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惡性肺結節是肺癌嗎(的肺結節是良性)
2023-07-28 07:23:37 1
體檢時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被查出得了「肺結節」,它給人們帶來的恐慌、焦慮不遜於肺癌!
本身帶來的災難肺結節到底是什麼?
肺結節是否等同於肺癌?
得了肺結節該怎麼辦?
肺結節只是醫學影像學上的一個術語,在胸部CT或胸片上發現類圓形的直徑小於3cm的病灶通常稱為結節灶,而直徑小於1cm的則稱之為「小結節」。
肺內結節形成的原因很多,有良性和惡性之分。
良性的原因包括炎性假瘤、結核球和真菌感染等形成,而惡性地分為原發的肺癌和肺內轉移癌。由於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都每年常規體檢,因而隨著胸部CT檢查的普及,肺小結節檢出率居高不下。
大約80%-90%肺小結節為良性病變,不必過於恐慌,但其中確實有一部分的早期肺癌,因而定期複查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人一看到自己肺部有小結節,就想趕緊手術切除,以免除後患。我們對待肺結節的態度應該是重視,但也不是所有肺部小結節都要進行治療,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果是非常小的肺部結節(首次發現不超過1釐米),通常是不需要進行任何處理的,定期觀察即可。
需要特別關注的一種結節是磨玻璃結節,如果在連續的CT觀察中都能監測到,並且在1年~2年內都變化不大,就要高度懷疑這個肺結節是早期的肺癌。但不用太緊張,之所以觀察很長時間結節變化都不大,是因為肺癌在這個階段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等發展到能轉移且威脅生命的階段要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在這個階段有充分的時間觀察,而不用急於治療。
相反,如果發現肺部的磨玻璃結節在隨後的CT觀察中短期內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比如增長得特別快,或明顯縮小甚至消失,或位置、形態發生改變,那這個結節基本就是良性的,有可能是炎症或肺內的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觀察並不意味著放任不管,通常需要進行定期複查,具體多久複查一次要根據結節的大小、性質等來定。對於首次發現的1釐米以下的肺結節,我們一般建議先以觀察為主,3個月~6個月後複查CT,並堅持隨訪。至於檢查的方式,首選低劑量的螺旋CT。
低劑量CT:目前證據顯示,低劑量CT是篩查肺癌的有效手段,主要優點是輻射劑量小,其輻射劑量大約是普通CT的1/4左右。
普通CT平掃:普通CT平掃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的CT檢查,絕大多數基層醫院都有配備,普通CT平掃掃描的層距通常為8-10mm。低劑量CT和普通CT都常用作體檢胸部檢查,優點是檢查快、設備要求低,缺點是層距過寬,可能造成小結節的漏診。
PET/CT:PET/CT主要可用於肺癌高危實性結節或部分實性結節的診斷,多個結節時還可為選擇哪個結節進行活檢提供參考意見,主要原理是腫瘤細胞具有較高的葡萄糖攝取和代謝,缺點是價格昂貴,不推薦作為肺小結節的常規隨訪。
觀察是好事,但卻讓很多患者難以真正放心。畢竟身體裡面埋著一個「不定時炸彈」,時刻都有可能「爆炸」,讓人難免想「切之而後快」。
如果在觀察過程中,結節確實逐漸變大了,通常考慮是惡性的可能性比較大,這時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早期肺癌的手術治癒率幾乎可以達到100%。
現在大家對手術切除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是能不能做微創。事實上,微創手術對醫生來說已經不是什麼高難度技術,我院現在的肺結節90%以上都可以做到微創切除。
但需要科普的是,很多患者和家屬認為微創手術就是損傷很小的手術,可以在門診完成或者沒有太大的手術風險。實際上,微創在不同科室、不同操作中的意義是不同的。
對於胸外科的肺部手術,微創手術是相對於之前的大切口開胸手術而言的。過去的胸科手術要切一個很長的切口。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將攝像鏡頭和一些專門的手術器械引入胸外科手術,使得手術切口可以很小。由於攝像頭的引入,使醫生對局部觀察得更加清晰,因而手術也比之前的操作更加精細。但這樣的微創手術依然是要在全麻下進行的,依然要打開胸腔,切除範圍也不會縮小,所以仍然屬於大型手術,一定要住院,在手術室完成。
由於微創手術對胸壁損傷小、內部操作精細等特點,大大縮短了患者術後的住院時間,大部分微創肺切除患者手術後2天~3天就能出院了。
最後跟大家再次強調,肺結節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病急亂投醫。患者擺正心態很重要,不恐慌,不忽視,第一時間到正規的專科醫院就診。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