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最複雜的一年嗎(你記得今年是哪一年嗎)
2023-07-26 18:14:20 3
看到這個標題的你也許會說,當然知道,今年是2021年。
許多廣告中帶上了可愛的牛元素,街邊的攤位也掛起紅紅火火的小牛,每個繩結都在說:「今年是農曆辛丑年。」
而在這個經歷過前一年風浪低谷、國家和個人都決意在多方面進步努力的新年,伴隨著美好的祝願一同取得重大的成就。
例如電影領域,賀歲檔中佳作頻出,驚喜連連,國產片成功佔據國內票房前五名。
《你好,李煥英》更是以50億的高票房佔據中國影史第三名,包袱連連,精彩不停,得到了笑聲的同時賺足了眼淚。
電影中有兩個包袱或許大家還記得,賈小玲在與張叔和沈光林聊天時分別提到的辛「xī」雞年和「zhí」「kuà」子弟。
其實,這三個字都是小學課本的必學內容。
無獨有偶,今年春晚第二天的熱搜中大家紛紛感嘆,大年三十央媽教大家學語法。
原來,張雨綺的名字一直都被讀錯了,兩個三聲字放在一起讀時第二個應讀二聲。
不是張「與其」,而是張「於起」。
與此相似的例子還有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生僻字》,雖然確實例舉許多不太容易辨認的字,但依然被網友吐槽,內容都出現在初高中必學篇目中,根本算不上生僻。
隨之同起的,還有近些年對於各方面傳統文化學習的關注,漢字失寫、不動歷史、把傳統民族服飾當做他國成果等現象飽受關注。
你能說出十道家鄉經典美食嗎?
你能列舉屬於我國的十樣非遺嗎?
你能說出二十個少數民族的名字嗎?
……
已有無數信號發出警示,我們對自己所生長的土地了解並不深刻。
或許很多人的心中也會在角落裡關於所謂繼承傳統畫一個問號。
但實際上,最近的文化環境已經就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
以影視劇為例。近期《贅婿》熱播,巧妙地利用古風架空題材網羅了男女平等、家庭關係等社會問題。
與之類似的架空古風題材在近年爆火,可謂佔盡天時地利,避開許多雷點同時增加純史向劇沒有的新鮮感。
現代劇也不甘示弱,《什剎海》中老北京的大家庭也是極好的例子。
不同於莊老爺子給觀眾的第一印象,他尊重理解新事物的同時,延續了老北京關於美食、節日等禮儀文化,實際上如同這座老北京城,胸懷深厚文化對世界敞開懷抱。
德雲社班主郭德綱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可以沒文憑,但不能沒文化。」
文憑是學歷的證明,而文化卻是一輩子的積澱。
《創造營》第四期在春節公布了一組成員書寫春聯的圖片。
外國友人字跡端正的字跡令人欣慰,國內選手根本算不上「春聯」的內容卻看著讓人有點心塞。
大家的高關注度無疑也是對於文化的重視,除了惋惜和諷刺外,更多的應是警醒與理智。
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普通民眾也掀起了復古潮流。
河南衛視春晚舞蹈《唐宮夜宴》的高人氣認證了這一點。
舞蹈以一段敘事性極強的舞展現了唐朝少女從梳妝打扮到呈現演奏的全過程。
節目播放量超過20億,達到了真正的「接地氣又高大上」。
並不是沒有人弘揚傳統文化,也並不是人們不願意學習;而是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與新方式的碰撞太過激烈,大家尚未完全適應。
許多人會認為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出現是因為編劇失去靈感;認為看動畫片和玩遊戲是小孩子做的事;認為文創產品是一種資本的噱頭。
但實際上,快節奏的當下,孩子們忙於課業奮筆疾書難以抽身,而課本知識遠遠不夠;
多數成年人囿於工作檯和廚房案板,只能依靠短視頻和電視劇緩解壓力;
老年人又不擅長使用手機等高科技產品,最多看看電視遛遛鳥。
不妨大家放鬆下來,不要用「學習」的態度去對待傳統文化,而是把了解和傳播當做消遣。
畢竟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有種方式叫「寓教於樂」,我們為什麼不行呢?
只要主動貼近相關題材的作品,知識自然會靠近你的身邊。
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潛移默化的例子絕對不止於此。
提醒我們今年是哪一年的聲音環繞在身邊,傳統文化亦包含其中,只要伸出手觸摸,必然能有新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