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觀後感範文:地球上的星星

2023-07-28 16:42:28 2

  《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很感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名9歲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下文是小編整理的觀後感範文:地球上的星星,歡迎閱讀參考!

  觀後感範文:地球上的星星一

  昨日晚上看了印度影片《地球上的小星星》,觸動頗深。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因為拼寫障礙曾一度被老師宣布為智障。被第一所學校開除後,父母無奈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學校。重複以前學校的故事,他被罰到教室外面罰站,門門功課得零分。他徹底自閉了,不再說話,不再玩耍,甚至他最愛的媽媽打電話給他他也不再接聽。直到一個年輕的美術老師的出現才改變了他,他發現這個小孩存在的問題,幫忙他克服了拼寫障礙,並使他的天生的繪畫才能得到充分發掘,他的畫徵服了所有的人,他成為學校裡的明星人物,每個老師學生都喜愛他。他徹底告別了以前的那個他,笑容重新回到臉上,自信活潑健康快樂。是那個美術老師拯救了他,如果沒有他,他或許會被這個社會,這個教育制度扼殺至死!

  是啊,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小星星,都有他的閃光點。但是社會卻簡單粗暴的用學習成績衡量一切,成績好就是好孩子,有前途有期望。成績不好就是壞孩子,不聽話,惹事,一無是處。學校老師雙重打壓,孩子自卑痛苦。正如影片中那位美術老師說的那樣,此刻很多父母不是在養育孩子,而只是在養一匹「賽馬」,把他的各種期望壓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實現自我的目標。孩子的天性被完全打壓。家長不會理解尊重自我的孩子,也體會不到孩子內心的苦楚。當孩子達不到目標的時候,便指責孩子懶惰,不聽話不懂事。並拿成績好的孩子與之相比較。孩子在成績面前變得一無是處,他其他方面的優點被完全忽視。身為老師家長雙重身份的我,不是有時候也會犯同樣的錯誤嗎?想想自我的簡單粗暴可能會給自我的學生帶來的傷害就有些慚愧!以後真的就應從學生自身出發,設身處地的為學生思考,或許會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吧!

  其實每個孩子都就應有他絢爛多彩的童年,家長老師更就應走到孩子的內心,找到真正適合他自我的學習方式。孩子認識的字多或者比較大的數字的算術題會做家長就會很高興,所以有時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就生硬的去教。小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枯燥乏味的學習對她根本就沒有任何吸引力,或許作家長的就會不高興。有天早上,泉泉告訴我:「媽媽,我愛學習。」我十分高興,她之後說:「我想讓媽媽高興,所以我愛學習。」聽完女兒的話我內心真的好沉重,孩子並不是從心底裡愛學習,她是為了讓媽媽高興才學習,或許我的教育方法也有些急功近利了。如果單單追求孩子多認識部分字或會幾道算術題,而讓她對學習產生厭噁心理,那就得不償失了。

  作為家長的我真的就應拋棄功力思想,走進孩子內心,讓她更加自由健康快樂的成長!

  觀後感範文:地球上的星星二

  《地球上的星星》開始了!隨著同學們的一聲喊叫,我便坐在座位上,看著屏幕。

  當那位老師來到伊夏他們班上時,是以小丑的打扮出現的,全班同學又唱又跳,唯獨伊夏不笑,一臉茫然。接下來,老師讓同學們畫畫,全班同學都快畫好了,可伊夏的畫紙上仍然一片空白。老師很快察覺到了,認為伊夏不會畫畫,去訪問了伊夏的家庭,可事實出乎人意料之外,伊夏是個很酷愛畫畫的小男生,並且是一個很聰明的男孩。

  美術老師偶然的看到了伊夏畫的那幅與家人分開的圖,他把圖改成了伊夏正慢慢一家人在一起的圖。

  在美術老師的悉心調教下,伊夏變成了一個成績好並且有天才畫技的優秀小男孩,而且參加了繪畫比賽。

  在繪畫比賽的那一天,伊夏遲遲沒有出現,我也替他著急,不一會,他出來了,我也鬆了一口氣,伊夏今日特地把他哥哥送也的顏料拿了過來,畫了一幅小兒垂釣圖,不用說,這幅作品是第一名。

  結尾放的是伊夏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團聚的場景,這一刻,我真為他而感到高興!

  觀後感範文:地球上的星星三

  《地球上的星星》一部洋溢著童真、包容、善良跟陽光的電影。

  一、關於Autism(孤獨症、自閉症)

  要了解這部電影先要解釋什麼是讀寫障礙或者說Autism自閉症、孤獨症,我們能夠借用列維史特勞斯的「生物語法」概念。稱每一個個體體內都有一種「生物語法」,以讓他們自我去解釋文化信息的符碼和理解關於文化信息符碼的解釋,那裡的符碼指的是一個特定時期人們所共享的習俗表達,如道德、邏輯、習語等等。從這一個概念我們能夠很容易發現,如果一個人他體內的「生物語法」與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別的話,他很有可能就沒有辦法順利地讀和寫。比方說,荷蘭畫家梵谷、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再比方說,在15世紀就畫出飛機模型的達文西……我們小的時候學到的課文說,達文西自我學著母雞要孵化小雞,課文後面總結說達文西是勇於實踐,可誰能保證他只是真的認為自我有潛力孵化小雞呢?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跟我們眼中的很可能是不一樣的啊。

  該症一般起病於36個月以內,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症狀,即: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某一方面極具天賦,被稱為「xx天才」

  電影中的小男孩遇見的的確是典型Autism的症狀——讀寫障礙,文字、符號在他的眼裡動來動去,看起來象一堆亂碼。但他認識自我的爸爸媽媽,說話表達也富於「正常」社會所固有的邏輯,使得他的病症不容易被發現。老師、同學、父母都認為是他的學習態度有問題。在他自信心倍受打擊之後他選取了逃學,很快父母被請到了學校,於是被送到了寄宿學校。

  二、個性心酸的地方

  第一處,伊桑得知將被父母送進特殊學校的時候,他做了噩夢,哭著鬧著仍然擺脫不了這種結果;伊桑看見父母車子離去的時候,此時的音樂悄然想起。個性是「媽媽,你真的懂我了麼?」簡直是一枚巨大的催淚彈。他覺得自我來那裡是因為被懲罰,只能悲哀哭泣。

  第二處,是伊桑得知父母因為要觀看各方面都表現優秀的哥哥約翰的球賽,而不能來寄宿學校看他時,他覺得自我被拋棄了。

  第三個讓我落淚處,就是美術老師揭開他的畫時,小伊桑應對著他自我的像在畫裡面露詫異的表情,個性是畫中滿懷新生和天然的伊桑。

  三、理解他們是多麼困難!

  我們感嘆於伊桑內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聽不懂「把課本翻到第幾頁第幾行」這樣簡單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試卷帶回家讓媽媽籤字,結果卻不留意地讓它成為了兩條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為了逃避老師的咆哮和責罰而逃課……這些也讓我感到辛酸,但老師的主角更多的讓我感到無奈。伊桑的主角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於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麼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勢、應對需要完成的任務漫無邊際地神遊、需要不斷催促,用上比別人多上一兩倍甚至更多的時光才能完成例如穿衣這樣簡單的事情……還有無法控制的對群眾紀律的破壞!這些情景多麼熟悉啊,伊桑的老師和爸爸覺的,這是伊桑的態度或者智力問題,除此以外還能是什麼原因呢?和這些老師不一樣,我們明白這是孩子自身潛力的問題,混亂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無法有序地安排自我的行動,但是,即便有這樣的理解,作為老師的我依然會感到無奈:因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來治療和改變孩子的行為,老師和孩子都只能繼續痛苦著,繼續煎熬著。

  班裡有個孩子,和伊桑一樣,總是帶來麻煩。從早上進校門開始,老師就要開始注意他:5分鐘過去了,他是不是進了教室,還是又在躲在樓梯角地下、或者在各個樓層之間閒逛,忘了上樓?看到他進了教室,立刻要有個老師站到他身邊,不斷催促他放書包、做好課前準備,如果不是這樣,他會一向呆在外面半個小時也不進來,而且還會在外面跳啊、叫啊,帶著其它比他小的孩子一齊吵鬧,根本不管教室裡其它的孩子已經開始安靜有序的學習。教室裡,要找到一份能夠讓他安心專注的事情是多麼困難,只要老師一離開他的身邊,他就和伊桑一樣開始神遊,面前的書本攤得亂七八糟,再過一會兒他就鑽到桌子底下去了。到了群眾遊戲時光,大家都在有序遊戲的時候,他在邊上跳來跳去、尖聲叫嚷、下午戶外活動結束以後,還不停地在操場上奔跑、或者躲到樓梯間裡面不肯出來……三、了解到這些,我們都能做些什麼?

  務必經常自我詢問的五個問題,當應對體罰孩子,言語傷害時,我們是否濫用了授予我們的權利,時常逾越了道德的底線?應對學習成績背後的棍棒、重負、冷漠,我們是否處於對權力的恐懼或者難以抵擋的功利的誘惑,扭曲自我的行為,傷害兒童的心靈並辜負了孩子們的質樸、珍貴的信任?應對弱勢群體(個人),我們是否因為同情的匱乏,情感的冷漠,時常有意無意忽視了那些最需要我們注視、關愛與呵護的心靈?你幽默、充滿情趣嗎?你多久沒有在孩子面前露出恣意的笑容?我們是否因為生活的重荷而變得日漸勢利、鄙俗;缺乏生活熱情,毫無夢想,毫無真善美的信念?我們是否因為失去學習與思考的潛力,帶著別人的教案進課堂,而使得課堂變得極其平庸,乏味、毫無激情、毫無創造力?

  四、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個性的。

  就像《蝸牛牽著我去散步》中所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認為我們教了一個「生物語法」與傳統社會格格不入的孩子,這個孩子是「蝸牛」,我們受到了上帝的懲罰,上帝讓我們接下來的一段人生要牽著蝸牛走過,可沒準兒,上帝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事實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原先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當繪畫比賽時,伊桑的畫和尼庫巴老師的畫展此刻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還是流淚了,為伊桑畫中的寧靜絢爛感動,為尼庫巴老師心中伊桑的燦爛容顏感動。當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現出內心的美麗,綻放出生命的光彩時,當信任和付出最後獲得豐收時,我們都感受到了同樣的喜悅,我想每一個老師都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長和其它老師一樣。

  老師關心孩子個體,從而激活了他的潛能,讓他走出了一條人生的陽光大道。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用愛激活孩子,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喜悅,我們要有一種信念:相信孩子,激發潛能,總會進步和成功,讓我們多一點耐心和毅力,靜待花開!

[觀後感範文:地球上的星星]相關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