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觀後感
2023-08-11 01:20:18 2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進群眾、為了群眾是目的和關鍵。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觀後感怎麼寫,看看下面的範文吧。
20xx黨員幹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觀後感一:
由中紀委宣傳部與央視聯合攝製的專題片《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在央視黃金時段強檔推出。12-15播出第一集。筆者看後感悟頗多。
一、大量再現了******同志偉大的建黨思想和實踐。特別是如何加強黨和軍隊的作風建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六項規定的誕生和實踐史實。革命聖地西柏坡,是新中國成立前夕進京趕考黨規黨紀誕生地。
二、再現了習總書記沒有公開過的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講話。為啥講話當時不發表?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三、剖析了不少典型案例,展現了官員從『饞、貪、腐、變』的脫變過程,讓人明白是怎樣從一針不補發展到十針難縫的。
四、習總書記嚴正指出,黨內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和腐敗,已經到了令人髮指、不可容忍的地步。不狠剎四風、不堅決反腐,就將亡黨亡國。事實正是這樣。
五、從十八大以來的剎四風、反腐敗實際情況看,我黨政官員的腐敗問題確實觸目驚心、危在旦夕。其面廣量大、性質嚴重程度,正是史無前例、空前絕後。
六、可惜的是:(1)沒有深挖造成如此腐敗的本質根源。(2)沒有指出造成如此危機後果的主要責任人。
筆者鑑於上述六條,得出結論:《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為什麼?原因只有一條即擒賊不擒王;斬草不除根永遠在路上。
20xx黨員幹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觀後感二:
連日來,央視綜合頻道連續播出中紀委宣傳部警示教育片《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引起了觀眾的普遍熱議。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此次紀委的警示教育之受眾範圍已經面向了全國,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針對官員層面;警示片的內容風格也不再以突出嚴厲查辦違規違紀官員為主,轉而以平實樸素的語言,簡單直白的陳述現實中的作風流弊。它似乎是在喚醒民眾心底的良知與正義,在著力營造不想腐的黨風政風氛圍的同時,喚起民眾回歸善良淳樸的民風。
眾所周知,十八大以來,我們的黨中央以反「四風」為突破口,全力打擊各類腐敗行為,掀起了反腐敗的嶄新一頁。有資料顯示:自2013以來,全國共查處副部級以上幹部40餘人,其中正國級一人。高調反腐和「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反腐新舉措的強力實施目前已經對貪腐分子形成了強大的震懾,而腐敗分子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反腐氛圍也已經在全國基本形成,官員不敢腐的局面也已成為了普遍現實。
儘管人人都痛恨腐敗,但人人在各種物質誘惑面前都有可能敗下陣來。能不能禁得住各種「糖衣炮彈」無孔不入的侵蝕,這的確是對每個執政官員長期的考驗,更需要他們的長期堅持。一直以來,我們的黨為了防止官員腐敗,從制度上、從作風整頓上、從嚴肅腐敗案件的深度查處上屢施重拳,但腐敗現象卻仍有一顆顆毒瘤屢禁不止、屢查不絕,反之似乎更有愈演愈烈之勢。究其原因,制度建設與日新月異的現實境況相比永遠是滯後的、是有漏洞的。因此,將腐敗現象控制在最小限度需要的是強大的信念做支撐,需要執政者們普遍築牢非己莫貪的思想藩籬。
從不能腐到不敢腐再到不想腐,言之簡單,實踐起來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中紀委的廉政警示片無疑在傳達著這樣一個反腐理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看似尋常的節點禮品贈送入手,從婚喪嫁娶的傳統習俗入手,從每一位公職人員的工作作風入手,警示片以近年來查處的作風問題之典型教材娓娓道來,如春風細雨般向世人倡導重拾簡樸風俗振興國家夢想的深刻道理,其良苦用心希望民眾能夠從思想上理解,從行動上切實轉變,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作風效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作風建設就如同那涓涓小溪,如同那已經邁出的堅實腳步永遠在路上。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內心發生改變,良好的黨風政風終究會形成,善良淳樸的民風也終究會回歸中華大地,我們的國家也就一定能夠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
20xx黨員幹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觀後感三:
這部電視專題片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制定八項規定,以上率下,狠抓作風建設取得的成效。從紀檢監察機關執紀監督的視角,反映兩年來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糾正「四風」的工作實踐。看完之後感觸頗深。
作風建設,是一個政黨自我進化、強筋壯骨和自我調適、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踐行和實現政黨的宗旨及執政目標。
轉作風,核心在情感上。焦裕祿當縣委書記僅一年多時間,但是群眾對他的感情、他在群眾心中的地位是很多黨員幹部十年甚至是幾十年都無法達到或超越的,這源於他對老百姓的真情實意和真心付出。文體工作者就是要學習焦裕祿對群眾、對工作的那份感情,一方面把服務群眾和增進與群眾的感情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體現文體惠民的本質屬性;另一方面深入群眾、依靠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汲取文藝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以更多的優秀作品回報群眾、回饋社會。
轉作風,根子在思想上。教育實踐活動強調觸及思想、觸及靈魂,只有在思想上把各類模糊認識釐清了、把各種偏差校正了,才能在行動上有方向和目標、在作風上有改進和完善、在靈魂深處有信仰和堅持。在帶著三個問題反思學習的過程中,我經常思考,文體事業應該如何發展?文體事業發展究竟為了誰?文體事業的公益性怎樣才能堅持?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我們已經建起州博物館、州文化館和大劇院,又將啟動圖書館新館建設,有了《嗯嘎女兒會》《女兒寨》等很多在全省、全國有影響並多次獲獎的優秀劇目,有了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我們的鹹豐唐崖土司城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取得重大進展……這些閃光點見證了我們在文體惠民上所做的努力和文體事業的發展。但是,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因為我們還有130萬貧困人口,怎麼保障他們同等享受文化服務的權益,怎樣建設點多面廣的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切實落實群眾文化、群眾體育的思路和普適性公共文化服務,就是我們文體幹部踐行群眾路線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轉作風,關鍵在行動上。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進群眾、為了群眾是目的和關鍵。活動有時限,但文體系統踐行群眾路線,為民、惠民永無「休止符」。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更多的執行來贏得群眾滿意度。鄉鎮文化站的體制機制去年已進一步理順,如何給基層群眾更多的文化盛宴和精神套餐是我們文化工作者必須努力的重要方向。我們要文藝創作的「陽春白」,也要切近群眾和生活的「下裡巴人」。我們各類文體中心、廣場建設好了,但需要更多有力措施讓老社區、貧困人口聚集區、邊遠山區的群眾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
黨的幹部,為民是宗旨和信念,務實是職業操守和行動準則,清廉是思想底線、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要求,爭當焦裕祿式好幹部、好黨員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