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火災如何減少環境影響(火災和物候不匹配)
2023-07-29 18:13:40 1
刺耳、長時間且高強度的聲音會損害人類健康;野火汙染水源、加速冰川融化;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自然節奏,破壞生態系統的規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月17日晚發布的最新《前沿報告》提醒,城市噪音汙染、野火和物候變化這三大新興環境問題,進一步突顯了解決全球性危機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這些問題已經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沿報告》於2016年首次發布,此前就預見性地指出,全球應警惕日益加劇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風險。
《前沿報告》稱,來自道路交通、鐵路或休閒活動的刺耳、長時間且高強度的聲音會損害人類健康和福祉。這包括慢性幹擾和睡眠障礙,會導致嚴重的心臟病和代謝紊亂,如糖尿病、聽力障礙和心理疾病。在歐盟,噪音汙染每年已導致1.2萬人過早死亡。
在中國,噪聲汙染也已引發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汙染防治法》將於今年6月5日起施行。超過噪聲排放標準或者未依法採取防控措施產生噪聲,並幹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均被列為噪聲汙染。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省轄縣級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環境噪聲投訴舉報約201.8萬件,其中,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佔53.7%;建築施工噪聲次之,佔34.2%;工業噪聲佔8.4%;交通運輸噪聲佔3.7%。
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公眾舉報44.1萬餘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佔全部舉報的41.2%,排各環境汙染要素的第2位(惡臭居環保舉報榜首)。
三大新興環境問題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產生了深遠影響。圖為某地一工業園區。攝影/章軻
《前沿報告》稱,城市環境中的植被能夠吸收聲能並消散噪音。綠地、庭院和安靜的城市公園可以讓人們遠離嘈雜,通過增加自行車道數量,減少汽車駕駛空間等間接措施,有助於減輕道路交通噪音。
野火是今年《前沿報告》指出的最突出的新興環境問題,預計在未來幾年和幾十年中全球野火形勢還將惡化。近幾十年來,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愈發頻繁地報告由火災引起的雷暴。這些雷暴導致地面火災更加危險。
《前沿報告》建議在野火爆發前就建立抵禦能力,並確保脆弱社區都以積極主動的心態來應對火災的發生,而非被動應對。
近年來,物候變化越來越受到氣候變化的幹擾,使植物和動物違背了原本的自然節律並導致不匹配現象的發生。《前沿報告》介紹,鳥類只有在有充足食物的前提下才開始在巢中孵化養育雛鳥;當雪融化後,雪兔須將它們的白色毛髮變為棕色。
但全球變暖導致相互作用的物種的節律周期發生變化,引發物候不匹配的同時,還會破壞生態系統的規律。例如,一些鳥類在巢中孵化出雛鳥後,食物供應卻已減少,因此晚繁殖的成功率低於早繁殖。
在中國,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冰川退縮、凍土消融、雪線上升、冰湖潰決等問題突出,帶來地表徑流時空變化、生態退化、次生山洪地質災害頻發,嚴重威脅人居環境和重大基礎設施安全。
《前沿報告》認為,恢復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走廊以增強生態連通性和遺傳多樣性,以及隨著物種分布範圍的變化調整保護區邊界,有助於增強物種的適應能力。
但《前沿報告》同時表示,雖然棲息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可以延緩節奏,避免形勢急速惡化,要想有效減少全球物候變化不匹配所造成的損害,唯一方法是迅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