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會跟鄰居走的很近嗎(你和鄰居打招呼了嗎)
2023-08-12 15:41:46 2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最近一張三人成眾的照片火了。上周五,日照有個三歲孩子,頭卡在二樓窗子柵欄上,身子懸在半空。看到這一幕,附近鄰居都行動了起來:有人在一樓撐著棉被充當「救生網」,有人互相承託組成「人梯」託住孩子,有人試圖破門進入屋內救援……最終有驚無險,孩子被成功救回。受黨報評論君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暖心故事裡的主角——鄰居。
鄰居,也叫街坊、隔籬、接壁、鄉鄰、厝邊、隔牆、鄰舍……形形色色的方言裡,對鄰居表述有所差異,但都指向了共同的涵義: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父母子女有延續的基因,好朋友共享興趣愛好,而鄰居則是「同在一片屋簷下」的人。
《周禮》裡說:「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這裡「鄰」就是最為微縮的行政組織,一個個「鄰」的細胞方能組成「國」的肌理。《論語》裡說「裡仁為美」,刻畫了居處在仁德仁愛的環境中的美好景象。晉代陶淵明「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唐代白居易和東鄰一起「攜手池邊月,開襟竹下風」,清代張英則留下了「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名句。由此可見,鄰裡關係很重要,關乎行政、法治、生活方方面面。
這也是「遠親不如近鄰」的來由。
中介管分租,跟「室友」鄰居連寒暄都不用,只需各自動動手指,按照中介算好的價格把水電燃氣網費AA制交上就行;快遞櫃林立,「對門」鄰居連你不在家時幫你籤收快遞的交集都省去。更有甚者,因噪音、寵物、停車位等問題產生摩擦和矛盾的也不在少數,翻翻社會新聞,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簡直是「比鄰若天涯」。相比之下,淘寶店家和餐飲連鎖才更像是我們的「網上鄰居」,無論酷暑嚴冬、晴天雨天,總能遞來碗筷、送上飯菜,甚至對我們「呼親喚友」。
當然鄰居並非無意義。大家在可選擇的範圍內,依然願意去選「好小區」。一問原因,答曰:「鄰居素質高、社區治安好」。看看,「鄰居好,賽金寶」的理念還在吧。正因如此,重構鄰裡生活的實驗也在推進。如何把相逢不相識的「陌生人」變成「新熟人」?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在自己的建築實驗裡,留下一塊公共活動空間,「以期重建鄰裡關係」;寧夏吳忠、山東青島等地開辦了「鄰居節」,做演出、搞活動,讓鄰居們的人聚在一起;上海楊浦、雲南昆明探索建設社區睦鄰中心,話家常、共維權,把鄰居們的心攏在一起。
說回一開始的那個故事,主動加入救援的鄰居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們很多人彼此並不相熟,還有過路人看到情況危急也紛紛伸出援手。可以看到,雖然過去以地緣、血緣維繫的鄰裡關係變了,但鄰裡間那份溫暖和相助的情誼還是沒變。這正是:
(文 | 周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