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們的故事《高考1977》觀後感
2023-08-11 18:23:28 1
《高考1977》對於這個歷史事件的呈現仍然是建立在一個有明確意識形態壟斷的創作立場上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1977》觀後感範文,快來圍觀吧。
父輩們的故事《高考1977》觀後感一:
懷著一種複雜的別樣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
感受著那段動蕩過後的歲月裡,渴望知識的青年們對高考恢復的激情澎湃,也感受著當年高考和我們如今的不同~
前面的總感覺是喜劇片,可看到最後,我還是忍不住想要哭,為那些渴望知識的人感動。看著他們歇斯底裡的喊著,狂奔著,奔向希望的考場,至始至終,都給我無盡的震撼。
現在看來真的是不可思議,可當時確確實實發生在祖國的很多地方,這只是千萬個故事的濃縮,一個時代或者說一代人的縮影,讓我們後來人有所感悟的勵志電影。
其中穿插的愛情,最後卻沒有結局以示,卻是一個遺憾,可能為了還原當時的真實,就沒有以圓滿的大結局收尾。
來之不易啊,珍惜現在的大學生活吧
父輩們的故事《高考1977》觀後感二:
老師好」「同學們好」,這樣熟悉的稱呼,對於他們來說,十一年未曾說出口了。1977年恢復高考,對於那一代甚至前一代人來說,是歷史的機遇、是改變命運的機會。那年的高考幫助了20多萬人離開了工農活、回到了校園,影片裡有一句話說了很好「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的多」,這種制度的重新回歸使得千萬人有機會重新得到知識,來彌補那十年無知的遺憾。
作為一部主流片,它的劇情不可避免的要向上、要向好,哪怕壓迫人的最後也會去幫助別人。
不要指望它能揭露多少那個年代的黑暗,對於那十年浩劫來說,沒有最苦、只有更苦。影片本身說的東西能讓人感動,已經足夠了,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我們來說,有個角度去了解下過去,雖然不完全,總比沒有的好。相比較現在的社會,和那是一樣,也會有許多的壓迫。那時候雖然苦又黑,但大多數人是善良的、單純的,人活著心沒那麼累,這又是現在人所不具備的。哎,不同年代,塑造不同人類。
父輩們的故事《高考1977》觀後感三:
記得聽老媽講過她在剛恢復高考時怎麼利用一切時間去看書算題,和同學討論,瘋狂記筆記,一本高等數學的練習題集在她的同學間廣為流傳。她還記得她當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記一個感動你的人。她沒有選擇和當時大多數人一樣的主題:寫對於毛主席的深切懷念,而是選擇去寫她身邊的一個朋友,寫那個女孩怎麼身殘志堅,用自己的毅力樂觀堅持地生活下去的故事。由於她的「個人」選擇,她當年的高考作文分數很低,於是在1977年,她落榜了。雖然在第二年的高考中老媽如願考上了大學,但是這件事情對她的打擊至今還是令她記憶猶新。
老媽在她的同輩人中算是幸運的,14歲停課後進了生產無線電器材的工廠,小小年紀就當了工人,沒有經歷過插隊下鄉,文革對於她來說除了飢餓和姥姥常年因為忙工作不能按時回家之外,她並沒有受到太多命運的不公。但是1977年對於她來說也是一個夢幻般的年月,文革的到來,使她本應該在學校做一個學生安心學習的生活,受到徹底粉碎,她說當時看到滿大街貼滿的大字報,只覺得是「好日子到頭了」。
1977年中央下文件宣布恢復高考,對於她這樣被政治運動中斷學業的年輕人來說,更多的意味著一種「正常生活的恢復」,這種應該由政府提供並好好維持的社會秩序感和穩定感,在經歷了10年無序生活後再次降臨,高考本身是人心所向,高考的到來確實是一個標誌,標誌著當年每一個中國人終於從「革命人」的身份牢籠中走出來,成為一個不再受組織壓迫和擺布的相對「自由」的人。
所以在看《高考1977》之前,我對這部影片還是充滿期待的。哪怕明知道這是一部以宣傳政府歷史政績,塑造政府光輝形象的「主旋律」影片,可是由於這個題材的緣故,作為一部關於我父母一輩人的,在他(她)們人生的最好年華中發生的一件足以改寫他(她)們人生命運軌跡的影片,還是有很多看頭的吧。可惜,這份期待最終還是被打破了。這不僅僅是一部主旋律電影,還是一部被主旋律創作思維徹底改寫的影片,劇作的漏洞,不合時宜的裸戲,虛假的自相矛盾的人物性格設計,凸顯了影片創作者在基本創作態度上的問題。這既不是一部具有史料價值的影片,也不是一部有著感人情感記憶的影片,我想編劇或許對於1977年的高考的了解僅僅建立在一種主旋律角度的想像上,影片沒有一個鏡頭來表現考生在高考考場考試的場景,沒有一張高考試卷的完整展現,沒有任何細節交代那些在場站青年如何備考,如何在一起複習探討,而是把主要情節矛盾放在「能否獲得考試資格」、「能否及時趕上考試時間」、「能否順利被學校錄取」,並不是說這些問題在1977年不重要,而是影片對於這些問題的展現,其背後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讓片中青年高喊「有黨中央替我們撐腰!」、「這是一個老人的偉大決定」之類的高調宣傳和塑造政府正面形象的口號式表白話語。除了讓觀眾看著就肉麻之外,就是大大破壞對影片的情感真實度的認同。
不是說這個題材不應該拍得宏大、偉岸、主旋律,只能說《高考1977》對於這個歷史事件的呈現仍然是建立在一個有明確意識形態壟斷的創作立場上的,在這個立場之上,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化作為意識形態服務的工具,這樣的情感不是建立在個人獨立豐富的情感體驗上的,所以無關乎什麼情感的真實,無關乎什麼歷史的真實。我們從教科書上看到太多被這樣改寫的歷史經驗,它們深深地破壞了以後的人們對於歷史進行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也深深破壞了每個經歷過歷史的人們建立起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的可能,以及對自己在歷史中的行為反思的可能。
《高考1977》從這個角度其實是對一個具有巨大反思價值的重大歷史題材的浪費,它的拍攝不如不拍攝,它所呈現的歷史觀本身就是對1977年那個歷史事件的諷刺。高考的恢復給幾代人帶來「自由生活」並學會「獨立思考」的可能,這種對於「自由意志」的饑渴和嚮往,才是那個時代留給人們最有價值最值得反思的東西。《高考1977》卻用這樣一個太過虛構的故事粗魯地代表了當年全體參加高考的知識青年對於高考的理解。這是對歷史真相的不負責任扭曲,也是對一代人情感記憶的扭曲。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