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朗讀者》觀後感
2023-07-28 07:01:35 2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下面是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朗讀者》觀後感1:
有人說:每一首詩都有為她朗誦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一首等他朗誦的詩。《朗讀者》恰好提供了一個平臺,讓這些作品找到了為她朗讀的人,而那些人也遇見了值得他們用詩去表白的陪伴。
陪伴,一個多麼溫暖的詞,便是不經意從唇齒間吐露,都會帶著絲絲幸福與感動。親人的陪伴,朋友的陪伴,愛人的陪伴,陌生人的陪伴……每一種都是人生的一份驚喜。人的一生很長很長,一段旅程裡會發生太多太多故事;人的一生很短很短,每個故事匆匆開場過後又匆匆散場。你和我都是這故事裡的角色,總要面對坎坎坷坷,經歷起起伏伏,體會雜陳五味。這百態的人生裡最黑暗的日子、最難過的日子,往往都是沒有陪伴的日子。陪伴的出現,仿佛一道光,穿透了霧靄,照亮了生活。恰恰因為有了陪伴,才有了面對一切的勇敢;恰恰因為有了陪伴,才有了不再沉重的嘆息;恰恰因為有了陪伴,才有了繼續向前的力量;恰恰因為有了陪伴,才有了鐫刻在心底的震撼。
遇上那些陪伴是一種幸,擁有那些陪伴是一種幸,記得那些陪伴也是一種幸。陪伴,讓所有不幸的日子都開滿了花朵,讓幸福的日子陽光更為燦爛。有幸,在寒冷的日子裡,有你為我取暖;有幸,在悲傷的日子裡,有你借我肩膀;有幸,在寂靜的日子裡,有你陪我聆聽風來的聲音。
所有的陪伴都是一場驚喜,如果遇見,請好好珍惜。
《朗讀者》觀後感2:
最近,開始看一檔電視節目《朗讀者》,節目中主持人說「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令我印象深刻。節目每期有一個主題詞,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有關「告別」,更有關「勇氣」。每一個嘉賓都會朗讀一段文字,或者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這些人,這些文字給我們分享了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理想和信仰,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體會。
節目的開始在各個城市的朗讀亭裡,朗讀者都說「謹以此篇,獻給我愛的人們……」短短的朗讀,飽含著心中的愛與思念,思考與期盼,理想與信仰。當李亞鵬讀著朱自清的《背影》,父親在月臺買橘子蹣跚的背影就在眼前浮動,父愛的深沉悄悄地在心裡流淌;當楊乃斌和媽媽讀著冰心的《不為什麼》:「『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額,抵住我的前額,溫柔的,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當徐靜蕾讀著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我會想起外婆慈祥的臉和那和藹的目光,格外的思念;當斯琴高娃讀著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現實告訴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眼淚不停地流,趕緊打電話給媽媽,覺得媽媽在身邊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初為人母的母親對女兒祝願:「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作家寫給遠方兒子叮囑「要保護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衝突……」;自閉症兒童的父母的勇氣「在生命的意義上,我們都是奇蹟,正如未來不一定比現在更重要,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文字就是這麼的神奇,總能擊中我們內心柔軟的部分,恰如其分的表達出我們的情感。
在節目中有許多年輕的戰士,燃燒著自己的青春,拼搏著自己的理想,給了我深深的震撼:無國界醫生蔣勵在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接生了數千名新生兒、維和戰士申亮亮在異國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耶魯大學生秦玥飛和年輕的同事們在希望的田野上,帶領村民致富……也有許多年長的前輩依然在堅持著自己的信仰:敦煌女兒樊錦詩不忘初心,一輩子守衛著敦煌文化、已故清華教授趙家和,他曾將一生積蓄全部匿名捐獻給了陌生的貧困學生、紅絲帶校長郭小平,選擇了用愛和奉獻,為一群特殊的兒童撐起了一把傘,為他們擋風遮雨、九十多歲的翻譯家許淵衝說:「生活吶,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回憶。」……生活中有那麼多可愛的人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創造著更美好的世界,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努力奮鬥呢?
看到這裡的時候,常常會在想「如果是我,我會想給誰朗讀什麼呢?」想起上次看到巴金、老舍、朱自清這些文學大家的名字還是在上學的時候書本裡,長大後的我,丟掉了書本,忘記了文字的看讀寫,也忘記了最初愛書的情懷。而《朗讀者》,讓我重新遇見了那些曾經熟悉的名字和文章,也遇見了曾經的自己。我想,在今後的時間裡,試著放下手機,安安靜靜的去讀一段文字,思考下生活,關心下身邊的人,收穫一個充實的生活。
《朗讀者》觀後感3:
不管過去還是現在我都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的含義包含著世間一切,一花一草一菩提。它所組成的詩句蘊含著詩人的心境,短短的幾句話就能把一幅幅的畫面放映在眼前。
品詩,品的是故事,是場景,是字裡行間抹不去的情愁。「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是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情。詩,是我們華夏的瑰寶,在歷經五千年的時光裡都不曾在人們的眼中消失,而如今懂詩的人越來越少,品詩的人也越來越少,只有極少數人才有發現美的眼睛。
詩,需要去朗讀,需要將自己帶入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以前我只知詩美,卻從未想過朗讀它,可是如今的我才知道只有朗讀才能讓詩的美更上一層。「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要用豪氣去朗讀;「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要用溫和;「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要用悽美。這些好詩如果不去朗讀,不去品味,那詩中的豪情壯志,悽美柔和就展示不出來。古人時讀書要求大聲的朗讀,雖然現在的人也有朗讀,但他們大多是學生時代,只求的大聲不求理解其意,埋葬了詩的意境。
如今我國還有大量的詩集流落在外或埋葬在土裡等我們去發現,那些因出土而破損的詩集是我們損失最大的財富。試想一下,當你老了,兩鬢斑白,帶著老花鏡,手裡捧著一本詩書,坐在長椅上,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何嘗不是人生一大樂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