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遠行前要喝什麼粥(17天行程266000公裡送出20700碗熱粥)
2023-07-29 06:51:53 1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張雪 邵鵬飛 張偉銘 實習記者 劉夢嬌
17天,行程266000公裡,20700碗咕嘟咕嘟的熱粥,「暖」了那些值守在疫情抗擊一線的志願者。
3月16日,隨著淄博所有的住院確診病例「清零」,束氏莊園公益中心「一勺米溫暖一座城」活動也畫上了句點,在這個「清零」的夜晚,志願者們再次出發,送出了最後一「碗」愛心粥。
一碗粥有米,有棗,包含溫情與善舉
「老劉,粥好嘞,咱開始裝了!」「李姐,你來遞。」3月16日下午6點,在淄博束氏莊園公益中心隊部倉庫裡,10餘名穿著馬甲的志願者忙得幾乎沒停下,5鍋熱騰騰的熱粥在經歷了4個多小時熬煮後終於要出鍋了。
準備原料,泡米,煮粥,不停地攪動,志願者孫琦說,這樣重複的工作她已經堅持了17天。熱氣騰騰的倉庫裡,幾位大姐的臉上出了汗,手中的粥勺卻被一直攥在手裡,只不過從左邊的劉姐又遞給了右邊的張姨,他們有的從開始堅持到現在,有的下班後匆忙趕過來,有的退休後為了幫上忙喊來了老伴兒。
為了給社區志願者們送上一碗熱粥,這群「愛心大姐」「愛心大哥」們自發地聚集了起來。
「熬粥其實並不輕鬆,每鍋至少熬50分鐘,一個人長時間攪動根本受不了。」摘下手套,一位不願意吐露姓名的大哥悄悄拿出了一張熬粥的「清單」,上面清晰地記錄著每一鍋粥需要放的原料,大米3斤,小米1.5斤,糯米2斤,扒豆1斤……9種原料都得按嚴格的配比來放。
你來裝,我來遞,桌子上裝滿熱粥的塑料碗越來越多,「慢點,別撒了」「寧願剩了多了,咱也不能少」……勺子磕著鐵鍋的聲音、志願者們忙碌交談的聲音充斥在這個並不大的倉庫裡。
當晚7點,500碗粥全部打包完畢,束氏莊園公益中心總隊長束小剛穿上了志願隊的馬甲,看著一碗碗粥被搬到後備箱,眼裡有不舍也有欣慰,「生活在慢慢回到正軌,這是最後一晚給咱們淄川社區的志願者們送粥了,我們的公益志願者們也將在今晚完成使命。」
現場直擊:2個半小時為百餘個執勤點送熱粥
3月16日晚上7點15分,5輛「送粥車」陸續駛離束氏莊園公益中心隊部倉庫,消失在已經擦黑的夜色中,記者跟隨志願者孫琦踏上了送粥路,這一晚值班記錄。
「有時候車開得快一點,不是想著早點送完,是擔心咱們的粥送到志願者手裡就涼了。」坐在車後排的姜紅說,送了10幾天,現在和社區執勤點上的志願者們就跟朋友一樣,彼此也盼望著見到對方。
一個路口,兩個路口,窗外綠燈不停閃爍,7點34分,孫琦告訴我們,馬上就會抵達第一個執勤點——西關二電廠。
「大哥,你們今晚幾個人?」「來了!5個人。」剛停車,姜紅就開始吆喝著大家來領粥,孫琦從後備箱拿出5碗粥,小跑著送到了社區勸返點的小桌上,一位社區志願者端起熱粥,掀開塑料蓋喝了一口,「妥帖了!謝謝,你們辛苦了。」
來不及多說幾句話,志願者們又鑽進車裡趕往下一個執勤點,「下一個是西關二社區農貿社區勸返點。」孫琦說,這幾個執勤點都很集中,5分鐘後,車子停了下來,沒等志願者大姐們走過去,小區勸返點的志願者披上襖就迎了出來,接過了熱騰騰的愛心粥。
「雖然是一碗粥但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份關心、一份愛。」值守40多天,志願者老李說起這碗粥有些哽咽,聽說是最後一晚送粥,離開時,老李帶著大伙兒一起向公益中心的志願者們大聲告別,「謝謝」「再見」……車子愈行愈遠,執勤點志願者的身影依然在昏暗的燈光下默默堅守。
第3個,第4個,第5個……晚上9點36分,孫琦在第26個執勤點送上了最後一碗熱粥,而所有的志願者在當晚一共為100餘個執勤點送去了熱粥,遞上了溫暖,「粥止愛心在,感謝陪伴,我們的愛心還會繼續傳遞。」
粥止愛心在 愛與溫暖仍在延續
談起堅持了17天的「一勺粥」溫暖一座城的愛心活動,束氏莊園公益中心總隊長束小剛說,做這件事其實就是想給社區志願者們鼓鼓勁,給堅守在執勤崗位上的他們送一點點溫暖,也感謝公益中心志願者們的無私參與,他們自費購米,開著自己的車四處送粥,「疫情面前需要彼此溫暖,一處處帳篷守護萬家燈火,一碗碗愛心粥也在助力防控一線。」
每天8個小時的工作,每次80餘公裡車程,每晚10點鐘甚至凌晨回家……送粥,送暖,志願者們在平凡中傳遞著感動與善念。據了解,截止到3月16日,束氏莊園公益中心在淄川、周村、張店、臨淄共累計贈送愛心粥20700碗,出勤車輛540車次,出隊1275人次,工時累計11000小時,行程累計266000公裡。
送粥有止,行程有止,但愛與溫暖永遠延續。
迎著燈光,你們來,看著尾燈又去另一個執勤點,感謝每天晚上有你們的牽掛。
——西譚社區志願者
粥止愛心在,你們給我們帶來的不光是一碗粥,更是濃濃的深情厚愛。
——東譚社區勸返點
感謝你們送來的粥,謝謝你們送來的溫暖。
——洪山社區第二執勤點
……
,