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最糟心喜劇《驢得水》觀後感
2023-08-11 04:28:48 1
《驢得水》打出的旗號是: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後感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20xx年度最糟心喜劇《驢得水》觀後感一:
我習慣每次看電影前都會看看豆瓣評分,如果電影相對於高,我就會去看,以免浪費錢看了不怎麼好看的電影。
今天這部電影,我完全不知道裡面的演員,我還是像往常一樣在規定的時間去到了電影院,剛坐下,開場讓我懵逼了...天啊,這簡直就像是80年代的抗日片吧,一開始我就已經坐不穩了,抱著算了將就的心看了下去...
我去!心裡已經有著十萬個嫌棄的理由,裡面的演員顏值可不是一般的低,還有著很濃的話劇音,整個場面給人就是無聊。
看到這裡,你應該想不到我竟然會因為吐槽它才寫的電影吧,哈哈,不過你愛看不看,我還是繼續說下去。
由於顏值低的原因,我沒有心思去看劇情了,一直在研究「一曼」(電影女1吧)怎麼長的這麼奇怪,是不是眼睛的長的位置太窄了?...我是不是好賤賤,但不得不說她的身材很棒,穿著旗袍,側露大腿,不看臉的話欲望充沛(偷笑)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曼」,她在劇中扮演的是一個放蕩的女教師,我最記得她說要「睡服」銅匠,明天拍照
(因為銅匠說照相會短命的無稽之談,也歇露了不受教育的基層人的封建思想)
說到這,影院裡的人笑了起來,我不知道笑點在哪,呵呵。
一曼的放蕩是對於性的渴求,對男人的渴求,或者說是在利益上的需要吧,其實本質上是對愛情的渴求。
儘管她和裴魁山上床,但拒絕了他的示愛,也婉拒了對方邀請自己去當助教的念頭。為了保住學校,她不惜放下身段「去睡服」小銅匠...
她的言語是那麼的充滿張力:「雖然罵銅匠只是一個「牲口」,我就是為了睡服你扮演呂老師,沒錯,你就是一個牲口」她只是用自己的殘忍狠心,讓銅匠死心,她是善良的。 她在劇中有一幕是在用手剖大蒜,在片中唱情歌的時候,她的微笑、眼神和聲音,變得那麼的女人,完全沒有平時誇張而又放蕩的樣子,而且她唱的真的很好聽。
歌詞就是對簡單生活的嚮往,對愛情的渴求,當然影片中的男人都不是她愛的。
所以她只能用身體的放蕩掩飾內心渴求愛情而不得的空虛,順便解決一下生理需求。
即使被人罵著是公共廁所,賤婊子,只是倒貼,你以為會有人看上你嗎?我是瞎了眼(那一下我的心真的很酸)
無奈的現實,內心瘋狂的男人逼瘋了她,影片最後有一個橋段無法揮卻:片尾那一聲槍響!張一曼自殺了,最後一陣槍聲,結束了生命,也做了電影最後完結的片段。
那一刻我才知道,「一曼」的瘋只是暫時的,起碼槍聲那一刻是清醒的。
片尾最後,那個外國老頭說了一句:「不可思議的中國」。
看似講的是一個關乎鄉村教育的故事,說的卻是「不可思議的人性」。這種人性背後的沉思,辛酸且深刻。
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最偉大的是人性,最可怕的是亦是人性。
20xx年度最糟心喜劇《驢得水》觀後感二:
沒看過驢得水的話劇版,也不太了解整個故事的大致梗概。在一個心情不太佳的早上一個人悄悄坐進這部打著「開心麻花喜劇」TAG的電影放映場。周二的電影院空空蕩蕩的,只有我和另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吞下一個熱乎乎的蛋撻,然後就被猝不及防地腦門上開了一槍。
能在電影院哭出聲的電影是不多的。仔細想想最近這幾年,也就看《滾蛋吧,腫瘤君》和《七月與安生》哭了一下。前者是因為很早就知道原著作者熊頓,從生病到康復再到復發然後年紀輕輕地走了,整件事都有關注,再與自身經歷疊加,增添了太多的生命的無常感。《七月與安生》則是女生獨有的細碎情緒和音樂搭配得實在讓人太喘不過氣,也就小小的落了淚。而《驢得水》,沒有打著濾鏡的畫面,全片唯一略帶煽情的BGM也就只有一曼唱的那首《我要你》,沒有高顏值的情情愛愛小鮮肉。完全靠故事讓人看得心裡發緊。
為什麼說《驢得水》是年度最糟喜劇。同是《開心麻花》出品,它甚至不像《夏洛特煩惱》一樣,是讓人能笑著笑著,即使中間抹了下眼淚,也能開開心心地走出影院,幾天後就煙消雲散的那種故事。帶著悲劇內核的喜劇,是那種給你腦門來了一槍,還要逼著你飆著腦漿跑上半公裡的故事。
有人說,它太戲劇性,人物性格轉變和起承轉合太過唐突。可能是因為它是由話劇改編而來的,人物的一顰一笑都帶著劇場裡獨有的那種誇張感。但我覺得它還是能配得上豆瓣8.4的評分。電影、話劇同作為一種藝術,有它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感,也有它高於生活的荒誕感。無論是現實還是熒幕,萬變不離其宗的不過是背後藏著的真實到可怕的人性的兩面性。
初看的時候,最喜歡周鐵男。他是耿直的、浪漫的大男孩,他是一頭難以被馴服的倔驢。當校長為了自己的夢想圓滑處世,當老裴愛而不得露出小人的本性,當一曼被謾罵被刁難,周鐵男是不同的。他認同、保護一曼,他能在權勢面前梗著脖子,他能一腳踢倒代表著無知的惡的銅匠,他是第一個說出「我忍不了了,我現在就把這一切揭露」的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可他還是在槍聲下屈服了,人性的兩面性在這聲巨響下,轉變得淋漓盡致。
《我要你》的網易雲音樂評論最高贊是:周鐵男跪下的那一瞬間,比他死了還讓我難受。也許,如果死在了那一槍下,周鐵男就是個英雄。可這糟糕的故事讓他活了下來。他嘗到了武器和權力的苦頭,他苟延殘喘,他慫了,他認了,他是個狗熊。他活下來後的轉變讓人不忍去看,溜須拍馬、道德綁架甚至比老裴更甚。他讓我看到了集體意識對個人的摧殘到底能有多強烈。也讓我感受到,一個沒有被生活、權勢操過的憤青,在內心不夠強大的狀況下所做的屈服有多可悲,也多無可奈何。
你看,一曼這個女人,能把大蒜皮當雪花,多美好啊。故事的前半段裡,她總是在笑著的。她天真,她逗比,她有趣,她忠於自己。她有著超前不止100年的性觀念——身體是屬於我自己的,只要我樂意,怎麼用都行。睡了以後,如果體驗不舒適,或者我認為這不是愛情,一拍兩散,概不負責。多麼熟悉的做法?可安在一個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年輕女教師的身上,她成了一個蕩婦,一個婊子。當老裴和銅匠前赴後繼地愛上她,想要將她據為己有的時候,她斷然地拒絕了他們,也導致了故事開始偏離正常的軌道。老裴從前的慈眉善目,銅匠曾有的單純笑容,和後來的醜陋瘋狂對比多麼明顯啊,得不到就要把她毀掉。用男人所能利用的所有權利,對她用盡一切的羞辱。看著代表著美好的一曼的捲髮被一縷一縷剪去,成了陰陽頭;看著一曼就這樣瘋掉。這算愛情嗎?這他媽算什麼狗屁的愛情。不過是佔有欲,不過是徵服欲,不過是得不到後的氣急敗壞。這個故事裡唯一單純的一曼,也是唯一代表著覺醒的人物,卻逃不出直面人性之惡後的崩潰。
最殘忍的東西,莫過於把最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
在假婚禮上,槍聲大作,眾人逃散。一曼捧著花走進來,逆著人流,她被撞倒了。她喊著「別走,別走,婚禮還沒結束呢」,那一刻她的神情像小孩兒。那一刻的她,和唱著「我要你在我身旁我要你為我梳妝我的情郎」時候的她,和在燈光下伴著音樂起舞的她。我相信,她的心裡也是有過愛情的。她的愛情看起來放蕩不羈,卻比誰的都單純。
最好的喜劇有著悲劇的內核。《驢得水》作為喜劇,對絕望的書寫和人性兩面性的諷刺未免太赤裸,看完了讓人喘不上氣,所以有人說這部電影,太殘忍。這一切發生在1942。片尾,孫佳作為唯一殘存的美好的希望,趕赴了延安。也許這一切愚昧和偽善,在片子裡都被丟在了那個舊社會。也許這也是該片能過審的原因。孫佳走之前說,「過去的如果只是這樣過去了,那以後只會越來越糟」。在體驗過那種絕望後,往後的人,都應該銘記,應該對那些歷史,時刻保持著某種反思。
希望絕處逢生不會來的太晚。
20xx年度最糟心喜劇《驢得水》觀後感三:
今天想談的是部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片子,因為它的血肉太豐富了,不再是常見的臉譜,短小的軀殼裡沉澱了無數個視角。
烏託邦,我們向來都不陌生。有意思的是無論有多少個飄渺似曇花烏託邦在一個個荒誕中收尾,理想主義者絕不會放棄下一個美好的願景的捏造。
立志要改變中國農民的「教育家們」千裡迢迢跑來了,他們奉獻年華,他們提倡有教無類,他們播撒教育的福澤與光輝。他們,以為。
我若沒記錯,曾經一張話劇海報寫過:「一切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是呀,知識分子,一切,都是紙老虎。每個老師的形象都是精心挑選設計,不,從我們的漫漫湮途中選出來的。
「做大事不拘於小節」的校長大人,正直浩氣,敢為人先,富有抱負,也曲折變通,最是逢迎;實用主義時刻掛於口踐於行的裴老師,精明似商,決絕如官,曾以為是個痴情郎,卻轉身成了對無法得手的曾愛戀的人下狠心的無情判官;周鐵男想必大家早有定論,「語言上的老司機,行動上的大慫逼」——周嘴炮,罵罵咧咧,無畏頂撞,可是真的被現實強姦了呢?磕頭搗蒜,抱腿痛哭,仿佛自己前會痛斥的牲口;爭議最大的張一曼,這個最浪漫自由,至純至潔的女老師,在外人認為的瘋癲中,保持了自己,也維護了那結尾最後的最美好的幻想:大家穿著肯德基老爹的美國潮版校服,笑嘻嘻和和樂樂的在這個小烏託邦裡繼續努力,為了教育,為了自由,為了夢想。
為什麼這一切都如此的熟悉呢?或許你聽說過郭沫若,也許你了解周揚,可能你知道老舍先生的經歷,亦是大概現今的你所見過的老師們,林林總總的教育家們,知識分子們裡,你遮著眼,用手指指出了TA。
這次,我們沒有了臉譜,是不是仿佛看到了這個世界裡的大家,還有,自己?
「我是在臥薪嘗膽,等我混人他們內部,掌握了權力,再來改變。」
「做大事不拘於小節。」
「憑什麼我的利益被別人的思維方式綁架!」
「我沒有文化,你們看不起我;我學習知識,你們全是為了利用我!」
剛烈的鐵男蜷縮著,聽著將要發生在身邊的暴行,卻是那個被他啐過的「走狗」拯救了一曼,也是他在剪髮時不忍看下去,扭頭向外,這一切諷刺嗎,辛辣嗎?
最為沉重的諷刺,正是不斷完善,不斷擴大的教育事業成了產業,而這帶來的效應似乎正在以宇宙逃逸速度般與初衷背道而馳。
教育的效應最完美的體現在了銅匠的身上,一個單純的小夥,變成了把玩他人,為己逐利的新貴。而這又讓我想起了朱光潛先生曾經扇過我的那一巴掌。
「青年們常歡喜把社會一切毛病歸咎於站在臺上的人們,其實在臺上的人們也還是受過同樣的教育,經過同樣的青年階段,他們也曾同樣地埋怨過前一輩子人。由此類推,到我們這一輩子青年們上臺時,很可能地仍為下一輩子青年們不滿。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變成屈服於事實而拋棄理想的墮落者。章宗祥領導過留日青年,打過媚敵辱國的蔡鈞,而這位章宗祥後來做了外交部長,籤訂了二十一條賣國條約。汪精衛投過炸彈,坐過牢,做過幾十年的革命工作,而這位汪精衛現在做了敵人的傀儡,漢奸的領袖。
許多青年們雖然沒有走到這個極端,但投身社會之後,投降於惡勢力的實比比皆是。這是一個很可傷心的現象。「——朱光潛
無論處在什麼時代,我們的人生中都少不了戲中的每個角色,無論處於什麼年代,我們都在一個最好也是最壞的年代。
有個朋友回復我說,和他女友看完,她告訴他心裡悶得慌,他回答說,最後的槍響就像在告訴我們,年輕人,生活的現實就是這樣。
蠅營狗苟,稜稜角角,都被一把錢,一支槍,磨得鋥亮;禮義廉恥,情情愛愛,皆為一陣風,一抔土,吹的骯髒。
還是那樣,我繼續保持著對於人類的懷疑:我懷疑我們從來都沒有進步過,我們從來都沒有發展過,我們從來都沒有解放過。
後記
這個劇可選的角度太多太多,教育、知識分子、女性定位、政治、人性等等,無所不及,無所不包。在下能力有限,加之友達之版面,尺牘寸金,皆是潦草一提,不求深入。若是有意探討這其中的意味,不僅還需各位深挖死摳,還求諸位鍛鍊好自己的心臟,這本電影能在刀尖上跳舞,而大多數的凡人甚至缺乏直視故事下的故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