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到什麼動作代表是天選之助(以下五種人能得天助)
2023-08-13 03:05:51 3
01
古人說:「天助者自助,自助者天助。」
一個人只要自強不息,就會得到天助。從而,人生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一步一步走向高處,超越平凡。
有道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如果你想要做成某件事,就要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幾個方面的優勢。人和天、地融為一體,互相促進,自然諸事可成。
從現實生活來分析,以下五種人,自有老天相助。
02
第一,再窮都想幫助別人的「善良人」,善有善報。
很多窮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會伸出手,希望別人打賞一點點。要不到錢,就能有人送一碗飯,也行。
真正有骨氣的窮人,從來不會「等靠要」,總是自己站起來,有人幫助自己,也會拒絕。如果非得接受幫助,就會在以後,想盡辦法回報恩人,感恩社會。
在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有一個叫陸鴻的男人,因為高燒,導致小腦神經受損。小時候,他走路搖搖晃晃,引來了異樣的目光。
長大後,他找不到工作。無奈之下,他自己創業,先後做了修理工、店主等。有一段時間學習電子相冊製作、影視後期製作。
一位老人拿著相冊,找到陸鴻。他把電子相冊做好了,但是一分錢也不要。老人很感激,並且手把手教會他攝影。從而,陸鴻開了一家照相館。
現在,陸鴻辦了一家精品相冊製作工廠,廠裡安排了二十多名殘疾人。
一個人在困頓的時候,還能幫助人,這樣的善舉,可以得到好幾倍的回報。可以說,這就是天意,讓一個人真正擺脫窮困。
人和天之間,也需要「禮尚往來」。你的善意,被老天知道了,老天就會送你一份大禮。
03
第二,再難也要堅持的「追夢人」,堅持就是勝利。
有一段時間,「水下洛神」走紅了。
「洛神」何灝浩受到了無數人的關注,大家都在給她鼓掌。
其實,在何灝浩出名之前,已經在水裡折騰了十幾二十年。從小她就加入了遊泳隊,學習花樣遊泳。周末,身邊的孩子在休息,她卻在訓練。
大學時,她參加了好幾次職業挑戰賽。
為了拍攝「洛神」,她在水裡泡了二十多個小時。
有多少人,能夠「從一而終」?試想一下,小時候,我們信誓旦旦地說,要成為科學家、數學家,長大之後,我們終究被埋沒在人海裡。
荀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如果說一個人可以一飛沖天的話,那麼他在飛翔之前,已經嘗試了十年之久,已經失敗過百次以上;如果說一個人可以一舉成名天下的話,那麼他吃過的苦,也足夠「如雷貫耳」了。
在幸福之門上,反覆敲,總有一天,幸福之神會聽到,然後打開門,歡迎你的到來。
04
第三,再苦也能微笑的「陽光人」,一生好運。
運動員全紅嬋走紅的時候,她有這樣的願望,要開一家小賣部,可以天天吃辣條。
訓練很苦,比賽很苦,但是心中有了小小的驚喜,有了一些滿足感,就可以天真地笑了。
人生實苦,但是我們要記得微笑。一根辣條,就可以讓自己開心老半天,甚至一輩子。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臉人。
當人生很苦的時候,你就笑一笑。這樣的話,老天就不好意思為難你了。畢竟,你的笑,就像陽光一樣,會帶給大家溫暖。
事實上,一個陽光的人,總能發現這樣那樣的機遇,因為他的內心有光,再黑的地方,也不會迷路。
05
第四,再笨也愛學習的「自律人」,笨鳥先飛。
《意林》雜誌上,作者王啊喂寫了這樣一件事:他的一個高中同學,讀書很努力,但是成績不理想。物理和數學成績,很糟糕。
後來,同學選擇了文科班,同樣很努力,但是成績還是不理想。直到高考那會,同學才忽然發力,拿了全年級第二名的好成績。
我們總是說,某個人很聰明。其實,所有的聰明,都是因為自覺讀書,努力向社會汲取養分而來的。聰明就是「不斷提升認知」。
很多事情,誰都可以做得到,只是我們堅持的時間不夠多,訓練的頻率不夠多。比方說,一個在工廠裡打工的人,只要願意學習,也能成為技術工,然後一步一步變成技術工程師。
06
第五,再富也不會驕縱的「實在人」,寧靜致遠。
古人說:「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後亡。」
所有狂妄的人,到了最後,金錢和地位都會被弄丟。因此,真正富有的人,會很謙卑,並且一輩子都踏踏實實做事,過著勤勞簡樸的日子。
富是兩個方面:財富和地位;榮譽和精神。兩方面又互相融合、促進。
有一次,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拿到了一筆獎金,對方給的是支票。他把支票放在一邊,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書籤。
有一位記者問愛因斯坦,要不要出任以色列總統?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的。
愛因斯坦說:「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人啊,得意時,不忘形,就能持續走遠。這樣的話,就一直會得到老天的照顧,而不是停頓在某個位置,或者是倒退了。
07
《周易》有言:「天道酬勤。」
老天願意幫助的人,都是勤快的人。社會上,到處都是人,你要得到老天的注意,就得反覆錘鍊自己,讓自己灼灼放光。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扶強不扶弱」的現象,因為強者更有價值,值得扶助。
每天,都有幸福來敲門,只是有心人,才能聽到。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