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標必中的表情包(你發的每一個表情)
2023-07-26 17:17:28 50
萬萬沒想到,你用的表情包可能作為「呈堂證供」!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記者搜索到了多個相關案例。
涉及借貸款時
不能代表明確認可
而在另一份民間借貸案的判決書中,貸款人張輝鋒給借款人閆浩發微信,羅列了後者的借款明細。閆浩則回了一個表情符號「OK」。
這一表情符號在張輝鋒看來意味著認同,但閆浩稱:這個「OK」不是認可張輝鋒的微信內容。
安徽省太和縣人民法院認為:張輝鋒提交的微信記錄,沒有得到閆浩的明確認可,因而該微信內容不能作為後者尚欠張輝鋒相應金額的依據。
代表認可
相對與上述兩份判決書中的微信表情,另一些表情的含義顯得較為模糊。
如在一起房屋租賃糾紛案的判決書中,承租方租賃期滿後,面對出租方多次提醒、提出加租意願,既不表示繼續承租,也不表示搬離案涉房產,只是回復了一個「太陽」的表情符號。
在出租方看來,這個「太陽」的表情符號意味著對加租的認可。但承租方卻認為,這種認定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最終支持出租方,認為應當認定承租方同意按照加租後的標準繼續承租。同時,判決承租方承擔租賃期滿後相應的房屋佔有使用費。
被用作報帳符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刑事案件的司法文書中,也出現了表情符號。
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看到一份《祝志祥、鄧洪偉、彭奮等組織賣淫罪二審刑事裁定書》。其中寫道:劉某等人「在賣淫活動後多次向祝志祥的微信號發送微笑等表情符號用於報帳」。
作為研究網絡表情的學者,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副院長胡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就國內的大多數案件而言,網絡表情通常只是作為輔助證據出現,並非佔決定作用。不過,鑑於表情符號含義的模糊性,如何解讀、認定網絡表情的含義,確實已經成為網絡時代司法者面臨的挑戰。
來源:法治周末
來源: 廣州新聞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