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肌筋膜觸發點表現的疼痛(以肌筋膜觸發點表現的疼痛)
2023-08-11 04:23:45 2
疼痛是人類的五大生命體徵之一:呼吸、脈搏、血壓、體溫、疼痛。
按疼痛程度分:輕、中、重(劇)。
按疼痛病程分:急性疼痛(acute pain)、慢性疼痛(chronic pain)
按疼痛深淺部位分:淺表痛、深部痛
按疼痛解剖部位分:如頭痛、胸痛等...
來疼痛門診就醫的患者,醫生在較短的時間裡如何判斷疼痛的部位和性質呢?
大多數沒有結構性改變和器質性疾病的疼痛患者,多是以解決疼痛症狀為目的就診,在來疼痛門診就醫時多數已經在多個科室反覆就診,可能沒有很好的解決症狀,也可能是僅僅階段性緩解了症狀。
醫生的責任是在患者五花八門的故事性敘述中尋找有效的證據,結合精準的查體和輔助檢查,明確診斷,指定合理的、適合患者的治療和康複方案,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並且告知患者適合自己的、合理有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將疼痛的分值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當然,理想的治療結果是沒有疼痛!
那麼,醫生在診療疼痛患者時,理想的是與患者共情;了解病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就是傾聽患者的傾訴,引導患者做有效陳述;醫生和患者一起爬樓梯,最終找到病因;
疼痛,從急性疼痛到慢性疼痛的轉化過程中,首先出現的多數並不是結構性改變或者器質性改變。更多的疼痛首先是源於肌肉出現了問題,在長年累月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下才出現結構性改變;
比如門診常見的頸肩部僵硬和疼痛,即使我們在疫情期間宅在家裡,沒有做過多的運動,也會出現僵硬、疼痛,逐漸發展到夜間痛、頑固痛、靜息痛。
是因為我們無視了頸肩關節的運動軌跡和肌肉、關節的功能,是為了我們做正常的肩關節外展、背屈、後伸、上舉,頭部正常的動作是前伸、後仰、側轉;我們在有大量可以使用的時間裡,頭部前伸,手舉手機或者平板,或者躺在床上做同樣的動作,使得我們在需要保持手部和屏幕的穩定狀態下,部分肌肉處於我們不可知的牽拉或者疲勞狀態下;加上冷氣和風扇在局部不停的降溫,肌肉處於缺血缺氧狀態下。當我們感知到疼痛時,我們的關節和其他肌肉不得不去代償性的工作,久而久之出現結構性改變,於是出現了頸部曲度消失、肩關節僵硬和功能受限;
什麼是觸發點?
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是骨骼肌內結節處大量高度異常的敏感小點,並在此處可觸摸到一條緊繃的肌帶。它最初由美國臨床醫師 JanetTravell於1942年提出,她發現對肌筋膜炎患者骨骼肌膨大結節處進行 針刺缺血性按壓時,可產生軀體局部性疼痛或遠處牽涉性疼痛,並伴隨肌 肉的局部抽搐反應。臨床上,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可分為活化觸發點和隱性觸發點兩種。
活化觸發點表現為自發性疼痛、局部或遠處牽涉性疼痛、關節活動受限、易 疲勞和失眠等症狀。隱性觸發點在沒有機械性刺激的情況下,不會產生自發 性疼痛。當創傷、疲勞、免疫力降低、營養物質缺乏、人體姿勢長期失衡等 因素刺激隱性觸發點時,它們可以轉化為活化觸發點,導致觸發點疼痛區域 的大面積疼痛,並經觸發點通路傳導致遠處牽涉性疼痛和自主神經高度過 敏,形成一組疼痛症候群,臨床上稱其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根據肌肉尺寸原理,長時間持續靜態工作,較小的Ⅰ型肌纖維 首先被募集,最後下線。這種生理特徵的肌纖維被稱為灰姑娘纖維,易於產生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在各種姿勢肌中比例較高。辦公室工作人員在進行 30 min的打字工作過程中,肩部始終處於低量、靜止和持續的肌肉收縮,引發了肩部肌肉肌膜疼痛觸發點的形成,特別是長期肘部無支持的手部工 作,會造成上斜方肌、肩胛提肌和斜角肌過用,引發這些肌肉肌筋膜疼痛觸 發點的早期產生,最終導致手腕部的疼痛。因此,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普遍發生於辦公室工作人員、音樂家、牙科醫生等長時間低強度肌肉收縮的職業群體中。
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是骨骼肌內結節處大量高度異常的敏感小點
臨床上,骨骼肌疼痛、關節功能受限、肌筋膜炎、肌損傷或疲勞等常與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有關,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原因是骨骼肌內有活化的肌 筋膜疼痛觸發點。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流行病學調查顯85%的疼痛門診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甚至95%慢性疼痛病人也與此關聯。
有研究表明,人類4歲後才開始在某些肌肉出現觸發點。4歲後的兒童有 長時間保持肌肉收縮的機會,使供應這些肌肉的小血管受到壓迫,造成局部 的代謝產物堆積和供能需要增加,局部的酸性環境(高H 離子濃度)刺激該骨 骼肌產生隱性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儘管這些隱性肌筋膜疼痛觸發點處於不發 病狀態,但是它們會使骨骼肌變得極易受到損傷,故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的產 生與人類生活和工作方式有著密切的關聯。
白色×表示觸發點,紅色表示觸發點引起疼痛部位
臨床檢查可觸摸到骨骼肌內的攣縮條束,在這個攣縮條束上可觸及疼痛結節,對疼痛結節進行觸壓或針刺可引發帶有強烈酸脹痛感覺的局 部抽搐現象。
疼痛觸發點是一個複合體,即肌腹上的觸發點結節,稱為中央觸發點;與此相連在肌肉和肌 腱聯合部以及骨的附著處也會出現病理增厚改變,稱為附著點觸發點。後者 在臨床上常表現為一種末端病、腱鞘囊腫、狹窄性腱鞘炎和肌腱炎等症狀。 治療時需要綜合考慮兩者,即中央觸發點和附著點觸發點。
根據受累肌牽涉痛的規律定位觸發點,在觸發點處有明確的壓痛和可觸及緊張帶或收縮性結節,深壓還常出現牽涉痛。不同的肌肉常有幾個不同的固定疼痛觸發點,每一個疼痛觸發點都有自己固定的疼痛觸發點,每一個疼痛觸發點都有自己固定的牽涉痛區域。 快速觸壓和針刺觸發點可引發局部抽搐反應或壓和扎的牽涉痛。受累肌肉的 運動和牽張範圍受限和肌力變弱。睡眠不足時加重,或易疲倦和睡眠異常。
牽張療法 牽張輔助療法有兩種:一種是自我牽張技術,用於患者在家中自我鍛鍊;另一種是治療師的牽張技術,由治療師為患者牽張同時整復關節位置。但是對於那些不能施針的按摩推拿師可以通過冷噴霧牽張療法來 滅活疼痛觸發點。其要點是在對有疼痛觸發點的受累肌進行牽張的時候,反覆從觸發點位置到牽涉痛位置的皮膚表面用冷噴霧劑進行有方向的噴射。所以,也要求定位觸發點和認清牽涉痛的分布範圍。在冷的作用下,抑制了肌肉的牽張反射使短縮的肌纖維被牽張開,從而滅活了疼痛觸發點。但必須注意不要過分牽張,所以只要患者有被牽張的感覺即可,反覆多次,逐漸牽張開。
肱三頭肌觸發點牽拉
針刺療法 這是肌筋膜觸發點疼痛治療的精髓,各種針都可用來穿刺定位的觸發點,我們進行中西醫結合,利用針灸針的錐狀針尖,對觸發點進行鈍性松解,減少穿刺針對肌肉的切割傷,得到更好的療效。準確刺到觸發點,肌肉會有抽搐反應(跳動)或扎(針)牽涉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