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微型課教學設計(安塞腰鼓教學後記)
2023-07-22 09:51:35 2
《安塞腰鼓》的講授與學習,整體認知將文章整理為三部分:響鼓前(第1-4段)安靜的腰鼓(蓄勢待發);表演中(第5-27段)狂舞的腰鼓;鼓聲止(28-30段)寂靜的腰鼓(以聲襯靜)之後,我主要從兩方面來引導,一是「讀」,二是「賞」。
先說「讀」
動情地讀有利於理解作品的內涵,在本文中鏗鏘激越的朗讀能深深感染學生,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情可通過讀來悟出。所以我播放了朗讀音頻,又穿插了個人範讀,給學生一個觀摩和學習,然後讓他們自行練習,自主朗讀,體會作品的情感語調,利用晨讀去比賽朗讀。
第一部分是響鼓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間部分是鼓聲響起,表演開始,語調就應該激越、高昂。最後鼓聲止,要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語速稍慢。
如第7段「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三個短句要讀得簡潔有力;「驟雨一樣……強健的風姿」這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躍性的節奏來表現腰鼓場面的豪放、火烈、動力十足;最後,「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要讀出腰鼓表演開始時那種壯闊、豪放、火烈的場面及那股噴湧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又如,第25、26、27段寫腰鼓表演達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覆和一切都在「交織!……升華!」要讀得簡潔有力、鏗鏘激越,使人體會到:表演達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盡情釋放,生命的一切在這釋放中得以超脫和升華!
再說「賞」
一、從文章的三部分可以看出響鼓前—安靜;表演時—熱鬧;鼓聲止—寂靜。「靜-動-靜」的結構安排,課文開頭和結尾為了表現安塞腰鼓的激越,開頭和結尾都寫了怎樣的場景?
(這是以聲襯靜,這種手法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早有運用,正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二 、文章的核心部分即腰鼓表演中作者所描述的場面宏偉,磅礴大氣,讓學生找出反覆出現的抒情線索,並進行仿寫。
抒情線索非常容易找,即文中重複的部分「好一個安塞腰鼓!」重複三次之後,第四次是「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在這裡可以讓學生仿照第四次出現的句子,對前三次「好一個____的安塞腰鼓」進行補充,便可從四個角度展現安塞腰鼓的魅力,理解這四次重複。仿寫的嘗試要結合相關段落語句子進行分析,把握好關鍵詞。
(5-13段)宏偉的場面(14-17段)雄壯的鼓聲(18-22段)擊鼓的後生(23-27段)變幻的舞姿
三、四個「好一個安塞腰鼓」間隔出現構成一種修辭手法,叫作什麼?使用這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效果?
間隔反覆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能使文章形成迴環往復的氣勢,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使文章讀來具有結構美,音樂美。
《安塞腰鼓》作為自讀課文,本想著讓學生嘗試自讀,我提綱挈領地引導。但理想有點豐滿,現實的確骨感。最終沒有辦法還是變成講讀教學了。不過訓練時朗讀時學生的參與性還是較強的。在反覆朗讀中,引導學生感知語言,體會感情, 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動人魅力。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動得太少,今後要想辦法讓學生自己動起來,真正的形成自讀課文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