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穹頂之下》觀後感
2023-07-27 03:13:44 2
《穹頂之下》觀後感800字
整整兩天的時光,我發現我的朋友圈被柴靜的消息刷屏,和她有過兩次論壇講座的交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賞她的新聞節目,央視極少數能讓人看得下去的新聞節目,讀過她的《看見》。雖然沒來得及看她的《穹頂之下》,但還是很願意支持轉發,昨晚看到幾個群裡面的爭論,看到有消息說有關部門要「和諧」她作品的消息,一直忙碌沒有時間看的我,深夜凌晨兩點到四點連夜看她的作品。
我感到非常震撼,不需要什麼大製作,也不好界定這是紀錄片還是新聞片,我只是看到一份認真,和有專業性的調查,那裡面有我的故鄉哈爾濱,有我生活過的北京,有我現在生活著的上海,我甚至沒有想到,河北、唐山、乃至下有天堂的杭州居然都被霧霾汙染成這個樣子。
我看到環保部門無力作為,企業、行業標準規則的荒誕無奈,看到諾大的發展大國付出如此巨大的環境代價,看到每個個體生命,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無論你有錢、沒有、有權、沒權,不是同呼吸、共命運嗎?我也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轉發黑她的材料,又是拾人牙慧的咀嚼別人的私生活,讓我深感這樣文字的無恥。一個國家,如果說在政治改革上沒有共識,但是我想在環保問題上應該有共識,誰的健康不受影響呢?不值得認真的對待解決嗎?
柴靜做了一個大時代之下,一個女人的擔當,一個專業新聞人的擔當。新年都說有新政,問題清楚的提出來了,看為政者的擔當。我看到一個微信朋友圈裡面,不同立場的人還在爭論,有人繼續拋出險惡的陰謀論,懷疑她的動機與行動背後有什麼力量支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我看到有人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話,很是精彩,抄錄下來:「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IE去照亮別人。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熱量的人們。可以卑微如塵,不可扭曲如蛆蟲。」
我想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我們最起碼能吶喊那麼兩聲,是那些勇於在黑夜裡前驅的真的猛士,不憚於在黑夜裡前驅。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
日前,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看後感受特別深刻,在為她的行動叫好的同時,心中增強了一種公民的公共職責感。
柴靜在採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汙染成為她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新聞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來自於客觀現實,同樣來自於公眾期待。對於霧霾,公眾已經並不陌生,然而究竟霧霾為何物,很多人卻並不清楚。不管是出於記者的職業習慣還是出於母愛情深,柴靜的《穹頂之下》無疑為公眾打開了了解霧霾的另外一扇窗口。這既是對霧霾現象的一次科普,同時也是對霧霾治理的強烈呼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卻少有部門和人去做這樣的科普事情。
作為對環境汙染問題關注的公民,柴靜自費進行霧霾調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頂之下不該讓柴靜們孤獨前行。雖然這類自費調查可以理解為一種自發的公民責任感,但實際上是公民個人在主動為缺位的公共職責在補位。我認為,解答環境汙染的社會現實問題,我們的有關部門應該更努力地主動作為,從而讓每一個公民都增強自己的公共職責感。
看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800字
20xx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北京霧霾《穹頂之下》觀後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