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周邊民俗(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2023-07-22 08:04:22
封面新聞記者 葉海燕 攝影攝像報導
「『高粱稈兒抿抿甜,瞄倒瞄倒要過年』,當這樣的兒歌在孩子們中唱起來,就意味著春節快到了。」
今年68歲的鄧碧清,是四川樂山的資深媒體人、地方文史學者,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樂山人。2月19日,農曆正月初八,鄧碧清回憶起兒時樂山農村過年的習俗,感覺甚是有趣。
預備階段/
殺年豬、備年貨
「到了臘月,年味漸濃,過年進入倒計時,就要開始做過年的準備了。」鄧碧清介紹,殺年豬,是當時過年的重頭戲,更是家中的大事。頭、蹄、邊角餘料弄上一大桌,請來至愛親朋撮上一頓,是起碼的禮節。「樂山很多地方說『吃泡湯』,我的老家凌雲鄉那邊叫做『吃旺兒湯』。留下的好肉,就拿來『秋』臘肉,準備過年。」鄧碧清回憶,當時家家戶戶的灶口之上,必會掛上一大串紅紅白白的肉塊,色澤紅亮,味道鮮香。
過年前兩天,到樂山城裡買一些粉條、雪魔芋,以及豆油(醬油的俗稱)、甜子(醋的俗稱)、豆瓣等調料,加上本地不習慣種植的大蔥、芹菜、蓮花白等等,過年的準備工作就基本就緒了。
大年三十/
祭祖、吃年飯
「辭舊迎新的日子,空氣中飄散著爆竹的味道,人人臉上歡天喜地,年正式到來了。」
年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主菜首先必須有雞,第二是必須有魚,象徵著「年年有餘」。第三才是豬肉,年前燻好的臘肉、香腸,紅亮亮地切上兩大碗,再加幾盤下酒的煙燻豬耳朵、拱嘴、豬肝、舌頭之類,滿滿一桌子以葷為主的菜餚讓人。「吃飯時,大家都是慢慢吃,吃得越久越好,說法是『年飯就是要吃一年』。」
「到了晚上,重要的任務不是吃飯,而是燒『褔紙』,即祭祖。」鄧碧清介紹,中午特意留下的刀頭供品,擺在家裡的神龕上。燒完褔紙,一家才吃年夜飯。年夜飯是年飯的繼續,也得細嚼慢咽。
正月初一/
吃湯圓、朝大佛
大年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樂山地區又稱「元日」,早起得吃一碗湯圓,意味著一年到頭團團圓圓。「人們故意在一堆湯圓中拿一顆包上硬幣或其他,謂之『搶寶』,有幸拈到這顆湯圓者,新一年運氣最好。」
大年初一樂山人不興走親訪友,而是朝拜樂山大佛。「我們當年不說『看』大佛,而是非常恭敬地說『朝』大佛。」在鄧碧清的記憶裡,兒時朝大佛的路上會遇到很多熟人,大人們見面都會互道「恭喜發財」,或是「給您拜年了」,回答往往是「年在您的府上」。
鄧碧清
朝大佛也有講究,須態度端正,穿著不能隨便,要穿上平時趕場、走親戚才穿的衣服,即使有補丁也必須洗得乾乾淨淨。大年初一的樂山大佛匯聚著樂山四裡八鄉的人們,人山人海。
正月初二至十五/
「辦篼篼」走人戶
「在樂山,大年初二,早餐必須吃麵。正宗的豬肉紹子,紅油海椒,剛從地裡摘下的豌豆尖,一大碗熱騰騰的麵條,絕對配得上過年這個盛大的節日。」
吃完麵條,拜年開始。年輕人走親戚,謂之「走人戶」。走人戶很有講究,必須從尊長走起,首選是家婆屋(外婆家),第二是老丈母家,其次是分爨的伯伯、叔叔,舅舅、姨媽,然後才是平輩的叔伯兄弟、表姊表妹。
「走人戶準備的禮品,樂山各地區也有些差異,凌雲鄉是臘肉一條、掛麵兩把、餅子十個、餅乾一包、葉兒粑十二個,這是標配,叫做『辦篼篼』。所有禮物堆放在一個長型提籃,上面覆蓋一張毛巾或者一塊布。」
見客人上門,主人家格外高興。禮物過手,寒暄一陣,然後「過午」,做一小鍋醪糟小湯圓招待客人。「過午」已經半飽,主家再慢慢做飯,一大碗鮮亮的臘肉,一盤下酒的豬頭肉,一盤油酥花生米,一盆湯菜,足以讓來客酒足飯飽。
「吃完中飯,路途不遠的客人要打道回府。客人走的時候,如果客人家裡有老人,要返禮——一包餅乾或者一把掛麵。對隨行的小孩子要發拜年錢。」鄧碧清介紹,路途遠的客人,要麼早來早走,要麼不慌不忙留下來歇夜。若是新嫁娘回娘家拜新年,女婿先回去,姑娘則要留下多住幾天。
人戶走完了,便是三五朋友邀約,或者到處溜達,或者輪流坐莊,吃「轉轉會」,相當熱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掀起最後的高潮收個豹尾,一年一度的新年才算過完了。(部分圖據《只有峨眉山》實景村落劇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