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天地人之道》觀後感
2023-07-24 06:02:48 4
孔子,一個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影響了不知多少代人的思想。在一般人看來,記錄孔子言行話語的《論語》一定是高深莫測的。然而,《論語》中都是一些簡單而又樸素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天地人之道》觀後感350字
所謂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這是《三字經》中的說法,「才」一字既寫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敬畏,又表達了人類對於自身能力的期望。這句話貫徹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學習,也堅定不移地相信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
北京師範大學的於丹教授,在她對於論語的解讀中說到要講究天人合一,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的確,從人類的起源開始,我們就通過不斷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學習,從燧人氏鑽木取火到打火機的發明,從倉頡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榮發達……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們人類不斷的學習,實踐,探索,總結,改進的成果嗎?
我們今天的學生就好比站在中華民族這個五千歲的巨人肩上,我們更應該循著先人的足跡,不斷前進。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孔子說人要「恕」,但是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們,卻完全沒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獨尊。當然我身上也有諸如此類的各種毛病,所以我們更應向天地學習那種包容萬物的浩然之氣。所謂有容乃大,就是這種境界。
天地人之道,說白了就是為人處事之道,人與自然之道,作為新生代的人,完美的處理好這些關係,是在這個社會上的立足之本。
《天地人之道》觀後感500字
下午,我們在老師的推薦下觀看了於丹教授講述的《論語——天地人之道》,我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論語》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此而無比強大,所以現在人們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這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
我們要時刻記住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人對自然萬物,應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覺得視頻中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評估二十一世紀一個國家是否富強,不僅僅用國民生產總值GDP來評估,還應該用這個國家的百姓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也就是GNH。
我國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末曾經參加過一次國際調查,數據顯示,當時我們的國民幸福指數只有64%左右。91年再次參加調查,升到了73%左右,而96年又下跌到了68%。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這些數據說明,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就有可能遭遇更為複雜的心理困惑。用教授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一次子貢問孔子:「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孔子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字,大約就是『恕』字吧!」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寬恕他人。比如我們有很多時候,本來已經過去的一件事情,而我們還是不斷的自我咀嚼,然後一次一次再受傷害,其實該放下時且放下反而更好,因為你寬容別人,就是給自己留下一片天空。你的胸懷越大,很多事情也就越小。
這節課我收穫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那對生活更高層次的理解。
《天地人之道》觀後感800字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真正的聖賢也是平易近人的。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儒家經典對為人處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之大。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時令和氣候,有利的地勢,得人心和上下團結。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說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必然聯繫,這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想在自然之間立足,也就必須與自然融合,吸取天之靈氣,地之精華,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智慧無限擴大,發揮到極致。只有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會變得十分強大。蒼天在上,高於一切,大地在下,厚重於一切。而人,則處於天和地之間,目睹著天地間的風雲萬變。人在自然的薰陶下不斷成長,而「神於天,聖於地」則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理想境界。一個好的人格,應當有理想主義的天空,有一雙能飛翔的翅膀,絕不妥協於任何障礙或困難,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在大地上進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沒有能力去實際行動起來,就是理想主義。而天和地就是我們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樣東西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齊頭並進,缺一不可。
天地人為三才,人的意義與天地的意義是一樣的,天地之美在於莊嚴與敦厚。人之美在於能夠與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斷完善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更多能量。
作為天地之間的每一個人,我們都應當學會鍛鍊和提取與自然、生物和諧快樂共處的力量,那樣,我們便可獲得比海更寬,比天更廣的心胸!
《天地人之道》觀後感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缺少信仰,但是,在這個星期六,阿宋給我們全班詮釋了什麼是中國人的信仰。
有一個人,其貌不揚卻改變了中華民族教育傳統,有一本書,是這個人的語錄卻被稱為治國之道。這個人是孔子,這本書是《論語》。於丹教授在理解《論語》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給我們看的就是《百家講壇》中於丹《論語》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間的聯繫。盤古開天闢地後,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盤古就在中間,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樣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納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於自己胸中,使自己成為天地間最為強大的存在。孔子是憑藉什麼感染其他人的,正是憑這浩然之氣。
孔子有一個「仁」的思想,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麼是「仁」嗎?孔子的弟子就曾經問過他,什麼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又問,什麼是「智」,又答:「知人。」多麼玄奧的兩個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來「仁就是愛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有位弟子問孔子:「老師,我們向你學了這麼久,是想以後能當大官,你說有什麼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孔子的話依舊簡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學生不甘心,問:「去掉一條的話,您去哪一條。」「去兵。」孔子認為沒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條。」孔子很嚴肅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難免一死,可怕的是國家因為沒有人民信仰而崩潰。信仰的力量是那樣偉大。
最後,我感動於孔子的一個字:「恕」。對自己寬容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就是「恕」。有了這個字,我們就可以過好一輩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動。
《天地人之道》觀後感400字
今天,我們一起看了百家講壇之天地人之道,於丹用它自己的語言為我們解讀《論語》。看了之後,我感觸博深。很多我們現在煩惱著的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經為我們解決了。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依據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書的核心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趙普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他對《論語》的推崇至極。其實不僅僅是他,整個封建社會都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而我們,更應該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論語》。
聽著於丹的講解,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問過孔子,一個人貧賤而不為此感到恥辱,富貴而不感到驕傲,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則用商量的語氣回答道還不錯,但最好的就是貧賤而樂在其中。由此可見,我們面對苦難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在其中,或許,我們會認為這是不思進取,但其實,這卻是讓我們的心靈放鬆,讓我們的身心愉悅的最好辦法。
而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仁」與「恕」。在我們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能寬恕別人,愛別人。常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每當別人做了什麼讓你感到難以理解,讓你厭惡的事情,你應該去懂得寬恕別人,只有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態,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當今社會中有著較好的人際關係。而好的人際關係又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項。且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著的世界,但我相信,無論社會怎麼變,擁有一顆寬恕的心依舊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沒有一顆寬恕別人的心,那我們不僅會讓別人不快樂,也會使自己的心進入一個困局,讓自己身心疲憊。
所以,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更應該閱讀《論語》,去學習《論語》中的優秀品質,學習中華民族的精髓,讓自己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