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抗日戰爭電影觀後感1000字

2023-08-11 18:02:53 3

  1.《蘭亭》觀後感

  《蘭亭》讓我們看到電影應該回到文化、回到現實、回到人本,中國電影已經到了重視生活本真而透射時代真義的關口了。

  看侯孝賢監製、程曉玲編劇、肖風導演的抗日電影《蘭亭》,不由想到:中國電影理應走出去,但首先要走進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這信心來自於文化精神的堅守。真正的好電影是給人情感律動和精神愉悅的,看了難以忘懷,思緒翻騰,心中激蕩起戀戀不捨的情感。《蘭亭》就是這樣一部獨特的作品。

  眼下這個年代,電影屈就於行進中的市場化,已經漸漸喪失文化堅守,執著於精神創造變得稀罕。像《蘭亭》這樣不俯身於娛樂市場法則,是中國電影乃至中國藝術多麼需要的沉靜個性!被驚心動魄的奇觀震撼、走出影院卻很少回味的電影太多太多,動感似乎是時代給予的常態,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時又有多少能入心動情?危險在於,越來越多的國產電影模仿好萊塢類型片,試圖大收回報,遑論收益回報是否實現,大收觀眾的情感卻成為難題。我們珍惜《蘭亭》,是珍惜美好的觀賞感受:在一種樸素純淨的情態裡,不動聲色地呈現真切的歷史和情感,既觸動神經末梢,也觸及情感淚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變成「神劇」的時候,《蘭亭》圍繞著小人物的悲歡,卻不是寫個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將個性精神和時代氛圍巧妙結合,發自內心地書寫宏偉歷史。

  《蘭亭》的主人公林耕,一個多少有些江湖氣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卻娶了一個溫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試圖隱瞞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傷害,卻看到親人兄弟們被無辜屠殺,捲入抗爭的被動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動一樣,都源自中國人骨子裡的忠義情感,最終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驅動下,完成了極有代表性的中國百姓的抗爭心路。《蘭亭》的獨特性依存於創作者始終不懈地抗爭著電影追逐時潮的趨向,堅守著理解歷史大義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統一:抗戰不是兒戲一般的一呼百應,而是被屈辱被壓抑之下的揭竿而起。從個性角度看待歷史卻得到歷史真相的呼應,冷靜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歷程卻恰好排斥了虛無誇飾的浮華表現,貼近人生真實的殘酷和抗擊殘暴行徑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蘭亭》的獨特在風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現。導演肖風一貫的風格是奇峻蘊藏於常態、散文詩般的行雲流水卻高潮迭出。非職業演員讓影片一開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戰爭的危險並非劍拔弩張,呈現的反而是蝴蝶灣的悠然安寧,但正是在這樣的常態下暗流潛滋默長,緊張慢慢襲來直至殘暴屠殺降臨,戰爭的可怕和反抗的漸生因而讓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處在於中日人物之間異常的糾葛。林耕原本喜歡日本女孩秀代,她卻以自身殘疾為由冷酷地拒絕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時投靠林耕並且信誓旦旦不做軍人,最後卻成為對自己孩子和中國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愛上林耕和中國,憤怒斥責父親的殘暴,和丈夫一起幫助遊擊隊;林耕原本靠武力謀生江湖,卻慢慢捲入抗戰大業而英勇捐軀,等等。在初衷與結果大相逕庭的演進中,一個傳奇般的江南抗戰故事發生了。

  《蘭亭》角度非為一般戰爭片的轟轟烈烈,而是在舒緩的生活情態、人際糾葛中慢慢展開,凸顯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變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兩國個體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敵友的微妙關係,大到侵略與保家衛國,中到誠信守義與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進一步看,《蘭亭》將情感沉澱與民族歷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們看歷史不應該遮蔽毛糙的一面,不應該忽略多樣性,人性的複雜在林耕的反抗中體現出來,那既是江南地域獨特性使然,又是整個國家的真切折射。守著自己的蝴蝶灣卻被侵略打破,護衛著個體私情卻不能不投身民族大業的洪流,從「活著就有一切」的信念,到為正義事業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現得都那樣自如,情感鋪展動人。看到紹興街巷裡弄的老太太不動聲色地錘擊鬼子兵的沉穩,我們知道當一個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溫柔之地的老人都起來反擊時,抗戰怎麼會不取得勝利。當發誓不當軍人的井上最終成為侵略者並且殺了抗日義士、殺了親生女兒時,當守著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終成為殺敵勇士時,當秀代當著父親的面說出「你是人類的恥辱」時,影片巧妙完成了個體情感透射時代大義的藝術表達,愛恨的故事鮮活地呈現著時代生活的必然。《蘭亭》讓我們看到電影應該回到文化、回到現實、回到人本,中國電影已經到了重視生活本真而透射時代真義的關口了。美好來自於真實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機的誇飾。不能不驚訝於一個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處順乎情節自然地從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護的抗敵傷員們,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為國家精神的象徵。所以可以堅定地說:人文情懷的堅守不僅是表現的需要,而且是中國電影應該把守的精神境界!

  2.電影《活著》觀後感

  《活著》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它將中國社會的縮影投射到小人物福貴身上,讓我從電影裡深切生動地感受到了中國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社會變化,尤其是農村因為政治變革所發生的變化。不得不感嘆,人總是活在時代裡,歷史是被推動著前進的。

  四十年代,戰亂與變革。根據歷史書所傳達的信息,四十年代大概是一個戰亂頻繁的年代。那個時期初期抗日戰爭剛結束就開始了接著解放戰爭,後來新中國成立了,又開始了土地改革。福貴,一個嗜賭如命的頑固子弟,幾經變故,卻仍舊活著。影片是具有戲劇性的情節,龍二費盡心思以賭的方式騙取了福貴家的老宅,卻因此丟掉了性命。福貴因為賭失去親人,卻戒掉了賭,洗心革面做人;被拉去參戰險些喪生,卻憑藉之前所學一技之長得以活命。這大概就是活著的戲劇性,你永遠不知道生活會發生什麼預料之外的事情。

  五十年代,盲目追逐。這個時期充斥著活在時代裡的愚昧,片面追求快速的經濟發展,不顧實際情況違背生產規律搞「大躍進」。福貴一家活在這個時代裡,此時福貴的性格發生了一些變化,從之前破罐子破摔的放蕩不羈變成了努力生活的小心翼翼。而家珍之前沒有的強硬風格就被凸現出來了,在舊中國,她是面對丈夫日日賭博不著家只有吞聲咽氣的女子,在五十年代她敢於和丈夫爭執,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是時代給予她的改變。影片中還強調了時代賦予人的悲劇,有慶的死是「大躍進」對人民生活破壞的一個剪影,雖然和原著不同,但這個改變或許是導演張藝謀渴望藉助來表達他對一些政治事件的看法。但是我不太理解為什麼要特意刻畫鳳霞對春生說」春生你欠我們家一條人命」這一情節呢?只知道有慶雖然死了,但是其他人仍然活著。

  六十年代,動蕩不安。最害怕看有關文化大革命年代的戲,總是覺得文革對人的身體和心理摧殘是比酷刑還嚴厲的。然而雖然福貴一家屬於城鎮平民,仍然受到文革的影響,那麼文革對於知識分子家庭甚至不屬於當時認可成分家庭的迫害簡直不可想像。影片在這裡使用先揚後抑的藝術表達方式,鳳霞嫁了一個工人,生活幸福,福貴一家的日子慢慢變好。出人意料的是,事情在往好處發展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悲劇,不幸再次發生。老教授吃了七個饅頭差點被噎死,令人悲哀;鳳霞因紅衛兵沒有經驗大出血而亡,令人心痛。然而生活還在繼續,人還是要活著。

  對於電影最深的印象,不是活著的人,而是一件死物。劇中的皮影戲,伴隨了福貴大半輩子,從最初的賭館浪蕩,到之後的生活維艱,從最初的活命之物,到之後的灰燼青煙,短短幾十年,卻是滄海桑田。而人類即使面對生離死別,歷經風風雨,卻因繁衍生生不息,仍然存在。幾十年裡,中國農村在變化,中國農民仍然活著,活在時代裡。

  3.《地道戰》觀後感

  《地道戰》這部影片從小就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抗日電影,每當電影裡傳來「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樣堅定而雄壯的旋律,我心中都不禁熱血沸騰,仿佛置身於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抗戰時期。這部電影的經典程度在於它至今仍讓人百看不厭,影片智能雙全的高傳寶,一片忠誠的老鍾叔,還有漢奸湯司令以及那個窮兇極惡的日本山田隊長,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動聽的音樂也如天籟,緊緊縈繞耳際,揮之不去。

  這部電影講述了1942年,抗日持久戰的第五年,日本侵略者禁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急於要把華北變成兵站基地,大規模的掠奪人力、物力資源。從而開始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了更加瘋狂殘酷的大掃蕩。冀中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群眾性的遊擊戰,創造了各式各樣的作戰方法,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沒有先進的武器,但高家莊的人民想出了挖地道的好方法。他們在平原的地下開鑿地道,家家相連,戶戶相通,地上地下連為一體,為鬼子布下天羅地網。有幾個漢奸冒充八路軍武工隊來到高家莊,想刺探高家莊的地道位置。開始高家莊的接待人員差點上了這些漢奸的當,後來這些漢奸露出了一點狐狸尾巴,被高傳寶發現了,他很機智地把這些漢奸引到了一個地道裡面,把他們制服了,真正的八路軍武工隊來了後,漢奸面目全部暴露。後來日本鬼子對高家莊進行了瘋狂的報復,派了幾百個鬼子掃蕩高家莊。高家莊的男女老少都武裝起來參加了反掃蕩的鬥爭。整個高家莊,村裡村外,到外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國主義的汪洋大海,房上房下,火坑上,灶臺下,到處都是復仇的槍口和子彈。敵軍大敗,原本耀武揚威的他們,現已聞風喪膽,以前狼煙四起的高家莊,現已歡呼雀躍:剛剛氣勢洶洶的鬼子,現已抱頭鼠竄……我想人民的智慧真是無窮無盡的,人民的勇氣更是可歌可泣的,難怪有人說:「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車輪!」

  一部精彩的革命影片,能反映出人民的機智勇敢;一部感人的革命影片,能使人百看不厭;一部成功的革命影片,能讓人感受到無窮的鬥志。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回望這六十年的崢嶸歲月,高家莊的地道,雖然已經在歷史的車輪中遠去,但其彰顯的祖國抗日優秀兒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無上智慧,卻仍然讓我們肅然起敬。從地道裡埋伏而出的不是望而生畏的千百萬神兵天降,而是一股席捲一切的黃色風暴。

  作為交通銀行的新員工,同時也是一名光榮的黨員,我從《地道戰》這部老片中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啟示,在今後的工作中,越是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排除萬難的決心、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永遠不滅的激情,更要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我們的革命先烈在困難的環境中開動腦筋,發揮主觀能動性想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好方法,猶如神兵天助一樣打的敵人措手不及。我們湖北交行面臨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在員工培訓的時候領導就對我們說過湖北交行作為一個環境資源並不突出的中部地區,卻做出了全國交行系統內排名突出的業績,靠的就是我們員工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主動的探索和發掘。我們只有努力提高自主性、創造性,發揚愛崗敬業的精神,才能和湖北交行一同進步成長!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