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雷擊的科普(防災科普揭秘雷擊火)
2023-07-29 18:58:19 4
進入春季,黑龍江省大風天氣顯著增多,火險氣象等級較高。5月20日,加格達奇白樺林場巡護人員在施業區內發現有煙柱升起,調度瞭望員第一時間確定雷擊火起火點。專業撲火隊克服山高林密,徒步急行500米,挺進火場後,採取「一點兩面」戰術,從發現到撲滅僅用時55分鐘,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撲滅明火,實現合圍。
雷擊火是引發森林火災最主要的天然火源。雷擊火已成為森林火災的罪魁禍首。那麼雷擊火到底有什麼秘密?今天,就讓小編為您揭曉吧~
天雷勾地火
乾打雷,不下雨。我們通常來形容人們只說不做的狀態,就像有人在大哭,卻沒有流淚出來一樣。然而這種天氣狀態卻是森林火災中雷擊火最喜歡的天氣。因為在這種天氣下,一旦發生閃電落地,劈中林中植被,就極易演化為一場森林火災。
通常來講,「電閃雷鳴」就會帶來「雷雨交加」,若是真能有大雨落下,那發生森林火災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小,因為暴雨對森林大火可不會手下留情。但是如果雨勢較小亦或者出現上文所說的「乾打雷,不下雨」的情況,也就是「乾雷暴」。那麼天雷就會勾動地火,森林火災便一觸即發。
雷擊火頻發地區
在我國,內蒙古大興安嶺和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是雷擊火發生最頻繁的地區。從森林火災發生原因統計和造成的損失來看,夏季雷擊已成為大興安嶺林區最主要的火因。
防範雷擊火亟待破解三大難題
一是檢測發現難。林區的雷擊火多發生在13時-17時之間,初期多數在腐殖層或樹木植被中隱蔽燃燒發展,很少有明火和大的煙柱,不易被瞭望塔和護林飛機發現。被發現時已至少發展了數小時,錯失了打早、打小的時機。
二是精準定位難。目前林區對雷擊火的前期觀測定位主要依靠瞭望塔觀測、飛機空中偵察和衛星熱點遙感。其中,瞭望塔觀測受山峰林木和霧氣遮擋影響很大,對較遠距離目標的定位存在較大誤差。飛機空中偵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觀察員的水平和經驗,同時受氣象條件、空中管制的影響較大,不能隨時出動。衛星熱點遙感在火勢較小時則難以發揮作用,有一定的滯後性。
三是撲救處置難。受林區基礎設施、通信保障等條件制約,森林消防員對雷擊火的撲救處置任務艱巨。通常,一次乾雷暴天氣過程往往會同時引發多處雷擊火點,而林區大中型直升機機源十分緊缺,有時甚至要面臨在一天之內用8架直升機同時處理7處火點的窘境。而在防火期內,位於北方的森林消防員經常面臨馬不停蹄的轉戰各個林場的情況,甚至有時會在半個月內連發兩起較大森林火災,而森林消防員就要連續一個月住在山上。
如何提升對雷擊火應急處置能力?
雷擊引起的森林火災通常發生在人跡罕至、交通不便的林區,自雷擊發生到明火產生往往有0.5-2小時的陰燃時間。「地下燃燒,地上冒煙」,這是最好的滅火時間窗口,一旦明火出現甚至發展為樹冠火,加之雷暴後如果有高溫大風天氣,救火的難度和代價會極大增加。因此,加強雷擊火的預測預報、監測核查仍然是目前防雷減災的最主要措施,提升對雷擊火的應急處置能力則是當務之急。
專家共識:林業、氣象、科研等多部門、多行業要通力配合,充分利用雷電監測預警、雷電定位等技術手段,加強對雷擊區的監測與核查;要繼續研究雷擊火引燃過程和規律,科學研判重點高危火險區域,做到提前預防、靠前駐防;要科學制定雷擊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做到及時發現、快速處置;要不斷提高防撲火作戰整體實力,進一步完善裝備設備,把加強應急處置能力作為當務之急。
來源:伊春氣象局
編輯:王立夫
一審:張 寧
二審:王學良
三審:陳永剛
湯旺融媒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