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史詩性故事片《大火種》觀後感
2023-08-11 02:17:08
《大火種》的上映就是為了讓廣大觀眾特別是廣大黨員幹部、共青團員更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共產主義事業接過來,傳下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xx年大型史詩性故事片《大火種》觀後感一:
「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看了影片《忠誠與背叛》後,時任全國鐵路總工會書記的王荷波所說的這句臺詞長久地回想在我的耳邊,引人深思。
影片講述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國民黨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在退黨叛黨者層出不窮的嚴峻形勢下,為了維護黨的紀律,全國鐵路總工會書記王荷波、中共廣東區監察委員會委員楊匏安等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提出議案,突破重重阻礙,創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影片通過真實可感的故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譜寫了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立、十名監察委員忠於職守、為黨履職的光輝篇章,熱情謳歌了老一輩黨的紀監幹部威武不屈、剛正不阿、忠於革命、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每次通過影片或是書籍回望歷史,我都會心潮澎湃,深深震撼於革命先輩們的精神和氣節。試想一下,在那樣艱難的白色恐怖之下,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他們放棄地位和財富,放棄家庭和安穩,在顛沛流離中與敵人苦苦周旋,在血雨腥風中追尋著自己的信仰?是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對黨的無限忠誠。這份信念和忠誠讓他們視死如歸,讓他們在缺彈少糧的困苦環境中使星火燎原並譜寫了輝煌的歷史。
忠誠是奉獻的前提,每個人不論分工如何、能力大小,只要做到鐵般忠誠,都能夠在本職崗位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和人民做奉獻。撫今追昔,新時期的黨員也許不必經歷戰爭年代的硝煙烽火的考驗。但我們所處的環境,面對市場經濟下的種種誘惑並不少。這尤其需要忠誠——有忠誠的品質、有忠誠的信念,有忠誠的行動。可是有的人,在苦難和坎坷面前能夠執著於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金錢和美色面前卻失去了自己的操守,最終滑向犯罪的深淵。細究近年的各類腐敗案件,我們會發現大部分貪腐官員都會遵循這樣一個人生歷程:苦難的童年,奮鬥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慘的晚年。不能自始至終地站好每一班崗,不能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忠誠,他們給黨和革命先輩抹了黑的同時也毀掉了自己。所以,忠誠是一種思想境界、一種情感體現、一種內心力量,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檢察官,我認為忠誠不僅是檢察官職業道德的一項基本要求,更是一種決定職業責任感、敬業精神和職業成就的人格素質和政治品格,檢察官只有保持高度的職業忠誠,樹立對檢察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做到敢於監督、善於監督,做到公正、廉潔、文明執法。檢察官手捧著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權力,執行著國家制定的神聖法律,其所實施的每一個執法行為都牽繫著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在檢察官職業道德規範中要求檢察官要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憲法和法律是一種必然,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基層檢察院,工資待遇不高,加班沒有加班費,案件多,辦案壓力大,若不是幹警們在心中都堅守著那份「忠誠」,堅守自己的崗位,秉持著一種信念,辦公室裡夜夜燈長明、人伏案的景象是不可能看到的。
在這個物慾膨脹、誘惑空前的時代,檢察工作任重而道遠,在平凡的崗位上,必須堅守著「珍惜工作的每一天,站好每一班崗」的信念和追求,以忠誠譜寫自己的全部事業。
20xx年大型史詩性故事片《大火種》觀後感二:
6月19日,慶祝建黨95周年獻禮影片《大火種》在京舉行首映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影片原著作者鐵流、主演白威、王檸、張夢迪、沈浩出席了活動,張宏森表示,故事雖然不屬於大開大合的歷史事件,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片根據鐵流、徐錦庚長篇報告文學《國家記憶》改編,再現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山東廣饒地區的中共黨員和人民群眾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用生命保護中國首版《共產黨宣言》,並使其如火種般傳播開來的感人故事。
首映禮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登臺致辭,「故事雖然不屬於大開大合的歷史事件,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過看似平凡的故事,表現歷史進步的必然要求,表現了人民群眾追求真理的滿腔熱血,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共產主義理想在齊魯大地紮根、發芽、成長的偉大曆程,謳歌了山東兒女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當天,影片的原著作者鐵流也來到了現場,他表示影片拍得非常接地氣,並透露,自己也在片中飾演一角,「現在想到這部電影要登上大銀幕,我依然非常激動,能讓更多的觀眾重溫這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故事,我認為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在電影中飾演女主角的王檸透露,影片拍攝時非常艱苦,「白威被折騰得都看不出來是他了,這部電影在造型和心理環境上,對演員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但是我們都覺得很值得。」
20xx年大型史詩性故事片《大火種》觀後感三:
電影根據1926年發生在山東省廣饒縣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舊中國的一個小縣城,中共黨員和人民群眾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用生命保護中國首版《共產黨宣言》,並使其如火種般傳播開來的感人故事。
《大火種》沒有轟轟烈烈的歷史性事件,也沒有世人皆知的歷史人物,它只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平凡故事,它全面而深刻地反應了中國共產主義在齊魯大地生根發芽的偉大曆程,謳歌了廣饒兒女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表現了歷史進步的必然要求,表現了人民群眾追求真理的滿腔熱血。
故事首先描寫了舊中國農村的落後面貌,揭示了地主的醜陋面孔,老百姓在地主階級的剝削下,食不果腹,衣不遮體。路在何方?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一直在苦苦摸索,直到有一天《共產主義宣言》代表了馬克思主義的到來,中國的發展道路明朗清晰起來。
於是,青年知識分子劉雨心,為了完成未婚夫未竟的心願,她隻身一人,懵懵懂懂中帶著一本《共產黨宣言》,不遠萬裡來到山東農村,從零做起,向農民群眾宣講《共產黨宣言》的真義。被惡勢力發現後,勇於抗爭,不屈不撓,犧牲生命也不猶豫半分。我敬佩她為共產主義獻身的精神,我也敬佩她敢於和世俗做鬥爭的意志。當世人都因為遵循世俗,而拖著一雙小腳走路都艱難,甚至無法下地的時候,她卻堅決反對纏足,甚至離家出走。再次回來時,她那雙走起路來毫不費力讓人豔羨的大腳,證明了她是值得的。
男主角劉忠良,他是擁有一技之長的木匠,靠技術吃飯,不受地主階級的剝削。但是作為共產黨員的他,有著一顆赤子之心。看到《共產黨宣言》之後,他的使命感就更強了,把農民群眾吃飽飯過上好生活作為自己為之畢生奮鬥的目標,帶領農民百姓和舊中國惡勢力做鬥爭。直至最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這片土地播下革命的種子。
通過這個故事,我看到了舊中國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和農民百姓追求真理的滿腔熱血,他們從在地主階級的剝削下,苟延殘喘,到團結一致和他們作鬥爭,為保護《共產黨宣言》、為中國共產主義事業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最終,革命的種子得以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