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圖書(好書新書)
2023-07-26 23:05:02 4
《藝術與宇宙技術》
許煜 著
蘇子瀅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遞歸與偶然》續篇,提煉道家思想中的山水邏輯,重啟人工智慧時代的藝術之思,回應海德格爾西方哲學終結論。
媒體推薦
《藝術與宇宙技術》在藝術體驗的曲徑中摸索,為我們超越集置概念,重新思考技術問題打開了門路。
——邊留久《風景文化》作者
在技術改變藝術實踐的既定前提之外,許煜設想了另一種可能:藝術改變技術。本書向我們展現了,如何在思想、藝術和技術的各式圖景中,進行更深層的變革。
——kunstkritikk.com網站
許煜反駁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進步將導向技術奇點的勝利這種未來主義的觀點,進而提出,藝術提供了充滿創造性的非功利世界觀,為我們不再把技術簡化為資本榨取留出了餘地。
——《洛杉磯書評》
許煜在第一屆網絡社會年會上做主題報告
關於本書
●從中國道家思想中提煉出與西方悲劇邏輯相反的山水邏輯,以解答哲學與藝術在人工智慧時代有何作為。
●關照藝術經驗與審美思維的多樣性,在技術時代的觀念局面中,重啟哲學與藝術的思想關聯。
技術挑戰了藝術和傳統思想的存在地位。本書借鑑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的論述,試圖以中國山水畫中的宇宙技術來應對這一挑戰。進而提出:面對當前技術變革帶來的新挑戰,山水的意義何在?通過將藝術和宇宙技術並置到一起來思考,我們試圖進入藝術體驗的多樣性之中,並問自己,這些體驗將如何有助於對當今技術做出反思。
《藝術與宇宙技術》是《遞歸與偶然》的姊妹篇,接續了前作中提出的遞歸性概念,作者許煜受王弼及牟宗三思想的啟發,從中國道家思想中提煉出與西方悲劇邏輯相反的山水邏輯,用以解答這一問題:哲學與藝術在人工智慧時代有何作為?本書關照藝術經驗與審美思維的多樣性,並且在一個技術時代的觀念局面中,重新開啟了哲學與藝術的思想關聯。對於當下人們反思技術、哲學與技術的關係,提供了極富創造力與原創力的回答。
作者簡介
許煜(Yuk Hui),於英國金匠學院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在法國進行博士後研究,並在德國完成哲學教授資格論文。先後任教於德國呂納堡大學、包浩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現於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技術哲學與美學。
專著包括《論數碼物的存在》(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2016)、《論中國的技術問題》(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2017)、《遞歸與偶然》(Recursivity and Contingency,2019)以及即將出版的Art and Cosmotechnics(2020),並已有德、法、意、俄、韓、日等多國譯本。
目錄
前言
導論 論感知性的教育
§1悲劇宇宙的歷史心理學
§2悲劇藝術的遞歸邏輯
§3藝術體驗的多樣性
§4道家或悲劇主義的宇宙技術
§5遞歸機器的趕超
§6歐洲之後,藝術與哲學
第一章 世界與大地
§7哲學終結後的藝術
§8通過藝術的另一個開始
§9人造物之中的真理
§10思考與繪畫
§11藝術與宇宙
§12關於未知者的認識論
第二章 山與水
§13可見與不可見:現象學筆記
§14首論山水:邏輯
§14.1象和形的概念
§14.2玄的邏輯:對立的連續性
§14.3玄的遞歸性:對立的統一
§14.4宇宙與道德
§15本體界
§16感與應
第三章 藝術與自動化
§17當今機器智能的現狀
§18有機主義的局限
§19不可運算與不可計算
§20理智,理性與直觀
§21次論山水:地方
§21.1山水的場所
§21.2安放在場所作為重置
§21.3空間與地方
§22作為知識型革命的藝術
參考文獻
索引
試讀
當今機器智能的現狀(節選)
我在導論中提議說,有必要闡明當今機器的現狀。如果不理解這些機器,我們就無法提供任何洞見,只能給出模糊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或是基於技術與自然、有機和無機、人與神的經典對立的含糊批判。事實是,我們已經不是在和19世紀蒸汽機那樣的機械存在打交道,而是和正在成為有機的技術系統打交道。這種成為有機以及反思性,是基於反饋和信息的概念的,諾伯特·維納在1948年就已經為此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們已經不處在重複性的機械再生產時代了,而是處在遞歸的數字再生產時代。後者採取了一種非常不同的形式,它越來越類似植物和動物的有機再生產模式,但突變的能力和速度都強得多。
在這個有機(或者更準確地說,成為有機)機器的時代,藝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海德格爾確實認真研讀了控制論,他在1967年的論文《藝術的起源與思考的使命》中,對基於控制論的未來主義做出了回應。藝術必須找到它在科學世界中的位置,打開科學所遮蔽的東西。自17世紀以來,[212]科學的主導地位主要不是由於它的知識形式,而是由於科學方法的勝利,我們在克卜勒、伽利略和牛頓等人身上都發現了這一點。在20世紀,控制論又作為另一種科學方法取得了勝利。《藝術的起源與思考的使命》和他那篇著名的《明鏡》採訪《只有一個神才能拯救我們》出自同一時期,文中已經指明了控制論的統治地位,並提出藝術必須通過一種重新定位(reorientation)來尋找它的起源。海德格爾在面對控制論時比他同代的大多數哲學家更清醒,因為他試圖同時理解控制論的意義及其局限性:
過程相互關係的相互調節以循環運動的方式進行。因此按控制論設計的世界的基本原理是控制迴路。它基於自我調節,也就是基於運行中的系統的自動化的可能性。在控制論世界中,自動機器和生物的區別消失了。
確實,維納本人聲稱有可能製造出一種生活在伯格森所說的生物性、創造性且不可逆的時間中的控制論機器。控制論方法的勝利似乎已經消除了讓生機論和機械論對立的二元思維,它也以一種機械有機論向二元主義哲學思維提出了挑戰。正如海德格爾本人指出的,根據控制論,人和世界被理解為由反饋迴路維繫的統一體。然而這個反饋迴路也創造了一個輸入[213]和輸出、需求和供應的封閉世界,它由工業世界實現,存在於工業世界之中。這種基於還原主義(reductionist)控制論的世界註定是封閉的。
最廣的控制迴路包含了人與世界的相互關係。這個封閉的範圍裡發生了什麼?人的世界關係及其整個社會存在,都包含在控制論科學的領域中。未來學也體現了同一種封閉,同一種囚禁……因此顯然:工業社會是在它自身力量的封閉範圍的基礎上存在的。
在今天的計算機科學中已經很少聽到「控制論」這個詞了,但它把自己的靈暈(aura)轉移給了人工智慧,而後者完全是基於控制論所明確下來的範式的。見我的《遞歸與偶然》,第二章。在今天,當人們認為控制論把有機體還原成了機器,把生命還原為計算,海德格爾的問題對我們依然成立。對海德格爾來說,尋找藝術的起源,就是在希臘思想(或者說它對存在的體驗)中為今天的工業和技術世界找尋一個不同的開端。然而,這另一個開端並不是自明的,它需要從已經選定的第一個開端出發並重新定向,以便通過過去重新配置未來,通過未來重新挪用過去。
資料:六點讀書
編輯:瀋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