郭老和李佩教授所生的惟一愛女郭芹,由於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應有照顧,身體一直很瘦弱,但是,國家一聲號令,郭老夫婦二話不說就將愛女送到了內蒙古草原插隊……」
「文革」時期,到處被一種狂熱的氣氛所籠罩,忙於「兩彈一星」研究工作的郭永懷躲過了此劫,他的夫人李佩教授卻被隔離審查,後來又被下放到安徽合肥,6年沒回北京。在李佩遭難郭芹受苦的日子裡,郭永懷無怨無悔,全身心投入「兩彈一星」的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
由於女兒身體不好,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人們不會忘記,當年邢臺大地震發生之際,郭永懷正在北京民族飯店聽取一項機密工程進展匯報,震感波及到北京,他仍然十分鎮定而專注地探討著每一個細節,房子明顯開始搖動了,整個賓館裡的人們一片騷亂,可郭永懷還在思考著、辯論著……
人們不會忘記,也就是在中國人民最困難的1961年,郭永懷向黨組織提出了入黨申請,從而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人們不會忘記,當他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和當選為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之後,有位年輕同志打趣說,郭老當大官了!
沒想到一向為人隨和的郭永懷竟板起臉來說:「我們回國的目的都是為了報效祖國,你們乃至二三代科學工作者都要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鋪路石,要有思想準備吃苦受罪,不要為名利所累!」
中科院院士俞鴻儒,是郭永懷回國後指導的首批研究生之一,記得郭永懷第一次與他們談話的時候,曾經給他的學生一種「特權」,只要是學術問題向他請教,什麼時候都可以。
郭永懷曾經說過,他在國外16年,幾乎每天都在思念祖國;回國以後,儘管工作繁忙,他又經常思念故鄉。據他的侄女郭秀芝告訴我們,他回國後的第二年,回過老家一次,祭掃了父母的墓地,拜訪了鄉鄰親友,便匆匆趕回北京,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1988年12月5日,當郭永懷犧牲20周年的時候,他生前的老師、同窗好友、同事以及學生聚集力學研究所舉行報告會,周培源、錢學森、錢三強、張愛萍、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等到會並撰寫紀念文章。
聶榮臻元帥、宋任窮、張勁夫等題詞紀念。
從1991年開始,力學所設立了以郭永懷名字冠名的獎學金,作為對力學所品學兼優的研究生的最高獎勵,如今已有30多位研究生獲得了這項獎勵。郭永懷當年培養的研究生中已有兩名成為中科院院士。
安息吧,郭永懷。共和國不會忘記你,人民永遠懷念你。(作者:金志濤王士波許運江孫宗勇田宏耀盧傑)
在3000多名參考者中,力學專業只招一名。而考試結果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5門課超過350分的相同分數同時被錄齲
郭永懷一行在上海上了船,剛上船後就有消息傳出,他們將在日本的橫濱停船三日登岸「觀光」,並接受日本政府的籤證。面對這種莫大的羞辱,郭永懷與同伴義憤填膺,一致決定,一不登岸觀光,二不接受敵國的籤證——22名同學全體下船,拒絕出發,毅然返回了昆明。
1940年8月,他們第三次在上海集合,乘坐俄國的皇后號郵輪再度出發。經過28天的海上顛簸,他們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成了該校第一批來自中國攻讀研究生學位的留學生。從此,郭永懷開始了他的長達16年的海外求學生涯。
異域他國揚功名
在多倫多大學,郭永懷和錢偉長、林家翹一起選擇了應用數學系。
郭永懷進步很快,僅用半年時間就獲得碩士學位。
1941年5月,郭永懷來到了當時著名的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繼續深造,在航空大師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經過4年艱苦探索,郭永懷於1945年完成了有關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出色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
此後,郭永懷留在加州理工學院繼續學術研究。
當時人類雖已實現了飛行的夢想,但飛機的飛行速度並不理想。
聲障是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的難關。郭永懷和錢學森經過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數論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得到了實驗證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矗
此後,名聲大振的郭永懷應聘參加了美國數學學會,並被加州理工學院特聘為研究員。不久,他便成為康乃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三個著名攻關課題主持人之一。
1949年,郭永懷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正是因為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兩項重大成果,郭永懷由此馳名世界。
報國之心關不住
在中關村的一座普通住宅樓裡,我們見到了郭永懷的夫人李佩教授。
談起郭老,李佩教授久久無語。老人平靜下來,打開了回憶的閘門……新中國誕生前夕,郭永懷在康乃爾大學參加了中國留學生的進步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大家談論得最多的,還是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當然,還有一個非常秘密的話題,那就是通過什麼途徑,在什麼樣的時機,把他們學到的科學知識貢獻給自己的祖國。他們在焦灼中等待著。
由於郭永懷在學術上的突出成就,引起了美國方面的高度關注。
1955年8月,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後,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
不久,美國政府就把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在此之前,周培源、錢偉長等人已在1947年繞道歐洲回國。錢學森也在1955年回到祖國。
「禁令一旦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盤算著回國的事。
美國的許多朋友、包括已經加入美籍的華人朋友勸他,康乃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很不錯了,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麼總是掛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呢?郭永懷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知郭永懷者,莫過錢學森。當時已任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於1956年6月寫給郭永懷的信中,盼他回國的急切之情躍然筆端:「我們現在為力學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的第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國吧!」
郭永懷一回到祖國,就如願和錢學森、錢偉長一起投身於剛組建的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
1956年年底,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1957年底,郭永懷參加制訂了「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力學科技規劃專業組副組長。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1號宇宙飛船首次進入太空……
在中科院組織的星際航行座談會上,郭永懷大力提倡我國要發展航天事業,並就運載工具、推進技術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見解。不久,他當選為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
1965年,我國將研製發射地球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郭永懷負責人造地球衛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
1967年,郭永懷參加了我國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擔任籌建組主管技術工作的副組長,參與建院規劃。
他提出空氣動力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應以航空航天為立足點,以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和模型自由飛行試驗為三大研究手段。郭永懷作為一個奠基者,在這項偉大的建設工程中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了緬懷郭永懷的功績,氣動中心專門在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修建了一座紀念亭,張愛萍將軍書寫了「永懷亭」三個大字……
傾心盡瘁為「兩彈」
1945年7月16日,美國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核試驗。同年8月,日本廣島、長崎遭受原子彈襲擊,世界立即受到了震動!此後,美國、蘇聯的核軍備競賽拉開了序幕。
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和維護世界和平,毛澤東主席果斷決定研製核武器,發展核工業。
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製的二機部九局在京成立。
1959年6月,蘇聯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隨後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蘇聯單方面撕毀協定和合同,給剛剛起步的我國核工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中央決定,衝破核封鎖,研製爭氣彈,要快,要搶,就是不能讓任何人敢於小瞧我們!
郭永懷臨危受命,他與王淦昌、彭恆武形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三大支柱。1960年,我國自己的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郭永懷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在郭永懷的倡議和積極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制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
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地飛彈、地對空飛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飛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採用上,他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
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投爆所採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所一直沿用。
在核武器研究只爭朝夕的進程中,郭永懷既是一線科學家,又是科研活動的組織者。
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製步伐,1963年,黨中央決定將集中在北京的專業科研隊伍,陸續遷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製基地。
「兩彈」研製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試驗現場寂寞荒涼,寸草不生……
高原作業,加上要搶時間爭速度,由於缺氧所造成的頭暈、胸悶、心悸、厭食,再加上營養跟不上,不少科研人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腫反應。為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郭永懷必須經常奔波於北京和青海之間,這樣就更加重了高原反應復發的頻率。
1963年7月25日,美、蘇、英籤署了《禁止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條約》,這個條約所指十分明顯,就是要妄圖阻止中國成為核國家。黨中央下達了更為明確的命令:作好一切準備,在1964年年內爆響第一顆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是中國人民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聲巨響,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炸響了!
當蘑菇狀怒雲扶搖升騰之時,郭永懷和他的戰友們無不歡呼雀躍!
隨之,郭永懷就滿含熱淚渾身癱軟下來……
1965年5月30日,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賀龍等7位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郭永懷等參加第一、二次核武器實驗的專家和學者,並為他們設宴慶功……
原子彈的爆炸成功,黨中央的鼓舞激勵,使郭永懷們士氣大振,緊接著,他們又投入了新一輪戰鬥……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在郭永懷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昔日灑下了大把大把辛勤汗水,今朝收穫著一串一串累累碩果。
對這一讓中國人陶醉、鼓舞、振奮的歷史,當年只有20多歲的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四所科技委主任陳裕澤回憶說,由於工作繁忙,郭永懷教授每天一大早便趕到現場,了解裝配情況進展和系統聯試結果,一旦發現問題便及時研究處理。一天接著一天的飛快的工作節奏,讓他這個年輕小夥子都有些吃不消。在將要進入正式試驗階段的那些日子裡,郭永懷每天都要忙活十幾個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吃飯也是大家席地而坐邊研究邊吃。其實,又何止是試驗前後的那段時間是這樣,從1964年首次核試驗到1968年底的8次核試驗,在這4年多的時間裡,郭永懷的大多數日子就是這樣度過的。
他致力於我國核武器發展的8年多時間裡,從原子彈到氫彈裝置再到核航彈、飛彈核武器,郭永懷究竟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又有誰能說得清楚!然而,郭永懷在生前談及這些,經常掛在嘴邊上的卻是這樣的話:「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
中國強大了,在世界事務中就會發揮更大作用……」這就是一個歸國赤子的真摯樸實的心理寫照。
20xx郭永懷事跡觀後感二:
「郭永懷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歷久彌新,永遠都不會過時,為我們榮成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榮成市委書記江山說。
撫今追昔珍貴展品講述動人故事
一進入陳列館,一尊郭永懷漢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帘,神態堅毅而安詳,目光深邃。他仿佛仍在思考和關注著我國飛彈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期待著湧現出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
「永縈江山堪稱民族脊梁,懷忘九霄不愧中華英魂。」兩側柱子上的嵌名對聯,取自四川綿陽29基地,由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將軍手書題字的「永懷亭」上,這也是對郭永懷輝煌一生最生動的註腳。
陳列館中,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展現著郭永懷的傑出貢獻、感人事跡和崇高品格,鑄成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令觀者心生景仰。
「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作為中國人,我有責任回到祖國。」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動身返回祖國。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1960年,我國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隊伍。郭永懷被任命為二機部九所副所長,九所正是現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當時首要任務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兩彈」研製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五十多歲的郭永懷和科研人員一起,粗茶淡飯,同甘共苦,他們喝鹼水、住帳篷,睡鐵床,風餐露宿。
在展館內模擬的核爆區,只見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出現在遙遠的羅布泊腹地,接著升起一個巨大火球,驚天動地的響聲震耳欲聾,轟隆隆地滾過天際,剎那間,衝擊波的狂飆席捲了無邊的戈壁灘。
1964年10月,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當蘑菇雲騰空而起時,全體測試人員歡呼雀躍、一片沸騰,廣大科研人員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換來了新中國原子彈的第一聲爆響。而此時,郭永懷卻因勞累過度癱軟在試驗場,被工作人員架到了臨時帳篷裡。
隨後,郭永懷又陸續參與了氫彈研製和「東方紅」人造衛星的設計。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一個重要線索,連夜乘機趕往北京匯報。不幸飛機失事,壯烈殉國。
找到遺體時,在場每個人都失聲痛哭,他們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郭永懷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人們赫然發現一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就夾在兩人中間,數據資料完好無損。
大到飛彈,機械,小到一塊破損的懷表複製品,一份舊得發黃的信件……一張張照片,一幕幕場景,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將歷史的記憶鐫刻成為永恆,點燃了愛國熱情。
觀者或佇立凝視,或埋頭沉思,或側耳傾聽,循著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當年的烽火歲月。「在這裡能切身感受我國國防事業開拓者篳路藍縷的艱辛,真實感受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優秀品格。」榮成黨員幹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