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張雨綺白鹿原觀後感精選

2023-07-28 05:36:10

  《白鹿原》以田小娥為主線,讓電影從龐大的時代跨度和複雜的人物關係中走了出來,把故事講明白了,這麼做有得有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鹿原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雨綺白鹿原觀後感【篇一】

  上半年會引發版本爭議的有兩部片子,一部是臺灣魏德聖《賽德克·巴萊》,一部就是王全安的《白鹿原》,他們的最初版本都是片長驚人。相比之下,魏德聖還可以解釋為刪減能讓觀眾更好地去欣賞,但王全安更多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現。從去年製造首都文藝各界好評如潮的聲音,再到年初參賽柏林拋出刪減過身的無奈。這一齣戲,內地觀眾似乎並不陌生,那就有如虛造個禁片之名,立馬增加了同情分。以顧長衛為例,他的三部長片無一不是說遭到了刪減,損害了創作。但類似的事情,你身在中國,拍禁錮最深、鉗制最緊的電影,實在無人能夠倖免。然而,《白鹿原》引發的聲音反彈似乎更為強烈,這一方面大概是跟有國營背景的西影廠參與投資有關,另一方面,《白鹿原》是榮獲過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讀者眾多,影響深遠。

  如果引述作者陳忠實的說法,他對《白鹿原》的成片效果很滿意,超乎想像。然而,他針對的是最初的220分鐘版本,至於後來版本,包括國內公映版的面目尚無從知曉,去年賣力猛誇的恐怕要找一些託詞藉口了。刪減對《白鹿原》的損傷確實很大,但是,如果憑藉想像去填充整部電影,生造出一些好感,似乎也無此必要。

  在我看來,《白鹿原》散發出第五代導演的濃烈氣息,影片與《黃土地》和《紅高粱》有異曲同工之妙(片名同是顏色系),人的命運與土地密不可分——正如片中不時出現的廣袤麥田。電影通篇採用mastershot(主鏡頭)拍法,保持身段和距離。即便有激烈衝突、人物情緒大爆發,鏡頭始終都不願意湊近一些,近乎呆板地定在那兒(以遠景和中景為主),同時,導演也不想在剪輯上做些調整,前半段的節奏平穩得驚人,後面又失於散亂。因而,無論看沒看過《白鹿原》原著,觀眾都必須要氣定神閒。

  王全安暴露了他的驚人野心,他試圖通過一部耗資巨大的史詩片來奠定自身地位,引領新一批導演的商業大潮。如果《白鹿原》真以完整版上映,其規模架勢和殘酷結局,絕對不遜色於他迎娶張雨綺的「鴿子蛋」。只是,正如剛開拍時外界的顧慮,《白鹿原》書中有諸多與性有關的描寫,那肯定是審查忌諱,一旦去掉這些,那拍攝《白鹿原》又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豈不料,放在中國,當性與政治一起搬上檯面,後者反倒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參照最初的完整版本,《白鹿原》被刪減的地方大多是出於政治考量,同時片中也有一些近乎諂媚或者是諷刺的臺詞。刪減對後半段的損傷尤為明顯,直接拿掉了抗戰後的段落。太過直接的動刀,造成了人物命運的不知所蹤。電影開頭是三個小孩:白孝文、鹿兆鵬和黑娃。末了,三個人的命運都沒有交代,不知所蹤,只剩下踉蹌的老傢伙,目睹祠堂被炸,灰飛煙滅。僅就這點而言,《白鹿原》的架構已經被完全破壞,父子反目是鋪墊到位了,但上下兩代人的傳承關係只交代了一半,白鹿的傳說估計也成了封建迷信。至於有些觀眾抱怨書中白靈等角色被刪,這些都是改編劇本要做的犧牲,畢竟光是這樣,《白鹿原》已經顯得人物眾多,內容龐雜。

  《白鹿原》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它保留了原著裡赤裸裸的原始欲望,下半身的臺詞橋段尤其多。從泡棗到撒尿,書中得來,全不費功夫.化為影像,當真也是肆無忌憚地挑戰著審查尺度。至於對土地的感情,鏡頭已經說明了一切。王全安對那片麥田的愛意遠遠超過了田小娥,寒來暑往,串接轉場,反覆出現,反倒有偷懶和不會講故事之嫌。基本上,王全安還是採用了第五代的敘事方法,不重細節,偏好全貌。眾多人物極力克制著情感,惟有田小娥這樣的女性風騷難耐,愈發張揚。此外,電影的場景道具和美術服裝也還不錯,時代還原做得挺到位。大銀幕上看老腔的演出,氣勢不凡。當然,這背後原因很可能只是砸錢二字。

  缺點方面,刪減佔去了很大一條。刪減以外,《白鹿原》依然犯了群眾演員糟糕的中國式大片通病,他們要麼表情木訥,饑民不像饑民,要麼只會振臂高呼,把領便當的心思暴露無遺。可以說,在有名有姓的人物角色以外,王全安完全放棄了這塊領域的努力。僅就群演這點,那些看過最初版本就大喊劃時代傑作的,當真可以休矣。儘管有人解釋說,那是為了製造輿論,進行施壓,但回頭來看,類似前期宣傳的案例太多,無異於另一種形式的捧殺。

  相比之下,其他職業演員的錯誤和不到位都可以原諒,比如說張豐毅太收、吳剛太放,那是眼光問題,並不是硬傷。當然,所有人都可以原諒,惟獨飾演田小娥的張雨綺無法原諒。我並不反對導演把女演員當繆斯女神,只是,當女演員是他老婆,這般情況大多會搞砸。我更無法理解柏林電影節時有關張雨綺演技脫胎換骨的傳聞,在其他人都有不可逆的損傷時,田小娥的命運是有始有終,甚至死了還有戲(造廟)。光是這些,足可見王全安對張雨綺的愛意有多深,指導過度,近乎過火。準確說,在前半段,在段奕宏(黑娃)出跑前,張雨綺的戲份都還可以接受。但這黑娃一跑,她就失了魂似的。跟人莫名其妙地搞上,各種太超過的演繹方式。餓了個半死還要躺在床上,露出香豔的鎖骨。可以說,她後面的表現,完全游離在故事需要以外,也把整部電影變成了「田小娥」。

  只是明眼人都看得出,從祠堂到白嘉軒,他們的存在才是白鹿原的悲劇所在,壓抑引發了叛逆,導致反抗。《白鹿原》遺憾的地方在於後半段,當故事離開了主線索和軸心人物,田小娥棲息的破窯洞成了主場景,更有不搭嘎的進城一段,演起了皮影戲,暴露了王全安過度展示傳統的缺陷,當真是走電影節路線導演的一大通病。相比苦難的橫陳,這類脫離於劇情故事的陳列型段落,實在毫無必要。至於苦難本身,說起中國的農民,就連劇中人都會兀自感嘆一番。因為本來就很苦,無所謂再苦一些,再慘一點。

  電影《白鹿原》的背後,家族恩怨被弱化,同時白嘉軒也並不知道,他在成為受害者的同時又扮演了施害者的角色。與主動施害不同,他是恪守祖訓族規,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慘劇。由白鹿原往上,歷次政治運動以鬧劇般的方式開始,又鬧劇般收場。無需聯想,這大抵也說明了二十世紀中國的政治環境,家長與族長的大家庭,無法逾越的權威,總是難以動搖。當下一代急欲擺脫上一代(父輩)的命運悲劇,結果他們掙扎一番,又重複著他們的故事。

  「風花雪月評凡事,笑看奇聞說炎涼,悲歡離合觀世相,百態人生話滄桑」。本來接著麥田與糧食的話題,電影在結尾處大可拋出農民與腳下土地的關係影響。只是,當幾個人物憑空消失後,電影也草草結束,這故事都沒講完,剩下的只能去依靠想像嗎?

  張雨綺白鹿原觀後感【篇二】

  如果沒有原著《白鹿原》,那麼電影《白鹿原》將會再次生冷硬狠地攪動觀眾的五臟六腑,如果由220分鐘刪減至188分鐘再刪減至156分鐘,《白鹿原》或更能將原著展現得完整一些。但沒有那麼多「如果」可以假設,影院裡放映的這版《白鹿原》,就是在原著地基上起的一座高樓,它堅固與否,要靠觀眾暴風驟雨般的討論來檢驗,但眼下一個事實是,現在我們談的是電影《白鹿原》,而非那個在記憶中模糊的原著。

  作為上世紀90年代讀過《白鹿原》且之後一直沒有重讀的讀者,我對原著的印象只剩下概念性的東西,比如強烈原始的欲望,以及被這欲望衝擊之下的靈魂道德、宗族秩序、鄉土政治等,閱讀的快感同時會伴隨著不適感,這源於它真正潛入了民族歷史的深處,用「真實」這把刀子剖析著人們的靈與肉,試圖割斷至今仍在桎梏、統治著我們言行的一些「繩索」。現在,隨著電影影像一幕幕地呈現,當年閱讀原著時的五味雜陳又在內心複習了一遍。

  如果沒有了白鹿原所瀰漫緊張與壓力,沒有了情慾帶來的撕裂感,沒有了圍繞「男女關係」那些「見不得人」的描寫,《白鹿原》的衝擊力會大大削弱,這也是為什麼《白鹿原》難拍的主要原因。電影《白鹿原》的前半部分,重點在描述麥客黑娃和地主家姨太太的偷情故事,以及他倆跑回白鹿原後所遭遇的阻力,這部分故事稍顯平淡,但有粗獷剛烈的氣質作為背景,還是可以抱著欣賞的心態觀看,到了後半部分,矛盾衝突集中爆發,沉重感驟然加強,前半部分所流露的風情盡失,取而代之的是多舛的命運和醜陋的人性。

  鹿子霖的飾演者吳剛曾表示,鹿子霖對田小娥的欲望不是「髒」,而是人的本能,「中國的農民很淳樸,沒有設計好什麼陰謀,但一切就是發生了。」但電影所表現的鹿子霖,完全和吳剛所說的相反,鹿子霖不僅與田小娥有違背倫理的肉體關係,更是想以田小娥為「武器」,去攻擊他一直又敬又畏的白嘉軒,最後黑娃棍擊腰杆一直挺得很直的白嘉軒,眾族人攛弄鹿子霖當族長等,都證明鹿子霖是貨真價實的陰謀家,他也成了電影裡唯一一個難以讓人產生同情心的人物,當然,吳剛的演技也堪稱全片最佳。

  《白鹿原》以田小娥為主線,讓電影從龐大的時代跨度和複雜的人物關係中走了出來,把故事講明白了,這麼做有得有失,但鑑於影片的篇幅和觀眾的接受程度,讓田小娥成為最重要的角色或是正確的選擇。在原著中,田小娥的命運是必須有一個男人依靠,她才可以活下去,那個男人是誰不重要,但在電影裡,左右田小娥行為雖有欲望的成分在,但更多的卻是恨——她只愛過黑娃一人,她與鹿子霖在炕頭玩騎馬、喝尿的遊戲,恨意是最大的動力,對於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她有同情的成分在,但這同情也包括對他的懦弱的嘲笑。影片對田小娥的性格這麼設置,是更符合觀眾的主流價值觀的。自飾演田小娥這個角色後,張雨綺才算真正成為具備表演實力的演員,和她以前的角色相比,田小娥給她帶來的內心衝擊,會幫助她脫胎換骨、找到表演真諦。

  《白鹿原》由誰來拍、誰來演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拍、能不能演、能不能上映。現在這個版本的《白鹿原》,是在一個尷尬的時間段內完成並勉強公映的,它當仁不讓成為王全安從影以來完成得最好的作品,當然也可以說他沾了原著的光。與這部電影相關的演職人員,應忽略公映後輿論對這部電影或好或壞的評價,因為它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項成績,讓我們可以談論電影《白鹿原》,回憶原著以及它誕生的偉大時代,或許還可藉機談談電影審查以及其他。

  具有民族史詩品質的電影我們有過,比如《紅高粱》、《霸王別姬》、《活著》、《黃土地》等,但這些都是過去的作品了,在等待《白鹿原》公映的這些年間,再沒有什麼能紮根土地、流著滾燙血液的作品面世。帶著缺陷公映的《白鹿原》,仍是一件值得激動的事情,它銜接起了電影創作者對於真正民族電影的熱愛和追逐,顯現出少數電影人前赴後繼拓寬電影表達空間的勇氣與信心,《白鹿原》是不是佳作有待時間考驗,但它卻是九月份所有電影中,最值得關注和支持的一部。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