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收集民間歌謠的意義在哪裡(曲辭歌辭鼓吹)
2023-07-28 17:08:45 3
樂府詩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有許多「迷之稱謂」,除了最為人知的樂府詩歌外,有時還被古人視為流行歌曲,有時也被當作曲子詞、元雜劇、元散曲的代稱,甚至近代人物楊鎮華翻譯《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時還沿用了「樂府」一詞,將其譯作《莎氏樂府本事》。
再加上就算是漢樂府,又有曲辭、歌辭、鼓吹曲、橫吹曲、鐃[náo]歌等等紛繁的分類和稱謂,讓人眼花繚亂。
實際上,樂府是一種特殊類別的詩,一般被視為古詩中的一個體裁。樂府詩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自古至今關於樂府的研究也掀起過許多高潮。
今天我們通過梳理樂府詩在詩歌史上的發展來認識它的全貌(上篇漢樂府,下篇漢代以後)。
樂府最初是指主管音樂的官府機構,班固記載建立於漢武帝時期。1977年,西安秦陵附近出土的編鐘上鑄有「樂府」二字,不少學者認為樂府機構由秦代開始設置;但也有很多人認為秦代樂府只是太樂或太樂令的統稱一類,仍支持班固的記錄。目前關於樂府最早建立於何時,學界仍沒有一致的看法。
漢武帝時期樂府機構的主要任務包括:制定樂譜、訓練樂工、搜集民歌、製作歌詞,注重吸收民間和西域的「新聲變曲」。
民間歌謠因此受到重視,武帝派專人到全國各地,搖著鈴鐺(木鐸) 採集民間的詩歌、歌謠和音樂。這些音樂和文學的素材被採集上來,經樂工和文人的潤色、加工,成為樂府詩。
所以在樂府詩中,如果是採集來的民間歌謠再配以音樂的就叫「樂府民歌」,如果是以文人創作的詩歌再配以音樂的就叫「樂府歌辭」。不論是樂府民歌還是樂府歌辭,早期樂府都是配樂演唱的,屬於音樂文學品種,漢代人也稱樂府詩為「歌詩」。
到西漢末,樂府規模發展到800多人,即使漢哀帝罷樂府,仍有300多人。
早期樂府涉及宗廟樂章,兼及民間歌謠,逐漸發展出蕪雜豐富的內容,有為他人歌唱的,有為自己歌唱的,有的屬於廟堂,有的也反映士大夫的心靈之光。
宋朝郭茂倩整理了從堯舜禹時代到五代這一漫長歷史期間的樂府詩,編成《樂府詩集》十二類共一百卷,他根據音樂來源和用途的不同,把樂府進行分類。漢樂府中主要的有以下幾類:
一是郊廟歌辭。郊,是祭祀天地;廟,是祭祀祖先,《郊廟歌辭》屬於高高在上、歌功頌德的廟堂文學,在朝廷郊廟祭祀的正式場合使用。
劉邦建天下後命令叔孫通建立了一整套郊廟樂,文帝、景帝、武帝也陸續創作一些,形成比較完備的宗廟雅樂。
郊廟歌辭大多辭義難懂、莊重深奧,在祭祀、巡幸、出行時使用,主要是美化臣王德行和業績。
二是鼓吹曲辭,又稱「鼓吹鐃[náo]歌」、「短簫鐃歌」,是天子宴樂君臣、賞賜有功臣下、皇后冊封等重要儀式中使用的音樂,也是軍隊向朝廷獻功的軍樂。它用以伴奏的有簫、有笳[jiā],有時還打鐃,效果上熱烈高揚。
其中比較經典的有哀悼陣亡將士的《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意思是說,在城南城北作戰,沒人埋葬的屍體都成了烏鴉的食物,我對烏鴉說,你暫且不要吃,用你那嗚咽的聲音且為亡者哀嚎吧!沒人為他們下葬,腐爛的肉還能逃得出你的口嗎?
詩中直面死亡的驚心動魄,充滿軍人的悲壯和悲劇的力量。
三是橫吹曲辭。純用於軍中,來源自北方的胡樂,樂器使用鼓、角,常常在馬上演奏。
樂器:笳
樂器:角
四是相和歌辭。是中國最古老的歌唱方式之一,最受漢代及魏晉人士喜愛的音樂類型,歌辭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寶貴遺產,對後代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相和歌辭演奏時以絲竹樂器伴奏,有五種不同的調,可活潑、可古雅,歌者一邊歌唱一邊打節拍。
漢相和歌絕大部分採自民間,我們所熟悉的《陌上桑》就屬於這種。
五是清商曲辭。以清調、商調為主音得名,是相和歌的直接繼續和發展。清商樂在三國、兩晉興起,又與南方的「吳聲」、「西曲」相結合,在南朝興盛發達,成為音樂中的主導。因此,南朝樂府,絕大部分屬於清商曲辭。
六是舞曲歌辭。既包括郊廟舞曲「雅舞」,也包括宴會舞曲,即非雅舞的「雜舞」。曲辭大多難辨其義,問津的學者不多。其中《徘歌辭》是漢代宮廷裡喜歡上演的節目——徘戲的曲辭,演員一般為侏儒。
此外,還有琴曲歌辭,現僅有司馬相如琴歌二首;雜曲歌辭,沒有確切分類雜而收之的;雜歌謠辭,類似歌謠,包括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
漢樂府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甚至有人說樂府與《詩經》《楚辭》並稱中國詩歌三大源頭,但它在漢代仍有三個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是漢樂府具有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的雙重身份,還不是獨立的文學文本;
二是漢樂府在兩漢時期不是主流,文人的主力仍是創作辭賦,所作樂府詩數量極少;
三是不能簡單地將漢樂府等同於民歌,不少樂府詩歌雖然採自民間,但已經過知識階層的雕琢和打磨後,已經是精緻化、深加工的文藝作品了。
漢代樂府詩現存270首,具有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的雙重身份,它以濃厚的生活氣息、生動活潑的想像力、激烈直露的豐富感情、雜言體與五言體的新詩型,成為後世詩歌創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種特殊詩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