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準備一碗水如何講(盡地一煲用粵語唱出民族精神)
2023-07-29 16:55:29 1
《冼星海全集》封面。
《冼星海全集》中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部分手稿。 受訪者供圖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收藏著一份1938年由愛國將領陳銘樞作詞,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作曲的抗戰歌曲《民族精神》完整詞譜手稿。《民族精神》歌詞為廣東方言,歌曲反映了愛國將士們誓死抗日、不怕犧牲的決心。近日,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陳銘樞女兒陳佛新、冼星海女兒冼妮娜,聽她們講述《民族精神》背後的往事。
珍貴手稿
幾年前,陳佛新在整理父親陳銘樞的資料時,無意間發現《民族精神》的完整詞譜手稿。之後,她在一本《冼星海歌曲集》中也看到這首歌曲,並註明是1938年作於武漢,歌詞為廣東方言。後來,她又查閱《冼星海全集》,遺憾的是,裡面只刊印了這首歌曲的一部分。
陳銘樞留下的手稿共三頁、五段歌詞,這五段歌詞用了不同的配曲。陳佛新向南都記者表示,「這顯示冼星海先生作曲時的用心,這份手稿也就更加彌足珍貴」。
冼妮娜向南都記者介紹,「母親保存了很多父親的論文、書信、手稿,我在《冼星海全集》出版之前就知道這首歌的存在了。」得知陳佛新也保留了一份《民族精神》詞譜手稿,她推測,可能兩人父親每人各留了一份手稿,陳家將手稿完整保存了下來。
「如果不是翻出這份手稿,我真沒想到我父親與冼星海之間還有這個故事。」陳佛新記得,父親在四處奔走中丟了很多東西,但這份詞譜沒丟,三頁手稿都完整保存了下來,「說明父親真的很珍惜冼星海先生的心血」。
冼星海夫人錢韻玲的哥哥錢遠鐸,撰寫過一篇題為《陳真公和冼星海的一段來往》的文章。通過該文,陳佛新得知當年父親資助冼星海前往法國巴黎留學的故事:
當年冼星海決定到巴黎學音樂,但因缺少路費和生活費而苦惱,冼星海說:「我想來想去,只有陳銘樞先生當時在上海,又是廣東同鄉,聽說願意幫助求學上進的青年,所以,我就大著膽去見陳先生,告訴了我的願望和要求,請他在可能的範圍內給予幫助。陳先生聽了我的訴說,很同情,立即幫助我,所以我才能購低等的艙位自上海到巴黎。我在巴黎六年,學有所成……」
錢遠鐸還提到,1938年7月冼星海與錢韻玲訂婚,冼星海提出一定要請陳銘樞參加。冼妮娜在研究父親資料時,也發現陳銘樞出現在父母訂婚禮證婚人的名單裡。「對方是一名高級將領,我父親是一個窮學生,兩人地位懸殊,陳銘樞將軍卻很理解我父親對音樂的熱愛。」冼妮娜向南都記者感慨地說。
粵語歌詞
2018年12月,陳佛新將《民族精神》完整詞譜手稿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她向南都記者表示:「這個手稿捐給國家,可以為我們國家的抗日歷史增添一份珍貴的記憶,也是對父親和冼星海先生深厚友誼的紀念,我覺得很有意義。」
冼妮娜告訴南都記者,通過《民族精神》詞譜,她對陳銘樞十分敬佩,歌詞寫得非常有骨氣,有民族氣節。
第一次看到手稿的陳佛新既激動又好奇,歌曲還註明「用廣東話唱極好效果」。細細品讀《民族精神》歌詞,剎那間仿佛聽見在日本侵略者的槍炮聲中,中國將士們那威武雄壯的歌聲:「幾大就幾大,大家頂硬上,疏蘭,盡地一煲,盡地一煲,嘀嗒,嘀嗒(鼓聲),挾山超海雖笑詆,死命相拼奈我何!珠江水長,五嶺山高,我們靠著哪?只要吐口氣,天也撞破,撞破,撞破……」
歌詞裡的「盡地一煲」,陳佛新不理解,後來得知,「盡地一煲」是廣東話,意思是把最後賭注全壓上、同歸於盡的意思。「這真實反映了戰場上的情景,以及將士們和父親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顯示了父親的率真性情。」陳佛新感慨,「歌詞裡這麼多粵語俚語,不用粵語真唱不出那個味」。
冼妮娜也認為,用廣東話方言唱出這首歌更能表達誓死抗日、不怕犧牲的決心。「方言更接地氣,唱出來更有力量、更有氣勢。」
《民族精神》共有五段,第五段歌詞以「全人類,全人類,樂陶陶,樂陶陶」結尾,體現了陳銘樞和冼星海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必勝信念。
抗戰往事
《民族精神》背後,是一段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艱苦抗戰史。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對上海的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時任京滬衛戍司令官的陳銘樞力主堅決抗日,支持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部奮起抵抗。在發給十九路軍的電文中,陳銘樞說:「此時唯有準備最光榮之犧牲,切不可輕做退後之辱。」
經過近四十日的浴血奮戰,十九路軍粉碎了日軍「四小時佔領上海」的狂言,使其多次更換主帥、增加援兵。一·二八淞滬抗戰,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為以後的全面抗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當時父親想的就是保衛國家,中國人就是要抗日。」陳佛新說,「父親一生的初心與使命就是愛國」。
「我父親從小受到奶奶的諄諄教誨,將全部身心都交給了國家和人民。」冼妮娜告訴南都記者,「母親懷著我的時候,父親一邊創作《黃河大合唱》,一邊讓母親參與試唱。母親是第一個演唱《黃河大合唱》的人。《黃河大合唱》是我的胎教音樂。」
在延安的生活讓冼妮娜有極強的集體感和愛國心。大學畢業後,她得知大西北是當時最艱苦的地方,毅然去了西北的飛機廠工作。「我在紅旗下長大,我應像父親那樣為國家和人民奉獻力量。」冼妮娜說。
陳銘樞樂於助人的性格也影響了女兒陳佛新,「父親資助了很多人,不僅僅有冼星海。現在我也會儘量幫助身邊親友,能幫的儘量幫」。
戰爭年代,陳銘樞、冼星海兩位前緣深厚的革命先輩共同譜寫了《民族精神》。和平時期,陳佛新和冼妮娜因《民族精神》再續父輩友情。南都記者了解到,7月20日是冼星海夫婦的訂婚紀念日,每年這天陳佛新都會給冼妮娜發信息,二人平時也會相互問候聊天,她們都期待一次線下的見面。
出品:南都即時
採寫/攝影:南都見習記者 梁令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