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2023-07-27 03:40:33 1
《我不是潘金蓮》裡每個官都沒有壞心思,至少他們還沒顯得像貪汙腐敗的蒼蠅老虎,可是這個社會的官員體制,每個人民公僕的心思還是那麼不令人滿意。看到的太小隻看到自己的利益,是每個人都要解決的問題。
20xx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一:
近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上映,由於製片方華誼兄弟與萬達之前有過節,萬達院線大幅削減了排片量,為此導演馮小剛與王健林、王思聰父子展開罵戰。他們孰是孰非,我不太關心,我關心的是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到底說了啥。
《我不是潘金蓮》的題材是訪民,馮小剛能夠把這個有點敏感的題材搬上熒幕,讓更多的人知道訪民這個中國特有的現象和群體,對此應予肯定。為什麼會造成訪民現象,這部電影揭露了一些原因,但沒觸及到根本。不管是導演馮小剛,還是編劇劉震雲,可能也只能做到這一步,這其中既有他們自身的原因(如對體制的認知程度),也有電影審查制度的鉗制。
《我不是潘金蓮》說的是女主人公李雪蓮為了房子和二胎,與老公假離婚,沒想到弄假成真。李雪蓮去縣法院起訴,要求與老公復婚再離婚,法官王公道(枉公道)直接判定其假離婚為真離婚。李雪蓮就向法院院長荀正一(殉正義)、縣長史惟閔(死為民)告狀,遭到院長和縣長推諉。李雪蓮又去市政府門口靜坐,舉著一個寫著"冤"字的牌子,市長蔡滬浜(護幫)讓人將其弄走,手下就派警察把李雪蓮給行政拘留了。
李雪蓮本來不想再折騰了,只要前夫給一個說法就行。沒想到她前夫不但沒給她一個說法,還罵她是潘金蓮,因為李雪蓮不是處女,結婚前與別人發生過性關係。不服氣的李雪蓮進京上訪,攔了首長的車,結果市長、縣長、院長都被撤職。李雪蓮不肯罷休,為了討個說法,繼續上訪了十多年,也沒什麼結果,最後她前夫出車禍死了,才肯罷休。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想到的第一個訪民是賈靈敏。賈靈敏與編劇劉震雲是河南同鄉,劉震雲對她的事跡可能也有所耳聞。與李雪蓮"沒事找事"不太一樣,賈靈敏是自家房子被強拆,然後去上訪,同時也向其他的被強拆戶普法,為此遭到當局嫉恨,招致牢獄之災。
黑色幽默是馮小剛和劉震雲很擅長的,如片中李雪蓮要胡屠夫幫忙,胡屠夫說只要她願意陪自己睡覺,幹什麼都行,當李雪蓮要他去殺市長、縣長、院長、法官和前夫時,胡屠夫洩氣地說,睡一覺就要殺五個人,這一買賣不值當。片子結尾,李雪蓮想不開了,找地方上吊自殺,被果園主碰到了,果園主就說,真要是想死,別死在他承包的果園,去死對頭老曹的果園裡死,也算幫了他一個忙。
沒有揭露造成訪民現象的根本原因,這是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最大缺陷。上訪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畸形制度,正是因為沒有法治才導致了這一畸形制度,如果有法治怎麼可能會出現訪民這一龐大群體?當然,之所以沒有法治,是因為沒有民主。
20xx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二:
經書友會楊老師的推薦,晚上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蓮」,範冰冰主演,馮小剛導演,電影中範冰冰一改往日的華麗霸氣,飾演的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簡直可以說是絕望主婦,甚至後來有點兒執著的犯二,不斷地折騰著自己和各級領導的神經。
李雪蓮的案子要從計劃生育說起,當時國家並不允許生二胎,特別是李雪蓮丈夫秦玉河還是茶廠職工,也算是國企員工,在企事業單位中二胎超生幾乎等同於直接開除,所以夫婦兩人為了二胎想出來這麼一個餿點子,就是辦假離婚,給兩個孩子都落戶以後再復婚,這當然不能堂而皇之地示人,只能藉口說是為了多領一套房子,結果計算失誤,中間環節出了差錯,秦玉河因為李雪蓮結婚時不是處女,所以假戲真做,跟別的女人結了婚。這個橋段有點兒像電影中老領導夫妻金婚五十年的秘訣一樣:忍,一忍再忍,只不過秦玉河覺得自己抓住了機會,無需再忍,但是李雪蓮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最後他和後來的妻子也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中,這可能是他後來出事的一個原因。
李雪蓮開始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假離婚,結果法院判決她程序上是真離婚,她去找前夫秦玉河討說法,沒想到秦玉河當著許多酒友的面兒,東拉西扯扯出了她婚前的事兒,很多事就是這樣,夫妻吵架也是這樣,總是從一件事扯出來另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兒來,不斷循環強化,結果鬧得小事變大,最後無法收場。李雪蓮從恨前夫變成了恨法院院長、縣長和市長,她的一輩子被前夫毀了,前夫活著的時候她不斷地告狀,把告狀職業化,而前夫死了以後,她一下子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其實離婚對於李雪蓮而言,早就是天塌了,只不過她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一片天而已。
李雪蓮一頭霧水的跑起了告狀官司,想還自己一個清白,沒想到十幾年折騰下來,一無所獲,不但自己的生活被嚴重幹擾,也成了上訪專業戶,成為市裡和縣裡的重點管控對象,享受著四人看護監守的待遇,簡直是被軟禁了。每年一到春天,就成為關注焦點,各級領導為此都操碎了心,但是大家都不得要領,按著自己的思路來處理這件事,他們想不通這個普通的婦女每年上訪告狀是為了什麼,他們只能治標不治本的在自己權限範圍內把這件事兒壓下來,但是李雪蓮在與他們的鬥智鬥勇中變得越來越難於控制,這時候李雪蓮已經成為小白菜、潘金蓮、竇娥和白娘子的四合一化身。
後來的馬市長一直從哲學上思考李雪蓮事件的起因和解決之道,他開始以為這是一件小事,認為是下屬辦事不力導致小事變大,結果自己在與李雪蓮幾次交鋒之後也為了這事兒百思不得其解,他都親自下廚了,還是搞不定這個婦女。在這個故事中,每個人都心力交瘁,每個人都是被冤枉的,都很委屈,不明白自己錯在何處?特別是開始的法院院長、縣長和市長,他們幾乎是與主人公李雪蓮毫無交集,甚至在不是特別了解案情的情況下就被一擼到底,他們的悲慘經歷成為後來繼任者的夢魘,大家於公於私都對李雪蓮格外的上心。在片尾的時候,之前被擼的史縣長去了李雪蓮在北京開的小飯館吃飯,認出了李雪蓮,而這個時候李雪蓮已經經歷了自殺未遂,和表弟重新創業並站穩腳跟,相逢一笑泯恩仇,他們談到往事,李雪蓮才吐出真言,史縣長才了解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但是他已經在野了,對這事也只能感慨一番而已,如果早一點兒了解到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也許他還是風光無限的當著縣長,但是凡事是沒有如果的。
片中講述的信訪困境在許多地方都存在著,很多事開始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事,但是由於沒有被妥善的處置和深入細緻的做工作,最後從一粒芝麻變成了西瓜,變成了解不開的疙瘩和無解難題,甚至有一點兒皮膚病的感覺,不管吃什麼藥它就是好不了,它從一個人的心病變成了一個群體的心病,每個人在其中苦苦掙扎,得不到解脫,沒有元兇而又都是受害者,這個困境是以秦玉河的意外事故身亡來破解的,秦玉河死了,狀子告不下去了,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李雪蓮大病了一場,悄悄的去尋死覓活,但是範偉飾演的果農告訴她: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最好能換棵樹,耽誤不了自己多少功夫,也不要給別人帶害,要帶害,也給自己的對手帶害。而趙大頭說的也很有道理:人到底是要跟自己愛的人在一起,還是要跟自己的仇人在一起?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道理,全看你怎麼解讀了。
20xx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三:
我和男票一起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蓮,看到李雪蓮無數次的告狀。我抬頭問他,這一切真的值得嗎?一開始我有些不能理解,李雪蓮不能跟秦玉河復婚了,而離婚騙房最後被弄成這個樣子本來就是活該。就算我沒有學過法律也覺得李雪蓮的官司是一場迷茫的沒有結局的官司。可惜李雪蓮是個過于堅持的人,執拗的拖著一口氣,一口說不出的氣直接告給法院院長,告給縣長,市長,告到北京。終於,故事顯得有點意思了。首先,好多官員是怕事兒的,層層像是踢皮球。這倒是符合中國國情,第一次李金蓮找院長,院長一次攬下都會好很多。可是院長說這塊兒不屬於我,於是李雪蓮懵了,她不知道找誰,她覺得不過癮,她覺得這個世界的人都在騙她。於是,她覺得自己變成了鬥士,開始尋找起了自己的公平。如果說秋菊打官司為的是官司怎麼判的正,李雪蓮只是圖一口氣。去踏上了漫漫的告狀長途,一個法盲能去哪裡?上訪。
其實官員都怕上訪,而中國的百姓,知道官員害怕上訪,害怕丟帽子,一窩蜂的都去上訪。我曾在一個小縣城的街道上聽說,打什麼官司,花錢,走,我們去上訪。走,我們去北京。事情啊,就是鬧的越大越好,因為鬧的越大,他們眼裡,自己得到的利益越多。這就是中國的利己主義的狂歡。
中國的官員呢,更是如此,人人都想保住自己得官帽子,人人都不想管事兒,真正片子的主角,不是李雪蓮,是中國官員那幅嘴臉。踢皮球,諂媚,對下級的命令……太符合中國國情了!賈聰明為了得到上級的提拔不擇手段,拿著職位做交易,事情敗露後,李雪蓮要繼續告狀。縣長說你這是因小失大啊。縣長口中的當然是職位轉正是小,李雪蓮告狀是大。可我們眼中到底是熟小熟大。太多的黑色交易到現在還在進行,在我們不能發現的地方進行,而我們有的時候還不如李雪蓮,就那樣被滿住了。李雪蓮不告狀了,黑色交易會停止嗎?
其實裡面王公道挺可憐的,王公道做了正確的判決,卻到最後對李雪蓮點頭哈腰,一口一個「大表姐」,王公道,一開始本是沒有錯的,後來卻有了錯。他怕自己的院長沒了,兢兢業業,萬分害怕。王公道也變得不公道了。
也許《我不是潘金蓮》裡每個官都沒有壞心思,至少他們還沒顯得像貪汙腐敗的蒼蠅老虎,可是這個社會的官員體制,每個人民公僕的心思還是那麼不令人滿意。看到的太小隻看到自己的利益,是每個人都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對畫面表現表示極大好感每一幀,都像一幅山水畫。最後用某人話,他們每個人都在立場上考慮事情,所以世界是小的,最後事情解決了,想開了,世界……就大了。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