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

2023-07-28 18:34:14 2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部奪目亮麗、熱鬧、帶少許灰暗卻又不失浪漫的電影,下面為大家分享一篇作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歡迎閱讀.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

  《SlumdogMillionaire》(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部獻給孟買的影片,一部關於夢想的電影」,導演是英國名導DannyBoyle,是風靡全球的《Trainspotting》(猜火車)導演。在我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並不明白是他執導的,但在序幕拉開之後我卻帶著「誰是這部電影的導演」的懸念,激動顫抖著至影片落幕。今夜,我將以這段文字,來紀念這一次深刻的影音旅程。

  啊,此刻那印度音樂迴響在我的腦海裡,我便又重見傑瑪堅毅的目光和他眼裡深深的嘲諷。

  這是一個被謊言蒙蔽的世界,揭開這層薄薄的面紗,即是你們一向最想看到的真相,但這真相會刺痛你,震驚你。正如傑瑪在拳腳之下對那對美國夫婦旅客所說的,「你想看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東西,這就是了!」那剛硬的童音裡,赤裸裸的是印度貧民窟人民,或是全世界底層人民最憤怒的吶喊,最噴薄的爆發,對虛偽世界、強權與不公平的沉痛的控訴!只是一句話,卻分明讓人感受到那清堅話語裡的血與淚,怒與悲。Boyle對細節和對白的掌握和拿捏,在在是簡約卻深刻的。

  影片的一開始是一群貧民窟孩子在所謂的「私人領地」裡玩棒球卻遭警衛(錢權的爪牙?)驅逐的一幕。即使是貧民窟,周遭也是被錢權分瓜的土地。當孩子們在貧民窟土黃色泥屋間,破落的扃巷中奔跑逃避警衛的那時,我想起了前不久才看過的《CidadedeDeus》(無主之城),一樣的土泥房,一樣的土泥巷,一樣奔跑的貧民窟的孩子,儘管逃避的緣由有所不一樣,但那最原初的根由又怎能不發人深省。貧富差距所孳生的罪惡,貧富差距所孳生的不公,世界罪惡之源,錢權的追逐和交易,宗教衝突,帶來多少的血淚,不公,善與美的墮落!

  是的,正在這一刻,在地球的某些角落,還有槍聲,還有戰爭,還有硝煙,還有無數無辜、本能夠安居樂業的百姓在槍火之中戰戰兢兢地,艱難地生存著。祈求遠離流彈,祈求兩餐溫飽,祈求不要在睡夢中無聲死去!!!有多少富饒的土地乾裂了,有多少豐沃的農田荒蕪了,有多少牆倒下了,有多少房屋被摧毀了,有多少孩子在戰爭中死去,有多少無辜的百姓在所謂的宗教中被焚燒,有多少人無家可歸,有多少人刻著戰爭的烙印誕生或老去。我飛快地敲下這段語無倫次的文字的同時,想起了正在炮火之中的加薩走廊的孩子們在新聞圖片上的眼睛,我不能控制自我在模糊的視線之中,逃避他們驚恐的眼神。此時不禁又想起胡賽尼筆下的阿富汗少年,戰爭中的孩子,沒有童年。

  我無意於在那裡譴責戰爭和宗教之爭,但我一下筆,這個無意識的譴責和控訴就已經被賦予了。就如影片一開始,Boyle就打下了這個愛與和平的基調。不,或者他並沒有在那裡強調愛與和平,但他在這部電影所攝取的細節,所安置的片段,卻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這種無形的追求。他的基調是深刻的,他的目光是冷峻的,現實、回溯、記憶三者不斷穿插卻絲毫不混亂,畫面的切換緊密而微妙,隨著警察的質問,回溯「百萬富翁」節目的「答案」,推開記憶之門……

  一個沒有理解過正規教育的十八歲青年,打破了百萬富翁節目的歷史最高記錄,他是幸運的,但他說這是命運,而我卻只能說,這是兩個不一樣世界的人關於同一個問題的不一樣體知,也即是他們在各自不一樣的階級裡構建的不一樣的「常識」體系。梁文道在他的第一本大陸出版時評集《常識》中自序裡寫到:「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確實,這是一個常識缺稀的時代,事實上,常識往往是因人而異。所謂經濟決定上層建築也即是這個道理,常識也是階級的產物,所以它必定也有它自有的信徒。兩個不一樣階級的人,他們各自歸屬於不一樣的常識體系,但往往,一個人的閱歷和經歷,常常打破這其間的界限。這種界限是微妙的,因此,當百萬富翁主持人提出那些對一個貧民窟的底層人民來說可謂是天問的問題時,傑瑪的正確答案讓他驚詫了,這種界限的突破讓他感覺到了某種威脅,或者說,赤裸裸鏡頭下千萬人面前一記耳光的侮辱。正如上層人士的舞會中,一個窮小子帶走了場上最美麗的備受尊崇的淑女那樣,讓在場的上層男士們覺得難堪。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是一個常識缺稀的時代。

  繞開常識,節目的一問與一答之間,儼然是一個貧民少年不尋常但卻又是底層人民屢見不鮮的經歷,或悲慘的遭遇。這部電影以有限的畫面揭開了印度甚至是大多數國家的歷史和現狀,貧富的兩極分化,錢權的交易,宗教的衝突,國家機器的殘暴和黑暗。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宗教滲入到這個國家的政治與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於多種宗教並存,多少年來印度的宗教衝突越演越烈,衝突不斷激化上升,其中以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衝突最為嚴重。在殖民地時代,宗教成為殖民者分化和掌控印度意識形態的工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為政治陰謀的無辜受害者。這一幕也正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片段,傑瑪在對節目提出的「摩羅神右手握著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中,回憶了童年的一段悲痛記憶,他對訓拷他的警察說,「如果不是因為宗教衝突,我的媽媽不會死去」,傑瑪的媽媽,但是是眾多宗教衝突其中一個微小的犧牲者。而千百年來,死於宗教衝突的無辜百姓,盡濃縮於這少年的這一幕回憶。他或許不明白印度紙幣1000元上的那個人是誰,是的,聖雄甘地。他也不明白甘地的非暴力學說為何物,但他卻是甘地非暴力學說失敗的最直接的受害者和見證者。一個題材的提煉,多麼精煉而富有的,一個執導者如此精準於題材的把握和情節、畫面的編排

  ,是因為執導者對其歷史有著深刻的認識和人文意識覺醒,才得以在那2。35:1的屏幕上延伸更廣闊的畫面,鋪展至鏡頭之外。否則,那幾分鐘的畫面又怎能承載這麼沉重的憂傷和悲痛?

  寫至那裡,先前的激動情緒已漸漸平穩,對於影片的思考也逐漸冷靜下來,但故事還沒結束。不公的控訴,悲痛的哀悼卻在無限的延伸之中。此時,影片巧妙切入故事的另一面。關於金錢的罪惡與感情的完美。

  失去親人的傑瑪和哥哥舍利姆,中途加入他們的第三個火槍手拉提卡,被利用兒童乞討斂財的犯罪集團首領普努斯及其犯罪團夥用一瓶汽水輕易誘拐,一瓶汽水帶他們進入了殘酷的生活。孩子們衣著襤褸破舊,像一群純真的小鳥湧入人潮之中,攤開他們的小手,以各種方式向路人乞討。最後,為了更好地博取路人的同情和施捨,普努斯以選拔歌唱優秀者的騙局,將被選中的兒童以極其殘忍的方式用藥水弄瞎眼睛。性情兇暴殘忍的舍利姆親眼目睹了這觸目驚心的一幕,他無法控制內心的激蕩嘔吐了。正當普努斯要以同樣的方式誘騙殘害傑瑪的關鍵時刻,舍利姆將藥水潑向其中一個惡人,帶著傑瑪逃跑,而在一邊偷看這場新秀選拔的拉提卡見機也跟著逃跑了。兄弟二人跳上奔馳而過的火車,拉提卡追奔而至,舍利姆卻最終鬆開了搭救拉提卡的手。拉提卡在夜幕的微光中孤獨的影,成為傑瑪永遠的痛和遺憾,同時拯救拉提卡也成為他一生的堅持和沉默的信諾。

  逃離普努斯魔掌的兄弟二人,獨自開始了他們艱難而充滿戲劇性的人生旅程。Boyle以看似戲謔、簡單的黑色幽默,刻寫這對難兄難弟的求生之路,讓人在莞爾的同時,卻分明能夠感覺到內心那股關於貧窮的無奈和現實的悲哀。生計漸漸平穩的傑瑪始終沒有忘記夜幕中小拉提卡孤獨的影,他最終決定回孟買尋找拉提卡。此時,影片中一把溫柔的女聲的輕哼,長長的管道,兄弟二人從遠處沿著管道走來,畫面切入記憶的回溯——尋找拉提卡。

  此時的貧民窟已身處改建和城市規劃,鏡頭掠過高聳的樓層,捕捉其間的低矮泥房和偌大的垃圾堆,繁華與荒蕪,冷峻的視覺。傑瑪四處詢問拉提卡的下落,最後在一個地下通道遇到當初被弄瞎雙眼的歌者,除了得到節目提問的答案和拉提卡的下落,傑瑪的心中對眼前的盲歌者充滿了深深的歉意,仿佛當初傷害了他的人,是他自我。但,他畢竟是弱小的,對於這種不公平和罪惡,他無能為力。不是嗎?此時多少人的心中在控訴著種種罪惡的行徑,但也只能是無聲的,或微薄的,無力的。這個世界缺少的豈止是一個公正的法庭,這個世界缺少的,是勇敢的正義。國家機器之下,正義早已被重新定義。

  故事在繼續,傑瑪最後救出了拉提卡,兇悍的舍利姆幹掉了普努斯並投靠了與普努斯敵對的賈韋德犯罪集團。傑瑪以為從此就能和拉提卡過上正常的生活,豈料起了色心的舍利姆卻把槍口指向了傑瑪,要他放下拉提卡。這時,拉提卡的小手按下舍利姆的槍讓傑瑪走。多年後,在電話服務公司當茶水生的傑瑪因為替代話務員幫忙接線的機會,搜索到了舍利姆的電話,並沿著這條線索找到了拉提卡。此時的拉提卡已經成為賈韋德的情人。一個感情的夢想會以何種結局告終,此時Boyle在畫外音之中將鏡頭巧妙地切回到百萬富翁的節目現實中。

  關於金錢。有沒有不要錢的?沒有。但在感情之前,傑瑪卻選取了感情,因此他始終沒有理解那五百萬元的獎金,繼續進入問答節目一千萬的挑戰。在那裡,節目主持人提了一個傑瑪不了解的問題,但他卻在洗手間給了他一個「B」的錯誤答案。但從小在殘酷的真相中長大的傑瑪,早已看見了太多關於印度「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他怎會相信「代表性」制度下一個陌生人的答案,所以他透過排除法選定了「D」答案,最終獲得了一千萬獎金並選取進入下一個問答環節。他不要錢麼?不,他要的,他要很多很多的錢,帶著拉提卡離開這個城市,離開這個充滿太多「代表性」制度的國家。但在金錢與感情之間,他深沉地選取了感情,因為他明白拉提卡和他的哥哥會在電視機前看見他,那是他最後的一線期望。

  無欲則剛。節目的最後一個問題,「三個火槍手」第三個火槍手叫什麼名字,他不明白答案,但他卻有唯一一次機會——他與拉提卡最後的命運的懸線,致電給他的哥哥。當電話接通時,傑瑪最後聽到了被良心發現的舍利姆放出囚牢的拉提卡的聲音,他的第一句話並非問那個詢問那個答案,而是「真的是你嗎?」多麼完美。十五秒,答案未得,他卻是一聲「你在哪裡?」拉提卡嘴角一抹幸福的微笑,即使此時他們身遭不幸,他們也已然完成了此生的感情之祭。拉提卡從來也不明白這個答案,但傑瑪的目的已經到達了,問題的答案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沒有慾念的果實,他的果實,在節目之外,等待他去摘取。然而傑瑪早已成為幸運之神的眷顧之子,在鼓聲陣陣之中,影片逐漸抵達高潮。歡呼聲躍起,他最終把答案蒙對了——兩千萬。而此時,舍利姆也在槍聲之中倒於撲滿鈔票的浴缸中。兄弟二人的命運,早已註定。

  影片的最後,火車站站臺,依舊執著地等待,女聲柔美的輕哼再次流瀉而出,傑瑪走向拉提卡,他們此前的生命時光飛快地紛飛成無數的畫面,那麼漫長,卻又那麼倉促,滑過去了……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結束前的那段長達三分鐘的印度歌舞,美得讓人炫目,不禁讓人懷念起西班牙導演卡洛斯。紹拉的音樂與舞蹈,那麼漂亮,讓人心醉神馳,心生完美。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