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視頻節目觀後感
2023-07-28 05:04:33
《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其教育意義深刻,社會反響極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視頻節目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視頻節目觀後感【篇一】
葡萄牙和西班牙,考航海了解地球,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場上第一場大戲落幕。
「小國大業」,「大國崛起」,荷蘭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地方,如何撐起「大國」二字。荷蘭的崛起,是通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步一步發掘。
英國的《大憲章》為人類的文明又推進了一步,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現代社會的轉型,走向了工業革命。當亞當·勒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國市場。
路易十四將法國的啟蒙教育得到了普遍傳播。拿破崙用武力方式將法國帶向了歐洲巔峰。然而武力不能維持這一切。在後來戴高樂帶領下,恢復了往日光輝。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好總理。在二戰中被殺的二百五十萬多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麼是大國?敢於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才能堪稱大國。
盛田昭夫說堅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精神!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都是好學,重視教育的人。使俄國出現了大批像列夫·託爾斯泰一樣的知識分子。正是在他們的思考中,逐漸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明。
列寧,是一個很成功很成功的人。很敬佩他,他保護了人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甦。又在史達林的五年計劃的帶動下,使蘇聯成為了蘇聯強國。
美國的崛起,在我眼裡是一個奇蹟,從五月花號上的一百多名的英國人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強國。和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離不開。
看來,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有幾個共同點。有對外擴張的歷史,都曾經稱霸世界,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在教育、工業、科技等某一方面有過突出的表現。再看看中國,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我想,中國能不能稱霸世界,這不重要。能不能成為工業、科技強國,這不重要。中國,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能這樣存活到現在,本就是個奇蹟了。我想,中國一定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
《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視頻節目觀後感【篇二】
看完之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懷祖國」。他們先求知於世界,爾後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1871年12月,日本新政權對外派遣「歐美使節團」。他們考察研究了歐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把對自己國家有益的都進行研究。巖倉使節團的出訪出動了當時日本新政權的主要成員,共51人,而這些人都是掌管具體實務的新政權骨幹,可以說,這次出訪相當於日本行政部門的全體出動。日本政府對「求知識於世界」的重視可見一斑。巖倉一行的出訪使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前所未見的知識。這次出訪對日本政府的主要成員作了一次有效的「洗腦」,認識到當時自己國家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並開始準備想歐美國家學習。巖倉使節團的出訪讓日本新政權的主要成員大大地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在歷時良久的考察中,學校教育是最使巖倉一行感到驚嘆的。所以,日本新政權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視教育」作為大課題。伊藤博文最先提出興近代教育,希望通過教育來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任何文化落後的民族,民智未開的國家,都是難以進入近代社會的。這種積極主張興近代教育的思想,為近代日本教育的興起拉開了戰略性的序幕。教育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誌。日本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說是得力於教育。日本把教育作為國家之本,在發展資本主義的成長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現在,日本仍然是一個高度重視國民教育的國家。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國要謀求中國的繁榮昌盛,也應學習日本高度重視教育事業。
沈鈞儒在《家庭新論》中說道,「要把十年以後的中國變成什麼樣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兒童受的是什麼教訓。「可以說,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取決於教育。日本和中國,只有一水之隔,它從封建、落後的「蕞爾小國」變成了現今令人矚目的「經濟大國」,其過人之處讓人佩服。驚嘆之餘,不僅感慨我們中國也應該放眼世界,汲取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借鑑古今中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以謀求國家的強盛。
《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視頻節目觀後感【篇三】
《大國崛起》是一本氣勢恢宏的書。花一周時間讀完,仔細品味,過程中有很多感悟與驚喜,感悟在兩三年之後再次接觸這幾個大國的沿革變遷,確實好的書多次讀每次都是不同感覺;驚喜在我好久不讀歷史書了,這次讀這本書竟然發現我在半年之後,還是對這些歷史有著較充分的興趣,半年前讀了本關於宋代的簡約介紹的歷史書。《大國崛起》是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歷史的書。書中提到的9個國家的崛起歷程,帶給人的不僅僅是國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國家如何在順應發展潮流中通過經濟的崛起從而實現國家崛起的思考。《大國崛起》濃縮了海洋時代上出現的各個強國發展的精華,讓我再次感受的強國的不易。
葡萄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許多省份,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願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並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他用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向全世界證明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德國,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恰似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那麼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誇,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人均數據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對於中國乃至任何一個國家強大的戰略,我有個簡單的體會:
一是重視科學和教育。回顧五百多年來大國發展的歷程,思考九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都離不開重視科學和教育,尤其是德國。德意志民族誕生了黑格爾、康德、馬克思、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藝術界的偉人,而位於柏林的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精心培育下一代是歷屆德國政府的重要任務。二戰後德國迅速崛起,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創造了高度的物質財富和社會文明。德國再次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傑出的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術領域,這也奠定了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今天,德國生產的汽車、電子、通訊等產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國的青年學子都喜歡到德國留學,今天德國的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嘆服。
二是選擇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在於幾百年來,西方主要大國的強盛無不是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選擇了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放眼歐美大國,無論是葡萄牙、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制度創立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等,這些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以及德國俾斯麥的改革等無不如此。而位於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都曾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所以,國家的強弱、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進步性。
三是靠實力說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單是叢林準則,亦是政權更迭和歷史發展過程的不二法則。弱國無外交,我們都了解中國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為閉關鎖國,因而閉塞視聽,因此夜郎自大,然而,也正是他們口中的蠻夷倭寇未開化的不屑之流,用堅船利炮,輕易就敲開了自詡的所謂泱泱大國的國門,讓中國喪權辱國,我想對現在中華兒女的民族自尊心都還是有影響。於國而言,實力就是綜合國力,乃政治、地域、科學、技術、軍事、經濟、人口等的概括和整體評價,井底之蛙看到的永遠是自己頭上的一小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