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田園雜詩(辛棄疾名篇菩薩蠻)
2023-07-29 18:09:33 1
辛棄疾南歸後,南宋朝廷並沒有給予抗金的重任,而委派他為地方官。雖然地方官也能為朝廷、為百姓做事做貢獻,但這並不是他的理想,他終究覺得壯志未酬。淳熙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刑,他經常回往反覆湖南、江西等地。他來到造口,望著這滔滔不絕的江水,他的思緒起伏不定,終於寫下了這首傳頌千古的《菩薩蠻》: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圖片來源於網絡
鬱孤臺下流過的清江水,中間夾雜著多少行人的傷心淚水。想遙望長安,卻有無數的青山遮攔,終究看不見長安在何處。
然而清江水滾滾東去,青山終究還是攔不住的。天色漸晚,黃昏來臨使我發愁,深山裡傳來的鷓鴣叫聲,更讓人覺得世事多艱。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歷史記載:「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由此起興。」「清江」:江西袁江與贛江合流處,舊稱清江,此處指贛江。
辛棄疾站在鬱孤臺上,望著贛江水,不由得想起了四十年前金人追隆祐太后的往事,想像到江水裡還流淌著當時逃難者到眼淚。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淪陷的中原地區還是沒能收復回來,他的心情是多麼沉重。但辛棄疾收復失地的決心不會動搖,就像流水向東,青山也攔不住一樣。但這一壯志是多麼難以實現,他還是充滿憂慮。
圖片來源於網絡
梁啓超雲 :「《菩薩蠻 》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
此詞抒發了辛棄疾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因為難以一一指實最後都通過景色寫了出來。但其主要寓託則可體會,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託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鬱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此章節選自詩詞名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