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第四集觀後感
2023-08-12 15:53:58 2
為人要勤奮,為民要服務,為黨要貢獻,為官要廉政。下面是相關的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20xx年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第四集觀後感一:
「廉」、「腐」兩路,對應著不同的人生圖景。這些「籠子裡的大老虎」,若一直順著「廉」路走,踐行為民情懷,大抵會擁有安穩生活,實現人生價值;可一旦沾了「腐」字,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便只能如片中那般。腐敗的後果擺在眼前,而腐敗的原因,往往出於理想信念動搖:「喝點酒有什麼不好,喝點酒多有氣氛」,「生了一場大病,這個時候思想就拋錨了」。這些真實的心路歷程實在讓人痛心。在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前,中紀委再推力作,彰顯出中央堅定的反腐決心,也為全黨帶來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提醒廣大黨員幹部築牢思想防線、補足精神鈣質、警惕「糖衣炮彈」。
《永遠在路上》亮出了此前的反腐成績,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標明了反腐決不放鬆的態度,是一份堅定不移的宣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化全面從嚴治黨,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如果說思想建黨重在強基固本,那麼制度建黨則更像是在立柱架梁。與時俱進紮緊制度籠子,亮明底線、紅線、高壓線,讓「不敢腐」、「不能腐」印刻於心,「不想腐」才能成為真正的思想自覺。就目前來看,我們還需要在紮緊籠子方面繼續強化,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實現反腐從治標向治標與治本並舉轉變。
「拍蠅打虎」只是手段,反腐倡廉從來就不是為了抓幾個人了事,最終目的是重構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有這麼一個比喻,「如果河裡有一兩條魚死了,這是魚的問題;如果有一片魚、一群魚死了,可能就是河受到汙染,水生態出問題了。」所謂「萬物盡秋氣,一室難為春」,只有一邊解決魚的問題,一邊解決水的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整個系統的優化提升。「風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為善;風俗一敗,中人以上,皆自棄而為惡」。營造良好風氣,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掃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被動腐敗,「百花齊放春滿園」方才可期。
20xx年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第四集觀後感二:
腐敗是最大的社會毒瘤。專題片裡有這樣的細節:白恩培的妻子曾口氣隨意地索賄一個1500萬的手鐲,約等於京滬地區的兩套住房。相比於瘋狂的樓市,這樣成串的手鐲更是對奮鬥者最大的欺辱。消除腐敗是民之所願,而這,也是「永遠在路上」最強大的推力。
廣大黨員幹部認為,該片以案為鑑,以案明紀,警鐘長鳴,具有很強的示範、警示和教育意義。英山縣委書記陳武斌收看專題片後寫道:「內心很震撼!官多大都沒特權,小違紀也是大事情。」宜城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馬旭輝說:「很多領導違紀都是從違反八項規定精神開始的。因此,防線一定要把住,作風建設一定要加強。」
廣大紀檢監察幹部收看後表示,該片激勵自己更加奮發有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推向深入。派駐省總工會紀檢組組長劉業發表示:「治病樹、拔爛樹、護森林,做踐行『四種形態』的『啄木鳥』。」黃岡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王立兵表示:「要以『永遠在路上』的精神,做黨規黨紀的擁護者、監督者和踐行者。」孝感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陳劍表示:「不忘初心,堅守責任,用優良業績詮釋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20xx年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第四集觀後感三:
【同期聲】王儒林(時任山西省委書記)
呂梁出現嚴重的腐敗問題的主要原因,第一是黨不管黨,黨委沒有履行主體責任。第二個原因呢,我覺得就是制度缺失,權力任性。第三個原因就是官德喪失。
【觀後感】縱觀歷史的長河,國家的興亡、朝代的更迭,無不與「吏治」休戚相關。東漢末期、西晉時期吏治鬆弛,賣官鬻爵成風,王朝都很快覆亡;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著名的盛世,吏治都十分嚴格。
【同期聲】韓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比如說唐太宗時期就非常注意官吏的官風,官吏的作風,官吏的廉潔這個方面抓得很緊。有許多罪,如果遇到國家赦免,那是可以赦免的,但是貪汙腐敗是絕不赦免。唐太宗說「致安之本,唯在得人」,這個「得人」,也就是有一支跟你同心協力,有一個共同理想、共同目標的官員(隊伍),就非常重要了,因為這一點是牽涉到國家是走向興盛、還是走向衰敗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觀後感】自古以來,所有賢明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視對各級官吏的嚴格要求和管理,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治國先治吏」的治國方略。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在《與公肅甥書》中說:「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說的就是自上而下整飭吏治的重要性。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